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窥视天堂(新纪元运动中的濒死经历)

新纪元的陷阱》第十八章

张逸萍

 

 

 

伊基蒂(Betty Eadie)在最畅销书《被光拥抱》(Embraced by the Light)中描写自己的濒死经历(Near Death Experience)﹕有一天她住院接受手术,当天晚上她感觉非常晕旋,好像身体向下沉,突然她发现自己翱翔于天花板,向下看见自己的身体仍然躺在床上,接着她觉得自己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前进,在最终点,她看见一点点的光,慢慢她看见一个人站在光中,展臂欢迎拥抱她,让她觉得无限的爱,她知道自己终于回家了,与她的救主耶稣基督面对面了。可是「耶稣」对她说,「你的时候还没有到」,伊基蒂抗议,不愿意回去,至少她得知道她为什么「死去」,于是「耶稣」向她解释了很多道理,带她到处游览。无奈,她终于必须告别天堂乐境,伊基蒂形容回到肉身就像刚刚洗了澡,又穿上一件在污泥中辊过的又冷又湿的全身工作服。[1]

 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上边的濒死经历报告。虽然濒死经历并非全盘的是「新纪元」,但是却常被归类于新纪元事物中,而且愈来愈经常发生。按照濒死经历研究员颖建力(Kenneth Ring),那些曾被医生判定为「死了」而又复苏过来的人中,有35-40%有濒死经历,而嘉陆民意调查(Gallup Poll)也认为5%的成人曾经有过濒死经历,[2]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濒死的经历

虽然每一个人的濒死经历都不一样,但是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濒死经历研究员慕迪(Raymond Moody)总括其共同点如下﹕[3]

 ·         无法形容,因为所见的不是三向量物质世界的事情;

·         听到别人宣告自己死亡;

·         感觉非常安宁,身体痛楚消失;

·         听到不寻常的声音;

·         觉得自己被吸进一个黑暗的隧道;

·         发现自己灵魂出窍,非常惊讶;

·         遇见已死的亲友或其他灵体;

·         遇见光灵(Being of Light)——慕迪认为濒死经历中最特出的是这个光灵,光明灿烂无比,而且充满慈爱;

·         迅速回顾一生,光灵通常要求经历者自评;

·         到达某种样的边界;

·         回到躯体中。

 

濒死的信息

现代濒死经历所带来的信息虽然不是正统的新纪元神学,却常有关系,举个例,它没有证实轮回,也没有否定,但是很多人事后却接受轮回的观念[4][5]总括而论,濒死的主要信息是﹕没有罪,没有审判,而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爱和知识。难怪有一牧师指责这种研究为「销售廉价的恩典」,[6]因为信耶稣与否没有什么要紧。

 慕迪说,「有一个"教训"是大家一致带回来的……都强调要在余生培养对别人的爱……有人见到了光灵,感受了完整的爱与接纳,甚至自己一生完全摊开的时候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很多人都强调求知的重要性……」[7]又说,「那种奖惩模式的死后世界就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被否定,被扬弃……自己的一生中最难堪,最邪恶的事迹也摊在光灵的面前,光灵的反应并没有震怒或不悦,却处之以谅解,甚至待之以幽默。」当慕迪被问及经历[8]者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影响的时候,他回答说﹕「在全部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没有听人提起什么天堂地狱那一类现社会习惯的说法,反而有人强调他们的经历跟他们按宗教背景去想像的不一样。[9]

 可是,濒死经历是否可信?

 

经历的后效

要决定濒死经历的可信性,不能忽略这个经历在人身上的影响﹕

 (一)人生态度

首先,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可说是几乎都不再怕死,这也难怪,因为死的未知数已经没有了。如果没有审判,没有地狱,死亡当然一点不可怕。其次,光灵常常向经历者强调爱和知识,很多人觉得这经历使他们的自我评价提升,人生更积极,对别人更有同情心,更宽容,所以他们都不再重视物质,反觉服务别人更有价值。[10]此外,他们都想追求知识,但这知识多指宇宙玄秘和与生死意义有关的事理[11]

