香柏木培训中心

异端辨别课程  

 

分辨心理学对基督教的影

张逸萍

 

心理学大概有一百年历史,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到西方教会,然后又于二三十年前,进到中国教会。非常可惜,中国基督徒默然接受,毫不批判。笔者遇见不少中国基督徒,甚至牧者也不自觉地误以为心理学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当读者们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最低限度不会做糊涂人。请记得,心理学绝对不是基督教信仰,不接受心理学的人,我们不能叫做异端,也不是比较「坏」的基督徒。

反之,心理学是基督教以外的哲理,基督徒应该小心翼翼,按照圣经来批判它。 基督教只有一个权威,就是圣经(唯独圣经)。如果任何人认为心理学也是信仰的权威,他是在圣经上另有权威,严格来说,他可以被算为异端。最低限度,教会不应该压制任何反对和批判心理学的言论。

其次,有一点必须先澄清:心理学不等于辅导,辅导是可以基于圣经的。当本文讲到心理学时,指的是世俗心理学家们的理论,世俗人士的心理辅导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心理学学派很多,但若要指出其中比较重要、影响力比较大的,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容格(Carl Jung)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史金纳(B. F. Skinner)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中有名的如罗杰斯(Carl Rogers)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埃利斯(Albert Ellis)的认知治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超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等等。

诚然,基督徒必须先问:心理学合圣经吗?根据一本基督教的百科全书,《贝克心理学和辅导百科全书》(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心理学有八个基本前设:(1)自然主义(2)唯物主义(3)还原主义[1]4)决定论(5)进化论(6)逻辑实证主义(7)相对主义(8)人本主义。[1]任何稍有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前设和基督教信念相反。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心理学理论发明人,如果不是公开的无神论者,就是涉足邪术的人。这样的世界观当然会影响他们的理论。

由于这些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接受心理学,现今教会对心理学和辅导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基督徒对心理学的四种观点

根据一本由基督徒心理学家编辑的书《心理学和基督教:四个观点》(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4 Views[2],现在基督徒对心理学和辅导抱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1. 解释层次(Levels-of-explanation)模式——这一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和神学是不同的解释层面,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办法,明白多个层面,可以帮助人更明白事情的真相。 

2. 整合(或作结合,Integration)模式——它是现今声势最浩大的一派,整合的意思就是使基督教信仰和心理学互相容纳调和。但代表人柯联思(Gary Collins)坦白近年表示,很多本来努力于结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放弃了工作,「结合」这个名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它被用为「吸引学生的花招」,不是「真正的学术成就,或者实际的方法」。 

3. 圣经辅导(Biblical Counseling)模式——这一派的奠基人是亚当斯(Jay Adams)。他认为心理辅导原则和基督教完全相反,劝告基督徒要拒绝这样的理论和辅导法,然后他从圣经中指出一些辅导原则,写了几本代表作,奠定了圣经辅导的基础。之后,有很多人响应,继续发展。 

4. 基督教辅导(Christian Counseling)模式——这是基督教圈子中最新的辅导派系,他们认识到心理学和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前设回然有异。所以他们强调,要从历代圣徒的写作和圣经中寻求心理和辅导原则,而且他们希望能做实验去证实。 

这四派之中,最接近心理学的是解释层次模式,其次是整合模式;最接近圣经的是圣经辅导,其次是基督徒辅导。 

今天心理学在教会内外都有它一定的影响,若要分辨心理学对教会的影响,可分为三大类讨论:(1)在社会上的一般性影响;(2)教会中常见的例子;(3)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

 

一般性的影响

若心理学影响社会,基督徒生活在世界上,一不小心,当然也会受到影响。总概心理学对社会人士的一般性影响有:

1)基于人性本善

罗杰斯发明了一个「自我理论」(self theory),这个理论假设每一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而且每一个人都有某程度上的自由,可以自我指导和成长。他更推动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认为人藉著自我实现,可以实践他的自我观念。

马斯洛对人有绝对的信心,他相信,人的本性并不邪恶,如果人有不良表现,那是他在挫折之下的反应。泽坚(Harvey Jackins)是「重估辅导」(Re-evaluation Counseling)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生下来,都是热情、可爱、热爱生命、合作的,他有一句名言:「没有人;只有被感情伤疤妨碍,一时想不通的人,所以表现不良……」[3]

