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从中年男人买红跑车谈起——「中年危机」显示价值观

张逸萍

 

几年前曾读到黄维仁博士的一句话:「为什么有人到了中年,突然开起红色小跑车,穿上皮外套,甚至找个年轻的小女人?」[1] 最近又听到邱清泰博士这样教导说:「中年男性……会强烈地需要知道他的男性吸引力是否仍然存在,所以他会突然好像回归到青春期一般,透过新款的跑车与时髦衣著,以察看自己是否还对女性有吸引力。」[2]

黄博士虽然没有正面解释中年男人为什么买红跑车,但从上文下理而观,他是说,这些男人是在弥补童年所缺少的爱;邱博士却认为中年男人需要证明自己对异性还有吸引力。解释虽然不同,他们都在说:当男人到达中年,经历「中年危机」,他们就会买红跑车。

 

科学研究 vs 普通常理

我被两位专家慑服了两秒钟。哇!如果没有伟大的心理学,我们就无从得知有「中年危机」这一回事,也不知道中年男人会买红跑车,当然也不明白其原因(虽然两位专家的解释不同),更谈不上治疗法。

但我马上开始思考:是否中年男人都会买红跑车?也许不是每一个,但有多少中年男人买红跑车?如果不是大部分如此,怎么可能两位专家都如此教导?

我首先留意一下自己常到的一些教会的停车场,发现没有任何跑车!所见的有轿车、房车SUV、小货车等(各牌子都有:本田、丰田、平治等),有比较毫华,有比较经济,但没有宝时捷(Porsche或法拉利(Ferrari标准跑车(想即使有,也不多)。

为什么?教会里没有中年男人?基督徒没有中年危机?

于是我以宝时捷和法拉利牌子为例,找找什么人买它。一篇文章比较几种豪华汽车买主:宝时捷买主年薪最高,187,705美元,其他豪华车如平治、奥迪等的买主都不及。[3] 此外,宝时捷911买主平均是51岁、男性、年薪390,000美元。[4]另一个统计显示,法拉利的买主平均家庭收入是一百万美元,大多是男性,35-55岁;其他车主:福特、本田、 丰田车主年薪都在七万美元上下。[5] 总而言之:买跑车是因为富有

ABC 新闻》有一篇讨论跑车的文章,正文和回应都说:中年人开始有钱,所以有能力一如心愿——买跑车。[6] 一次和弟兄姐妹闲谈,讨论起这事,大家都同意,「中年男人买跑车」这话是美国人一个代表性的讲法,意思是说,中年人开始有经济基础,所以能够拥有和享受一些从未得著的奢侈品。跑车,尤其是红跑车,在美国文化中,一向是毫华享乐的象征。

两位专家的解释,和常理有异,是不是?

在同一篇文章,邱博士又说:专家研究指出,女性婚后全心放在孩子和家庭上,当子女离家,她「要向丈夫、儿女、家人、世界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时婚外情随时都可能……而男性在早期对事业抱有很高的理想,到了中年,觉得没有什么突破,这时候便想回家。」中年女性向外跑,甚至搞婚外情,中年男性却将心归家!你能同意吗?当然世界上有各种样的人,各种样的夫妇,但我见到的都是中年太太开始老化,担心丈夫有外遇;丈夫,不管事业是否有成就,却在外面找年轻女人。

这些伟大的心理科学研究发现,甚至声称是上帝的普通启示、从上帝而来的真理,居然和普通常有一大距离!

网路上有一个名叫Jeff’s Diary 的博客,谴责保守派基督徒不相信心理学,他认为是反智。[7] 请问,不相信心理学是反智?还是相信才是反智?保守是否等于反智?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反智!敬劝Jeff 君,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年危机显示价值观

暂且不提中年男人有多少买红跑车、为什么买跑车,我继续思考:为什么人会有中年危机,于是我到处查找意见。

一位心理谘商师说「男人这时会忽然想到天啊,我已经过了半辈子,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来得及做呢。他们因此会感到恐慌。他们会想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现在还来得及吗?再不做就没机会了……」[8]

一位社会工作者说:中年人除了生理上起变化之外,心理上「会有一种人生短暂的感觉……愈来愈老 , 愈无路用 ……人生变成无希望 , 也无目标……价值观开始动摇 ……」[9]

我同意,这些话合符常理。人到中年,老年的阴影就在眼前,发现时日不再,不能浪费时间,必须做一些自己认为是值得做的事情。人若觉得享乐最重要,当然是买红跑车等;若还有一些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例如他一向对绘画感兴趣,他就会随师学习;若觉得造福人类社会最重要,就会参加社区服务。基督徒当然会想到永恒,所以有些提早退休,在神学院修课、在教会更多事奉、甚至投身宣教;我自己也是因为神让我看见心理学的问题,所提早退休,提醒众华人基督徒。

总而言之:中年危机显示一个人的价值观!