 艾华特(PMH Atwater)是一个比较老实的研究员,她不愿意报吉不报凶,所以她报告了濒死经历的一些不良后效,其中最惊人的一项是﹕经历者虽然常常说自己更爱家人,但是他们的家人都没法感到,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他离群,傲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12]此外,经历者虽然脑部没有损伤,但似乎头脑都有改变,[13]例如对时间的感受不同,[14]甚至漠视常规和常理。[15]

 另有研究员相信传媒对濒死经历的描写太美妙,减低死亡的可怕,无形中鼓励自杀和堕胎。[16]

 (二)宗教观念

多数的经历者事后都对上帝和属灵事物有兴趣,他们都变得热爱上帝,满脑袋都是上帝,而且绝对相信上帝存在;只是上帝的名字被更改了,一般比较喜欢叫他做能量、宇宙心灵、源头、等等。他们对宗教的选择也常有改变,有三分之一的人仍留在原先的宗教,但是努力去改进它,其余的人的宗教意识通常是转离传统教条而开始追求属灵事物,要亲身经历神,他们常选择玄学、新纪元或东方宗教,又对神秘经历感兴趣。[17]护教学家安克伯(John Ankerberg)评论说,「不幸的,很多濒死过案的经历和信息,使人转离神、耶稣、基督教信仰、和圣经。[18]

 (三)灵异能力

所有研究员都一律同意,很多人在经历之后开始产生各种灵异能力,或者灵异能力增加。根据研究员基新(Greyson)的统计,濒死经历后报告有灵异经历的人明显比经历前增加,包括超感知觉、超感的梦、灵魂出窍、看见氛围(aura)、与死人来往、遇见似曾相识的事情(Deja vu)、神秘经历、回想梦境、冥想。[19]研究员基玛葛(Margot Grey)说濒死经历后,人几乎总是产生灵异能力,而且所引发的能力中最触目的是灵异治疗能力,他们可以运用心灵意识为人诊断和治病。[20]艾华特也说,「他们会变得更灵异,这是一个事实。」[21]慕迪也认为很多人在「这些经历之后突然得到所谓"通灵"的超能。」[22]颖建力也同意这观点。[23] 安克伯也发现很多濒死经历者后来都变成职业性的秘术家。[24]

 (四)仍有例外

前三点的后果都相当负面,可是事实却有例外,例如有基督徒在濒死经历后开始热心追求,曾经有人说他在濒死经历中遇见耶稣,被耶稣责备,复苏后放弃他的同性恋生活方式,变成一个认真的基督徒。[25]

 

窥视了天堂?

现在一般传媒中的濒死经历都让人以为死后就是「天堂乐境」,但是这个观念有多可靠?

 (一)并非人人上天堂

在濒死经历中见到「地狱」的,大有其人,根据统计,10-50%的濒死经历是可怕的。[26]基玛葛说负面经历实在是有,但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大多不愿意泄露。根据他的调查,有些经历是恐怖的,例如走迷了路,或者到达一个阴暗凶恶的地方,觉得凄凉,又发现自己站在一个深坑的边沿,竭力争扎,差点掉进去;更有一类经历是地狱似的,这些人觉得被拖到一个黑暗的地方,被袭击,听到灵魂在受苦而哭啸,野兽咆吼,甚至有人承认自己看见地狱的火焰,遇见魔鬼。[27]

 (二)信息不一致

上边的资料,无论是「天堂」是「地狱」,都是来自现代的研究过案,可是不见得能代表古今中外的濒死经历。欧洲中世纪文献中有很多类似炼狱的濒死经历,例如第八世纪的载特吴(Drythelm)的经历已经有炼狱的思想,他在濒死的时候看见灵魂在火焰和冰块之间抛来抛去受苦,他的灵体导游解释,这是暂时的,如果活着的人为他举行弥撤、祷告、施舍、和禁食,这些灵魂可以获得释放,载特吴复苏后将财产分散,离开家人,进入修道院苦修。[28]

不但中古时代的濒死经历反映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即使现代人的经历,个别经历者也会受自己的宗教背景影响。例如,伊基蒂有摩门教背景,[29]我们可以在她的书中发现摩门教思想,例如她看见很多神所创造的其他世界,上面都住满了人,[30]这就和摩门神学吻合。研究现代濒死经历的人也发现欧美和东方(日本和印度)的报告有出入,主要是所见的影像和宗教人物反映东西文化的不同之处。[31]

 

什么一回事?