上边的例子,都在说:人是好的,若有不良行为,归根究底,责任不在他身上。佛洛伊以德似乎没有正面肯定人性本善,但今天的佛洛伊德派心理辅导把人的问题都推到环境(如父母、或童年经验)头上,如果人要解决他的问题,就先要找出谁曾经伤害他。这也是人性本善的另一个表达方式。

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学派都有「人性本善」的前设。当然,非基督徒心理学家不能明白人有罪这一回事,但这却影响了基督徒心理辅导们,甚至教会因为被心理学污染,也不多愿意谈到罪。

2)提倡自我主义

有谁没有听过自爱、自尊、自信(self-love, self-esteem)、自我实现等名堂?这些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常见字眼,罗杰斯和马斯洛都经常使用,它们更是充斥于今天的流行心理学里。不但很多非基督徒把这些态度当作美德,很多基督徒也不知底里地误以这些为圣经教导。但这样,人就成为自己世界的中心,而上帝却被推到一旁去。

罗杰斯发展了一套治疗技术,名为「非指示自导法」(non-directive)或者「案主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 Therapy)。治疗员不指导当事人,不影响他,只跟他谈话,让他自己决定怎样做。(但事实上,辅导员很难对当事人没有影响。)当基督徒辅导别人时,他怎么可以不用圣经的话指导案主,反鼓励他以自己为中心,不是以基督为中心!

罗杰斯自称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原则,其中一个是「真实」(to be real),但是他的「真实」还附带一点,就是「无条件的自我敬重」(unconditional self-regard),这只是自高自大和自我中心的另一种委婉说法。基督徒怎么可以无条件(也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认定自己是好的?若是这样,基督徒还会自省?还会对付罪?这样的态度,只能叫基督徒灵命愈来愈衰弱,和神的距离愈来愈远。

3)藐视传统道德

人若自我中心,他不会尊重上帝的道德律;人若以自己本性为善良,他会认定自己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如果你无条件地爱任何人或自己,你不会关心道德问题。那么,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藐视传统道德,或说,藐视圣经里的道德规范。

罗杰斯相信,为了达成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埃利斯的道德原则如下:「道德创造者,应该根据人的经验和他们怎样运作,去决定道德法规……我们有一些前设,例如,高兴满足是『好』的,痛苦是『坏』的。……我们大概不能有绝对正确的道德观……今天被视为『正确』的事情,明天可能被视为『错误』。[4]

自尊权威布兰德(Nathaniel Branden)亦建议我们发展「自己一套合理和客观的道德观」,是「基于理性的,对自己有益的道德观。」我们不必被他人的价值观所震慑,因而削弱自己的自尊/自信。[5]

总而言之,这是一般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者的道德观:道德是人自己决定的,必须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它是相对的。若仍需有所谓道德,是为了维持社会次序,不是为了将来有审判。基督徒怎能让心理学影响自己、污染教会呢?

4)倡导性革命

在佛洛伊德的理论中,有几点非常引起人兴趣,但也是非常可笑的。其中一个是婴儿性欲(infantile sexuality),他认为人的问题在于他婴儿时的性欲未得满足。另一个代表性理论是恋母杀父狂(Oedipus complex),他说,每一个男孩都想杀自己的父亲,又想和自己的母亲性交;每一个女孩都想杀自己的母亲,又和自己的父亲性交。对今天的人来说,它好像一个笑话闹剧;毋怪乎佛洛伊德被视为色情狂,且倡导了性革命。

罗杰斯相信,旧思想中的「『同居』、『通奸』、『淫荡猥亵的行为』、『淫乱』、『吸毒』、甚至『卖毒卖淫』……都是在探索一个更好的伙伴关系。……任何伙伴关系,只要双方同意,又不损害任何人,如果法律许可这样的关系」,那么将会有更多诚实的人。[6] 

当埃利斯在书中列举婚前性行为的益处和坏处之后,他表示:「根据现有的证据,我们极难说,不可以[有婚前性行为]。」至于通奸,他说:「现代有知识之士,不再视通奸的本身为邪恶和罪恶。[7]

今天社会上,婚前、婚外性行为普遍,离婚和破碎家庭举目皆是,心理学家们有很大的责任啊!