邱博士说:女人更年期约在40-45 岁。[1] 女性到中年,「时常怀疑丈夫是否还爱自己……很容易会出现一些中年疾病,如乳癌、子宫癌或其他疾病……心理上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因此对人生的看法也显得悲观。……同时若有忤逆的子女在家就更凄惨了……」这样的事情,普通常理也可以告诉我们,不必伟大的心理学研究。至于应付办法,姐妹们,请记得,不必抑郁,不必为此去见心理治疗员,只需以圣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凡事依靠上帝,我们可以应付很多人生问题。

至于男士,邱博士说:「觉得子女没有教养好,太太不愿顺服,神似乎又去度假了,然后事业不单无成,还遭人辞退,心境好像宇宙间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多么的虚无、孤寂、隔绝!所以有些中年男性如果此时遇上忧郁症,将会有自杀的倾向,因此这类中年男性是自杀的高危险群。」弟兄们,不必抑郁,不必自杀,应付人生每一个问题的办法还是一样:依靠神、以圣经调整价值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在青春期会产生危机、中年时危机、老年又危机。的确,人的一生,日日都有危机,所以最稳妥还是专心跟随主,以圣经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省却很多烦恼,免走很多冤枉路,避开很多网罗!

 

鸳鸯蝴蝶派的价值观

那么,邱清泰博士的建议当然也显出他的价值观,让我们来看看他怎样讲:

1)不要再在教会忙碌事奉

首先,让我留意到是:「中年的弟兄姊妹若用忙碌的事奉来证明自己爱主,就需要停一停,安静思考一下自己与神每天的关系是否真实?」我简直不敢相信,邱清泰博士劝人停止在教会的事奉!

教会事奉,绝对不是年青人发泄过剩精力的办法!当然忙碌事奉不能证明爱主,但却是基督徒爱主的一个自然表现!我每次看见年纪大的弟兄姐妹还在教会帮助那些操劳的工作,如洗碗、排椅子、吸尘,我都觉得万分感动。邱博士说的「透过重整每日的灵修,重建与神亲密的关系」是正确的。但有谁能说,自己和神的关系够好?无论如何,重整和神的关系和教会事奉应该同时进行,因为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十二30

2)学习夫妻恩爱技术

然后邱博士鼓励中年人「学习夫妻恩爱」因为「夫妻相处的技巧绝不是自然天成的,是要透过学习和实践的。」邱博士大概指家新一向教导的夫妇沟通方式:夫妇二人对立,面对面,双手拉著对方的双手,眼晴看著对方的眼晴,然后互相诉说对方的优点,或者倾诉心中的不满。[10] 若是如此,那实在不是人生来就懂的,不但需要学习,还要强迫自己「不要怕肉麻、不要怕肉麻」才成。可是,这样的沟通技巧是否有效?

此外,邱博士也教导说:「温柔体贴……关爱疼惜太太」,但这些岂是中年人才需要留意?任何已婚的男女,无论什么年龄,都应该这样。但是,爱太太是否等于多多「一对一的约会」和「发展共同兴趣」,那就可因人而异,不能墨守绳规,否则就是律法主义了。

3)改进性生活

邱博士说,女人的荷尔蒙产生变化,于是夫妻的性生活亦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邱博士建议「使用一些如K. Y. Jelly的水溶性润滑剂」改进性生活。

的确,中年及以后,一般人的性欲会减低,性生活可能不那么经常,也许没有那么享受,所以现在市面上流行犀利士(Cialis)、威而钢(Viagra)等壮阳药品, 不知道家新是否有代售?