到底濒死经历是什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告诉我们它的信息有多可信,下面是一些解释﹕

 (一)并非真的死去

最关键的问题是﹕濒死经历是否真正的死亡?一般人在人工呼吸急救五分钟后已经无法可救,如果能「死去」二十分钟又复苏,已经是叫人诧异的了,可见濒死经历者绝不能和圣经中的拉撒路(死了[32]四天再复活)相提并论。现代医学界对死亡有三个不同的定义﹕(1)心跳呼吸等生命征象消失;(2)脑波活动停止;(3)功能无法恢复(一去不返的死亡)。[33]如果根据第三个定义,所有濒死经历者都没有真的死去。

 正因如此,很多怀疑者也提出了一些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解释﹕

·         痛楚或药物引发的幻觉;

·         出生经历的剩余记忆;

·         因二氧化碳浓度改变,脑部所起的反应;

·         心理愿望达成(对天堂的盻望);

·         与容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和/或基型类似的经历;

·         药品刺激的经历——迷幻药、海洛英、大麻等,或者麻醉药的副作用;

·         大脑——部癫痫,和

·         感觉剥夺。[34]

难怪颖建力也认为它「与死亡没有真正的关系」。[35]

 (二)濒死经历和神秘经历

颖建力对二者的关系最感兴趣,他注意到濒死的经历和后效与瑜伽蛇神(Kundalini)发动有很多相似之处。譬如二者都接触到能量,看见光,事后的转化也相似,而且都产生灵异能力。[36]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濒死经历基本上是一个宗教经历,促发对属灵事物的醒觉和追求,最后产生各种灵异能力。[37]他又说,经历者在某程度上和光融合,很多人遇上光灵,吸收了它的能量,播下了转化的种子。[38]最后颖建力提出一个相当有理由的解释﹕人在濒死时缺氧,所产生的生理状态有如瑜伽术中的呼吸控制的结果,正适合瑜伽蛇神引发。[39]

 (三)其他可疑点

绝大部分的濒死研究员都有新纪元背景和思想,包括慕迪和颖建力。[40]伊基蒂是一个催眠治疗专家。[41]艾华特曾经积极探索玄学和灵异事物。[42]另一位著名的研究员顾巴罗(Elizabeth Kubler-Ross)在开始研究之后也有遇见死人和灵魂出窍的经历。[43]还有一点,出版最畅销书的伊基蒂一直不能提供她的医院记录,没有证明她的濒死经历属实,甚至拒绝透露医生名字。[44]出版了几本书的艾华特也自称有几次濒死经历,但是都没有医生证明,而且有一次自认是运用意志叫自己死去,说来[45]她的「死」最像神秘经历。这一切都无法不叫人怀疑作者们和研究员们是否另有用心,或者整个事情是否魔鬼骗局,叫人相信死后没有地狱,没有审判。

 (四)暂时的结论

如果濒死不是真的死,所见的事物因人因时代而有异,整个现象和后效与神秘经历相似,加上所带来的信息与圣经有异,到底我们可以有什么结论呢?笔者认为颖建力的解释比较有理,濒死的生理状态正是秘术技术所引进的身体状态,所以,或者可以说——濒死经历是一个不请自来的神秘经历。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假设,无论如何,濒死经历不是生死之迷的答案。

 

人死非灯灭

濒死经历虽然未必让人窥视死后世界,却似乎证实了人有灵魂。很多濒死的人报告自己在身体上边看见自己被人急救,或者报告手术室细节。例如有一位经历者提出证据,说自己当时看见墙壁的灯架上有一个十元硬币,护士为了叫他住嘴,往他所指的灯架上看,果然有十元硬币一枚。[46]类似的案例,一般都能被证实,而且都叫人吃惊。[47]于是,有些哲学家如此推理﹕五官是我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方法,在濒死的时候,五官感觉已经停止,但是经历者仍然知道急救的情形,可见人有一个非躯体,非物质的部分,是科学所不能解释的。 [48](就是众宗教所讲的灵魂)

 当然也有反证的例子,有一医院故意在架上安装一副机器,不停打出不同的字句,只有爬到天花板上往下看才能看见这些字,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濒死的人没有看见这些字。[49]