5)鼓励纵容孩子

基督徒甘雅各(James Kennedy)也表示,史博嘉(Benjamin Spock)的教养孩子理论使下一代不尊敬权威,他自己虽然公开道歉,可是其他心理学家还没有。[8] 下面有一个证明心理学使人纵容孩子的好例子:

一本畅销的父母指南《PET》说,父母和孩子讲话的时候,小心不要给他们一个「轻藐的信息」(put-down message),作者列举了四种传递「轻藐的信息」的办法,其中一样是:「教导、指导」。例如父母对孩子说:「打断别人的话是没有礼貌的。」,这就是轻藐的话。作者又列举了一些无效的管教孩子方法,其中有「规劝、说教、讲道德」和「建议、提出解答」等等,譬如对孩子说:「用过的东西要放好」,这样和孩子讲话,表示你比他重要,你懂他不懂,所以你在管制他。[9]

事实上,因为今天教养孩子的书籍都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自爱、自尊、自信,以至父母们似乎都担心自己对孩子管教太严,叫孩子成为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基督徒父母们,如果你希望有敬虔的后裔,请依照圣经原则教养孩子,不是心理学原则。

6)精神决定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说:在我们最早的六年中,这些力量塑造我们。当我们从一个性心理阶段到达另一个性心理阶段,我们的心理受到我们身边的人物所影响,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这些影响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我们之所以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无意识影响我们整个生命。所以,佛洛伊德相信,我们的生活是被不知道的和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影响。

鲍谨夫妇(Bobgan)说:「精神决定论叫我们罪怪别人,从无意识开始,到父母。佛洛伊德说,人人都被无意识左右,于是免除了人的责任,人不必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他的父母在他最早几年中怎样对待他,他就塑造成了。」[10]我非常同意。

今天华人教会中流行的「原生家庭探讨」「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等等,就是从这个理论一脉相承而来的。这个理论不但叫基督徒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叫人感到无望、自怜、不能忘记过往,甚至破坏家庭,请见下面更详细的讨论。

 

教会中常见的例子

除了上述这些一般性的影响之外,心理学今天在教会里也带动了一些观念,流行之处,很多人,甚至在讲台上传讲信息的,也受了影响而不自觉。

(一)不健全家庭伤害

今天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童年经历对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有极大影响,我们人生观的基本前设是被这些「创伤」所塑造成的。他们亦说,我们成年后与配偶互相刺痛,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困扰,伤痕和阴影进到婚姻所造成的。基督徒心理学家还说,童年经历不单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我们怎样认识神。有一本心理学课本总论得最清楚:「心理分析理论主张,童年经历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最能影响我们的性格。[11]

1)非决定性

圣经和普通常理都告诉我们,童年所受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圣经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亚哈斯是个坏王(王下十六1-4),但他的儿子希西家是个好王(王下十八1-4)可惜好王希西家却有一个坏的儿子:玛拿西(王下廿一1-2)。

2)多方影响——社会、灵界、生理

因为不是只有童年经历才能影响人,学校、教会、朋友、电视、网路,统统都对人有影响。先知以赛亚悲叹道:「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赛六5)显示以赛亚受了他的朋友和邻居的影响。

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灵界的影响。当「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太十六23)彼得当时明显是被撒但影响;但万幸,我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最近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显示,我们有可能被自己的生理所影响。所以,从原生家庭解释行为已经落伍。

3)自我省察、自己交帐

我们从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影响,但神让我们有选择的能力,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负责任:「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十四12)伤害我们的人自己要向神交帐;我们对伤害的反应怎样,也要为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向神交帐。

人人都是罪人,总会互相伤害,与其追究别人怎样伤害自己,不如自省:「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诗一三九23-24)「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加六4),切勿「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七3)。

4)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所以圣经规劝我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三13)上帝并不喜欢我们天天翻旧帐,这也不是基督徒对付问题的办法。

5)罪和子孙

主张探讨原生家庭的人很喜欢引用出埃及记二十章5-6节说明家庭伤害人。无可否认,有一些罪可以祸延子孙,但这咒诅三四代的刑罚是专为拜偶像的人而设的,其他诫命,如不可杀人、奸淫、偷盗等都没有附上这个严重的咒诅,所以不能滥用。