4)参加家庭婚姻的训练 

邱博士也「鼓励大家更要参加那些特别为夫妇而设计的训练营会」,那就是说,多多参加家新的「你侬我侬:恩爱夫妇训练营」及其他活动。又要参加支持小组,因为「大家都很需要拥有各自的支持系统。」这一点,容后再讨论。

5)奉献金钱给……

最后,邱博士教导「夫妻同心将神赐予的产业,作一个永恒的投资,支持教会,奉献福音机构,造福神的国度,极其美好!」这一点没有基督徒能有异议。但是,我却有点疑惑,邱博士是否在鼓励人把金钱奉献给家新?还是不要?

总而言之,邱博士的意思是:人既然已经中年了,应该省掉在教会忙碌事奉的时间,多多拍拖、谈情说爱、改进性生活、参加家新的活动、奉献金钱给家新(?)。我只好称之为「鸳鸯蝴蝶派的价值观点」。

 

鸳鸯蝴蝶最有价值?

我继续思考:如果邱清泰博士是一个教会牧者、一个宣教士、一个神学家,他的价值观和建议是否会不一样?

基督徒更应该思考:圣经是否说,「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

首先,「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不是坏事。《传道书》说:「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传九9)《传道书》讲的是「日光之下」的事,就是世人所能得到最好的,但却没有永恒价值,包括「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和「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传十二13)但无论多好,都不过是「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一2,十二8)因为夫妇关系到死亡结束(太廿二30)。

基督徒不应以世人的最高境界为人生目标,我们应该追求往更高的境界去。《传道书》结束时说:「总意就是敬畏 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神都必审问。」(传十二13-14)弟兄姐妹们,今生的一切是为了来生面对神,被审判或者得奖赏。基督徒怎样对待配偶、怎样教养孩子、怎样管理家庭,都需要向神交帐,但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却不是为了「夫妻恩爱、家庭幸福」。

保罗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著基督……向著标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7-914)「万事」包括家庭和婚姻等,也就是说:若有需要取舍,「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 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圣经并不劝人忽略家庭,但是,夫妇二人若都同以基督的心为心,都依照圣经原则教导子女,自然就「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吃甚么、穿甚么、夫妇感情怎样,「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2-33

所以「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是因为人遵行主道的一个附带而来的祝福,却不是追求目标。不是多多拍拖,谈情说爱,改进性生活,学习怎样卿卿我我、烟烟韧韧(广东话,「你侬我侬」之意)的结果。更千万不要为此减少教会事奉,因为在神眼中,拍拖不是善行、烟韧不是美德

 

鸳鸯蝴蝶价值观的果子

不合圣经原则的价值观总会带来问题,现只列举其二: 

1。破坏教会教导

可能因为邱清泰博士鼓吹夫妇支持小组,近年很多教会都有所谓夫妇团契。我不是说那些名义上是夫妇团契,而实际上是成人团契的那种,也不是说那些以研读圣经为主的。但是我实在见过有一个教会,团契本来只有成人组和青年组,两个团契也经常查经,后来成人组来了一对夫妇,他们坚持团契不是这样的,所以另行成立了一个夫妇团契,基本上是邱所讲的夫妇支持小组的模式。他们只欢迎夫妇一双一对的参加,而且标榜绝不查经,除了康乐活动之外,谈论中心就是——爱情万岁、拍拖至上。

过了几年,这教会主日学也开始教心理学。试想,如果一个教会的团契标榜绝不查经,主日学教的是心理学,这样的教会不可能对人的灵性有什么帮助。假若讲台也不过是讲一些水牛蝴蝶笑话娱宾,这样的教会应该称为心理学会、或鸳鸯蝴蝶会,不是基督教教会。

这个「团契」不禁让我想起,佛洛伊德传记作者曾说:「他一向有计划要用心理分析来拆毁宗教。」[11] 心理医生史适时(Szasz)说:心理学「不单是一个伪装为科学的宗教,它更是一个伪装的宗教,意图破坏其他宗教。」[12]

「团契」不再查经,主日学不教圣经,改教心理学,你说是不是:心理学成功地代替了、拆毁了、破坏了基督教?