 灵界的事情有很多我们还不知道,所以很难有定论。即使保罗讲到自己被提到第三层天的经历(有人猜测是一个濒死经历) [50],他也说﹕「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林后十二2),就是说,保罗虽然窥视了第三层天,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灵魂出窍离开了身体。

 用濒死经历去证明人有灵魂,是会引起争议的,基督徒不如单单相信圣经,凭这些现象去探索灵界奥秘不是明智之举。但是我们可以用濒死经历去提醒自己,人死非灯灭,死后何去,值得考虑。

 

唯一的结论

濒死经历没有让我们窥视死后世界,甚至不能用以证实人有灵魂,但是如果我们向一位曾经真的死过又再活着的人请教死后真相,倒是聪明的。事实上,这样做是可能的﹕有一个人——耶稣——他已经从死里复活,也已经将真相告诉我们,祂说,身体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太十28),而且要面对审判(来九27),有些人要往天堂去,有些人往地狱去(太廿五46),可是祂也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如果希望死后上天堂与神同在,信耶稣是唯一之法。

 朋友,濒死经历你不一定有,可是真正的死亡一定会临到,你预备好了没有?



[1]Betty J. 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4), p. 28-30, 40-43, 123. etc. [2]Kenneth 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84) p. 34-36. [3]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Psychic Voyages (Alexandria, Virginia: Time-Life Books, 1987), p. 66-69. [4]Raymond A. Moody着,长生译, 来生(台北﹕方智出版社,民国84年), p.151. [5]PMH 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The After-Effects of the New-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8), p. 151. [6]Raymond A. Moody, Life After Lif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8),前 言 。 [7]Moody 来生p. 102. [8]Ibid., p. 108. [9]Ibid., p. 150. [10]Margot Grey, Return From Dea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New York: Arkana, 1987), p. 96. [11]Ibid., p. 98-99. [12]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 p. 68-70. [13]Ibid., p. 86. [14]Ibid., p. 81-89. [15]Ibid., p. 77-81. [16]John Ankerberg & John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1996), p. 10-17. [17]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 p. 116-117. [18]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 p. 18. [19]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 p. 318. [20]Grey, Return From Death , p. 113, 134. [21]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 p. 145. [22]Moody 来 生p. 101. [23]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 p. 166.[24] 安克伯、韦尔顿着,逸萍译,《死后生命的真相》 (香港﹕天道书楼, 1999 p.46-47. [25]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 p. 34-37. [26]Ibid., p. 10. [27]Grey, Return From Death , p. 56-58. [28]Carol Zaleski, Other Journeys: Account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31-32. [29]Richard Abanes, Embraced by the Light and the Bible (Camp Hill, Pennsylvanis: Horizon Books, 1994), p. 25-26. [30]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 p. 86-88. [31]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 p. 47-48. [32]Moody 来生p. 157. [33]Ibid., p. 157-163. [34] 安克伯, 死后生命的真相p.9. [35]Ring, Heading Toward Omega , p. 249. [36]Ibid., p. 231-235. [37]Ibid., p. 51. [38]Ibid., p. 87-88. [39]Ibid., p. 248-49. [40]Ankerberg & Weldon, The Facts on Near Death Experience , p. 32. [41]Eadie, Embraced by the Light , about the author. [42]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 p. 27. [43]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Psychic Voyages , p. 64-65. [44]Abanes, Embraced by the Light and the Bible , p. 203-04. [45]Atwater, Coming Back To Life , p. 45. [46] 吴光显,『灵魂飞越死亡线』,顾立平编辑,《灵魂Call Out 》 (台北﹕周商文化, 1996 ) p.110-11. [47]Moody , 《来生》 , p. 109. [48]Robert J. Geis, Personal Experience After Death (Peru, IL: Sherwood Sugden & Co: 1995), p. 100-106. [49] 电视节目“Near Death and Dreams of Dying”, Discovery Channel, 7/17/1999. [50]Zaleski, Other Journeys , p. 26-28; J. Vernon McGee, II Corinthians (Pasadena, CA: Thru The Bible Books, 1977), p. 131-32.

 

 

 

 

 

 

回「新纪元运动

回「中国的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主页

回「为真道争辩:护教学」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