6)新纪元事物

最后,还有一件更严重的事,必须为读者解释:「家庭伤害」这个观念并非纯粹是一个不合圣经的观念,世俗的思想,也是新纪元信念,请见下边。

 

(二)自爱、自尊、自信

现代心理学家高举自爱/自尊/自信(Self-Love, Self-Esteem),视之为众善之泉,缺少了它就是万恶之根,所以学生考试不合格、吸毒、未婚少女怀孕等等都推到「自尊/自信不足」的头上;据说自尊/自信程度高的人,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良行为,而且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我们不但在社会上常常听到,在教堂里,这理论的流行程度,差点令人误以它为圣灵所结的果子!

1)最新研究

但是世俗评论早对这个自尊/自信运动不太客气。早在1992年,《新闻周刊》(Newsweek)已经有一期的封面文章是关于自尊/自信。杂志封面这样写著:「自尊/自信的咒诅:『对自己有好感』运动有什么不妥?」杂志文章讲到,自信高的学童不见得成积比较好,又指出美国教会因受这观念影响,不再提到罪。[12]然后《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2005年有一文章概括近年研究:自尊自信和不良行为没有一定关系;自尊自信高的人似乎更有偏见,更容易和朋友绝交;最重要的是,自尊自信高的人,更倾向于暴力行为。[13]

2)圣经教导           

可不是吗?圣经从不教我们「自爱/自尊/自信」,而且很多经文带有完全相反的含义。

自爱

圣经多次命令我们去爱神、爱别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十二30-31

自尊「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KJV Esteem others

自信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二十八26

「自以为站立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这些经文和自爱、自尊、自信的观念和谐吗?当然不和谐!

基督徒心理学家都很喜欢引用「爱人如己」一句话来说明圣经教导我们先去爱自己,然后才能去爱别人,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圣经解释。一位神学家说,这样的观念来自心理学,圣经从来没有叫你爱自己,却多次命令我们去爱神和爱其他人,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少有人需要别人提醒,所以圣经的意思是说信徒应该照顾别人,好像照顾自己一样。[14]圣经亦指出爱人不需要先爱自己: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十三5

大概又有人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自信?岂不是很颓丧吗?」圣经虽然不教导我们自信,却没有教导我们意气消沉、悲观消极,圣经有更宝贵的道理——信靠神,不是信靠自己。约书亚很可能是一个自信不足的人,他自己并没有设法去增加自信,神也没有鼓励他自信,神只是鼓励他说:「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一9)神弟兄姊妹们,你觉得自己自信不足吗?请你信靠仰望神。

3)新纪元思想

自爱、自尊不单是不合圣经的世俗观念,也是新纪元思想,请见下面解释。

 

(三)一位特别影响教会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派系繁多,但是有一位心理学家必须一提,因为他非常成功地引用圣经,所以很多基督徒还以为他的理论是圣经的道理,所以十分影响教会的教导、基督徒的思想、甚至圣经解释。这位心理学家就是弗罗姆(Eric Fromm)。

很多基督徒都以为「无条件的爱」一词来自圣经,其实这是弗罗姆发明的。但是,严格而言,神的爱是「有条件」的,只不过 已经付上所需的条件,所以,对我们来说,救恩是白白的。诚然,神爱人并不是因为人有什么好处,「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这也是一般基督徒使用「无条件的爱」的意思。但是,神虽然照我们的样子来接纳我们,但 却不止于此, 要改变人、重塑人、叫人过圣洁的生活。「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4-15)所以,「无条件」可不是形容神的爱最佳的形容词。

虽然提倡无条件的爱的人不同意,其实无条件的爱乃是纵容的另一个讲法。它影响了今天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叫父母畏缩,不敢纪律和处罚孩子。神虽然如此爱我们, 是否对我们完全没有要求?不!「万灵的生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 的圣洁上有分。」(来十二10)但请不要误会,圣经并没有叫我们对孩子狂打乱骂,圣经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著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请留意,「警戒」不等于伤害!讲情理的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才去管教,「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来十二8

今天教会内还渗入了弗罗姆其他教导。他说,如果「爱人如己」是一种美德,爱自己也必然是美德,不是坏事,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圣经说「爱人如己」,乃暗示人必须尊重自己的完整和独特。所以尊重、爱和了解他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没有爱和了解的。因此自爱和爱人是不能分开的。 [15]