2。歧视某些姐妹

有一次,这「团契」到餐馆庆祝母亲节,那些未有孩子的夫妇被邀请,但是那些寡妇和失婚的母亲却不被邀请,因为她们不能「拍拖」而来!有拍拖的人和无拍拖的人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楚河汉界?我一向以为世界上只有跳舞会才会使那些形单影只的人伤心落泪,未想到一个名义为教会团契的支持小组也有同样妙用。这正是「对伤心的人唱歌,就如冷天脱衣服,又如碱上倒醋。」(箴廿五20

现在有好些教会的团契是以婚姻状况划分,但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原因很明显,譬如一个教会只有青年组和夫妇组,那么那些年龄已高而仍然单身的弟兄姊妹就很尴尬,失婚的、鳏寡的到哪里好呢?教会为他们另设一个「不幸团契」?「二等公民团契」?那些丈夫未信主的或者丈夫不愿意参加团契的姊妹怎么办?她们当然不能到未婚团契,也不能参加寡妇团契,如果幸得参加夫妇团契,这位姊妹必天天被人追问:「你老公为什么没有来?」「是否因为你没有顺服老公?」「你不肯撒娇之故?」

似乎没有男人搂著进教堂的女人是二等公民,不太受教会欢迎。事实上这些姊妹是特别需要鼓励的才对。圣经说:「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一27),也包括这些姐妹们。

希望教会留意这个问题,不要岐视这些姊妹们,因为上帝爱她们,正如 爱那些天天如胶似蜜的基督徒夫妇们。

 

结论

中年危机显示价值观,价值观影响人,更影响教会,但愿众华人信徒以圣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免被现代心理学污染。

 

 

后记

一本最近出版的书《流行心理学的50大神话》中有一段讨论到中年危机,这样说:自从Elliot Jacques 1965年创造「中年危机」一词,很多人都相信,中年人(40-50多岁)会经历到一段困难的时期。有很多书籍和组织都提出帮助和解答,包括$2,500 Life Launch 课程。但最近研究显示,这是夸张喧染。一个研究,调查了千多个30-60岁的中国人,大部分没有危机。另一个研究,调查了三千多个中年人,大都表示,现在身心更健康,更能掌控生活。还有几个研究都揭穿这个中年危机之谜 ,「中年时期可能是心理功能的高峰」。[13]


 

 



[1] 一个专门讨论更年期的医学网版(http://www.safemenopausesolutions.com/ageofmenopause.html)表示,虽然每个人不同,但女人更年期的平均年龄是51岁。这样的差异,会影响我对心理学的信心。



[1] 黄维仁,「亲子之间」,《使者》,19945/6月,页46[2] 邱清泰,「中年危机下半场再攀高峰」,《家新双月刊》,200811-12月,第四十五期,页5。(阅后曾经去电邮家新要求纠正错误教导,家新没有回应。)[3] “Forbes does a comparison of luxury brand demographics “ (http://www.autospies.com/news/Forbes-does-a-comparison-of-luxury-brand-demographics-22691/)[4] Jacqueline Mitchell, “What Your Car Says to the Opposite Sex.” (http://finance.yahoo.com/family-home/article/104726/What-Your-Car-Says-to-the-Opposite-Sex)[5][5] Michael Taylor, “'Red Mist' -- The Ferrari Mystique.”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6/06/25/MTGIBJJHO51.DTL)[6] Mark Arsenault, Race Fate In Your Midlife Crisis Car: So You Want That Dream Car?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C News, June 1, 2007. ( http://abcnews.go.com/Business/LifeStages/story?id=3231797&page=1)[7] Jeff's Diary http://jeffip.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24.html[8] 「男人中年危机: 读者文摘特稿」(http://www.readersdigest.com.hk/rd/rdhtml/ce/magazine/mag_content.jsp?p=2&cid=7534[9] 许作初,「中年的危机」(http://www.taiwangoun.com/articles/xu1_mid_age_crisis.htm[10]邱清泰、余竹君,《你侬我侬:恩爱夫妇训练课程你侬我侬》,「存款与提款」;「夫妻对话」。[11] Peter Gay, 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 (New York: Norton, 1988), p. 525,530-31,526.[12] Thomas  Szasz,  The  Myth  of  Psychotherapy  :  Mental  Healing  As  Religion, Rhetoric,  and  Repression  (Garden  City,  NY:  Ancher/Doubleday,  1978),  pp. 27-28. [引自:安克伯等著,《自尊、心理学与康复运动的真相》(香港:天道),21-22页。][13]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John Ruscio, Barry L. Beyerstein, 50 Great Myths of Popular Psychology: Shattering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r (UK: Wiley-Blackwell, 2010), p. 52-56.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uzsv.html

 

 

 

 

 

 

回「恩爱亲密训练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