可惜这是一个错误的释经,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廿二37-40)请留意,耶稣只给人两条命令:第一,爱神;第二,爱人,怎样爱呢?好像爱自己一样。耶稣没有第三条诫命,没有爱自己的诫命。圣经从来没有命令人去爱自己,因为人定会爱自己,不必提醒,只有爱神和爱人,才需要提醒。

 

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

心理学重要学派的奠基人大部分若不是无神论者,就是涉足邪术之人,或二者兼有,少有例外。所以我们一点不奇怪,心理学理论和圣经大异其趣。可惜基督徒心理学家们不过把这些无神论者和新纪元人物的人生哲学、新纪元技术、甚至邪灵启示都带来教会,以致很多信徒将这些道理当作真理!令人心痛。

(一)心理学的邪术渊源

心理学从开始就和异教思想、邪术有涉。佛洛伊德曾经使用催眠术,但后放弃催眠,改用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和解梦。事实上,心理学中一直有催眠师,基督教心理辅导中亦有基督徒催眠治疗专家(虽然他们比较少数)。

另一个鼻祖容格十分灵异,他研究、练习、推荐各种冥想技术,又研究瑜伽、佛教等。因他所发明的理论受新纪元圈子欢迎,因为他使用科学名词,如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和共时性原理(Synchronicity)等,解释灵异现象。这也影响社会人士,渐渐以为超自然事物不过是自然现象,甚至基督徒也不免受影响。

容格交鬼是一个公开秘密。他曾形容自己的整个房子「充满了灵体」,家人都觉得在闹鬼。他说:「腓利门(Philemon[一个灵体])在我里面对我讲话,我感到不得不处理和表达这些话。」于是《死人讲的七篇道》(Septem Sermones)从他里面涌出来。此事就是他「日后的无意识理论的前奏」。之后,他常听到死人的声音。[16] 我们必须问:他的理论有多少直接间接来自鬼灵?

罗杰斯不大力推动冥想,但也承认有冥想经历。他晚年的思想也渐渐接近新纪元,他预言将来的人类,不但对道德开放(他自己反抗传统道德,例如主张开放式婚姻等),更对变异意识状态(冥想)、灵异现象、神秘宗教的观点感兴趣。[17]

今天,罗杰斯的预言应验在我们眼前,心理学功劳不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家诵户晓,他所讲的第四层需要,就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和其「高峰经历」(peak experience),最引起争论。马斯洛坦白承认,高峰经历和神秘经历,基本上是一样的。[18] 达到此境界的人,就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换言之:藉著各种冥想或瑜伽等新纪元技术,提升潜能,获得成功、财富、健康。不奇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后来在社会上推动了新纪元运动中的人类潜能运动。这方面已经在「新纪元运动(五)」中解释过。

 

(二)愈来愈新纪元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中发展出更灵异的「超越个人心理学」(简称:超心理学)。根据「超心理学协会」的介绍,它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属灵事物的一新兴学派。一面继承马斯洛的观念,另一方面,它的渊源可追溯于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神秘宗、天主教和东正教修士等等的做法。[19] 请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旁门左道,它现在越来越流行。《今天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杂志上常常出现超心理学课程的广告,大学亦纷纷开设课程。

加州大学圣地古斯分校(U. C. Santa Cruz)校外课程是为在职人士进修而设,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最新颖最需求的,留意一下它的课程,可以看见任何学科的趋势。我留意到很多冥想和新纪元的心理学课程,有一次,有一个吓坏人的课程:「你的亲人活在你里面」,课程简介说:「本课程教你怎样和已死的亲人继续交往……」[20] 心理学教人交鬼!

坊间书店有两本书,一本叫《笨蛋读的心理学》[21] ,一本是《白痴心理学导论》[22],名字很有趣,表示这两本书是写给完全不懂心理学的门外汉,给他们一个最简单的介绍,所以它们的内容一定是最基本的资料。我发现两本书都谈到催眠术和冥想两个题目。有一次,我翻一翻心理学最流行的杂志——《今日心理学》最近十年的刊物,发现谈到催眠、冥想、瑜伽、禅座、变异意识等题目的文章,不下几十篇(可能近百篇)。

除了催眠术,今天,各种新纪元技术的变化,如观想、积极思想之类,也在心理学中流行,教会并不幸免。请见「新纪元运动(二,三)」的解释。

二三十年前,邱清泰带到港台,向中国教会推动心理学的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柯联思说:不同的辅导员从不同的学派学到不同的技术,他们受到不同的影响,所以使用不同的技术。他也知道有一些基督徒非常气愤,极力谴责某类技术,例如催眠术、观想、自语、影像法。他说:「我们愿意寻求圣灵的带领,我们也对这些问题敏感」,最后,他劝告其他基督徒心理学家,「避免公开辩论」,但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意见。」[23] 换言之,柯联思是说,如果你要使用催眠术,或者其他类似于冥想的技术,你要用就用罢,不要太嚣张就是了。

此外,新纪元思想,如泛神、道德相对、自我主义等,也在心理学中常常出现。

 

(三)《邪魔登讲台:心理学和邪灵启示》

如果说,凡有「新纪元」标签的事物都是邪恶的,也许难于说服所有人。但若说,邪灵藉著交鬼之人所发表的谈话,基督徒都应该拒绝,这否很合理呢?

拙作《邪魔登讲台》[24] 的研究指出,邪灵藉著新纪元通灵人士(交鬼者)所发表的教导,大部分可以在世俗心理学中找到,过半数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学中找到。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吻合呢?我想原因有二:(1)心理学愈来愈新纪元化,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包括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推荐和教导各种冥想技术,和新纪元哲理;(2)邪灵们不但教导泛神论、轮回、冥想办法,它们也教导很多新纪元人生哲学和流行心理学。事实上,邪灵最喜欢教导和鼓励人冥想,它们所教导的冥想办法,和世俗心理学家所教的,又和基督徒心理学家所教导的办法无大分别,虽然他们可能使用不同的名字。至于鬼灵们所教导的流行心理学,请见下面例子:

一只邪灵说:「这内心幼童(Child within)没有获得足够的爱」,我们需要让他(或她)获得所需要的,否则,这孩子将「倔强地拒绝长大」。结果,有些人在他们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断将他人视作父母」,「很多人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是寻求一个母亲,不是妻子、爱人、或朋友。」他们可能找到一个愿意扮演母亲角色的人,虽然如此,「他们终于还是会说:『无论你多努力尝试,你总不是我的母亲!』」无论如何,他们继续「将每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母亲。[25]

它的意思就是说,童年伤害造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问题。请问这和我们常在教堂中听到的心理学是否有很大的分别?如果有基督徒不知道今天教会流行原生家庭探讨,追究父母祖宗三四代怎样伤害自己,他是活在另一个现实里。

有谁没有听过自爱自尊?想我们在教堂内外都听过上百万次!现在请见另一只邪灵的书《喜悦之道》:有一章「自爱的艺术」,里面的次标题包括:「爱自己就要按你的现状来接纳你自己」「爱自己就要离开内疚」等;另一章「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次标题包括:「你怎样对自己,别人也怎样对你」「自我价值就是注重你的感受」等。[26] 此书的内容和流行心理学相似之处,我预期任何基督徒读到它,都会瞠目结舌。

任何圣经里没有的道理,无论是邪灵们发明,或是支持,基督徒都不应该接受。

还有更多的例子,请见我的网站(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再请读《邪魔登讲台》,然后作个判断。弟兄姐妹们,你愿意接受邪灵的教导吗?想你当然不愿意,所以,请完全根据圣经辅导,以圣经为人生的唯一指导。

 

心理学效用

有一些基督徒说:只要心理学能帮助人,何必挑剔?猫不管是黑、是白,捉得到老鼠就是好猫。虽然这不是基督徒的正确态度,但暂时不提这个。

1)效用不佳

原来心理治疗的效用现在大受抨击。举一个例,美国心理学协会,社会和伦理责任小组组员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惊叹这种缺乏功效的含义和「在道德上怎样为心理治疗辩护,基于研究的结果,如果是药物的话,连『药品食物管理处』(FDA)也会禁止它的出售。[27]

一位精神科教授在美国议院健康小组前作证说:「我相信,目前,心理治疗效用的科学证据不足够获得大众的支持。[28]

社会上类似的话还有很多。

2)还有害处

近年,《新闻周刊》有一篇社评,引用其他人的研究指出:「很多接受『心理疏泄治疗』(stress debriefing)的人,结果比较其他自行处理问题的人,产生更严重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状』(PTSD)。……一份2000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中,有十分之四,如果不接受『悲伤辅导』(grief counseling),比接受的人,更容易从抑郁和忧虑中自行复元。……有一件关于心理治疗的事,值得我们注意,很少人知道,『仅仅谈话』可能对他们的精神健康有害。[29]

请再听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杜布森(James Dobson)的话:「父母……向小儿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教育家寻求解答。结果自一九二零年代起,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孩童是依照专家指示教养长大的,美国民众更是仰赖儿童心理学家及家庭医师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们必须问:『这些专家究竟带来什么影响?』也许有人期待,美国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远超过未蒙新科技之利的其他国家,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滥用毒药、酗酒、未婚怀孕、心理疾病、自杀率日益增[加,]成积真可谓一塌糊涂!当然这不能全部怪罪于『专家』们劝导有误,但我认为他们仍得为这个问题负起相当大的责任。」[30] 

3)有效原因

但是基督徒心理学家却常常提出一些成功的例子,怎样解释呢?《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手册》(下面简称《手册》)被称为心理治疗效用研究的「圣经」。这《手册》的最新版本报告现在对不同门派心理治疗的效用研究:发现不同的治疗办法,效用无大差别,再研究之下,专家们指出,辅导成功有一些共同因素:[31] 

a)当事人——不管这些当事人是接受那一种治疗,如果反自动自发想要改变,效用当然比那些不愿意改变的当事人来得高。

 b)辅导员——报告显示治疗员的某些人际关系品质,如敏锐的同理心、不带支配感的和蔼和真诚,非常重要。

c)对话——在对话中,辅导者可以对当事人表达同情,所以对话本身有帮助。

基督徒必须再问,辅导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否问题解决了?问题怎样解决?根据圣经原则?还是根据某些迎合人性的心理学理论?这样想下去,基督徒一定要问:如果这就是辅导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不光用圣经来辅导?为什么不单单依靠圣灵,多多祷告?

基督徒辅导们可以为当事人祷告,求神赐他力量改变自己;也为自己祷告,求神改变自己的性格,叫自己更适合去关心别人;最后,我们绝对可以多花时间和当事人谈话,表同情。

 

介绍圣经辅导学

笔者非常明白很多弟兄姐妹选修心理学是为了要帮助人,这样的志愿是可嘉的,而且辅导也实在有需要。但是,为何不改用圣经去辅导人?美国神学院现在已经有人看见心理学所带来的问题,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完全用圣经去辅导,因为只有圣经的真理才能真正帮助人。

圣经辅导始于1970年代,但是用圣经作辅导的准则与内容,并不是新事。圣经宣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这正是圣经辅导的定义与步骤:教导神是谁, 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责,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带领人归回正道上,使人在圣灵的感动下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随主;教导人透过学习神的话,效法 公义与圣洁的性情,效法主耶稣基督的样式。所谓「圣经辅导」,就是用神的话来劝勉人。

今天不同的圣经辅导材料与训练中心的重点稍微有些不同,可是他们都同意:圣经是神的话,不单是信仰的权威,对改变人的生命亦是绝对完备。例如,远东广播公司翻译了约翰布鲁格(John Broger)的一本圣经辅导手册——《面对自我》(Self-confrontation),书面俨然写著:「以新旧约圣经作为信心和行为的唯一权威原则」。书中所列举圣经辅导的基本前设(第三课,第二页),其实亦是其他所有圣经辅导员、支持圣经辅导的神学家、和圣经辅导组织所持有的信念:

1)圣经的完备性——既然神的话是信仰和行为的唯一权威,也是我们生活各方面独一的衡量标准,你就不应该依靠其他办法。神的话已经给你希望,并且提供改变的方向(包括思想、言语和行动),足以装备你去行各样的善事(诗十九7-11、箴三十5-6、西二8、提后三16-17、来四12、彼后一3-4),并使你有像基督一样的服事态度(林后三5-6、腓二5-8)。

2)圣灵的必须性——只有靠圣灵的能力,你才能活出一个丰盛的生命(约十四26、十六7-14、罗八5-11、林前二9-14、弗一13-14、五18)。

3)祷告的重要性——一个由圣灵掌管的生命缺少不了祷告(诗一四五18-19、太七7-8、弗五18-20、六18、帖前五17、约壹三22)。你要照神的旨意专一祷告,并且把人或事不住地在祷告中带到主面前(路十八1、弗六18、腓四4、西四2、帖前五17、提前二1、约壹五14-15)。

令人兴奋的,就是华人神学院在最近几年亦开始有圣经辅导,甚至有开设学位课程的。所以,凡有志辅导的弟兄姐妹,可放弃心理辅导,改读圣经辅导,必能避免各种敌基督教思想和新纪元技术,而能荣神益人。希望同学和读者们都研读圣经辅导,中国教会现在非常需要这一方面的人才。

 

 

参考书

安克伯、韦尔登著,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香港:天道,1998

鲍谨博士夫妇合著, 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NJ:生命出版;台北:天恩,2003

张逸萍。《心理学偏离真道》Towaco, NJ :生命出版社;台北:天恩,2004

张逸萍。《邪魔登讲台》Towaco, NJ :生命出版社;台北:天恩,2009

并请浏览:

中国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

华人圣经辅导网
http://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

 

 
 

 

 

 

 

 


 

 

 



[1] 还原主义——认为可从物理学上和化学上完全说明生命现象。



[1] David Benner & Peter Hill,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2n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9), p. 960.[2] Eric L. Johnson & Stanton L. Jones,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isty Press, 2000).[3] Harvey Jackins, The Human Side of Human Beings: The Theory of Re-evaluation Counseling (Seattle: Rational Island Publishers, 1966), p. 68.[4] Albert Ellis, Sex Without Guilt in the 21st Century (Fort Lee, NJ: Barricade, 2003), p. 148. [5] Nathaniel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73.[6] Carl R. Rogers, Becoming Partners: Marriage and its Alternatives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72), p. 213-214.[7] Ellis, Sex Without Guilt in the 21st Century, p. 31, 33.[8] 甘雅各,「性解放造成的灾难」,《中信》,02/03, 10-15.[9] Thomas Gordon, P. E. T.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New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New York: A Plume Books, 1975), p. 108-113.[10] 鲍谨博士夫妇著,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3)页119[11]David Myers, Exploring Psych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1990), p.307.[12] 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17 Feb., 1992), p. 46-50.[13] Roy F. Baumeister,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 2005), p. 84-91.[14]James Edwards, NIV Commentary: Romans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92), p.313.[15] Erich Fromm, Man for 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47), p. 128-130.[16] C. G. Jung, trans. by 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 ed. by Aniela Jaffe,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p. 189-192.[17]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 Inc., 1975), chapter on “The Emerging Person.”[18] A.H. Maslow,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4), p. 19-21. 请再见「新纪元运动(5)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Nam5.htm的解释。[19] 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网版  http://www.atpweb.org/[20]  UCSC Extension course catalogue, Winter 96, Psychology # X480.12, “Your Loved One Lives on Within You.[21] Adam Cash, Psychology for Dummies (New York: Hungry Minds, 2002), p. 39-42.[22] Joni E. Johnston,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Alpha, 2009), p.107-09. [23] Gary Collins, Case Studies in Christian Counseling, in Resources for Christian Counseling, ed. Gary Collins (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1), p. 12-13.[24] 张逸萍,《邪魔登讲台》(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9)。[25] 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p. 118-120.[26] Sanaya Roman, Living with Joy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Ch. 5 and 6 table of content.[27] 引自安克伯、韦尔登合著,逸萍译,《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信》(香港:天道,1998),页32-33[28]同上,页33[29] Sharon Begley, “Get Shrunk at Your Own Risk,” Newsweek, June 18, 2007, p. 49.[30]杜布森,「从传统智慧汲取宝藏」,《爱家杂志》,第六卷,第五期,2001/5,页8-9[31] 引自鲍谨博士夫妇合著,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3),页57-67

 

 

功课解释页

 

© 2009 Lois Chan 張逸萍版權所有,請勿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