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从圣经看论理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张逸萍

 

 

「不要担心心理学不合圣经,你讲的不过是佛洛伊德派,的确,那是不合圣经的,但今天我们学的和用的是 Ellis   REBT。」「佛洛伊德已死,被推翻了,现在是『认知行为学派』的时候了。」「佛洛伊德派的理论没有效用,只有 REBT 才能帮助人,那实在是有效的治疗法。」

我曾经听过很多类似的话。确定,今天年轻人到大学读心理学,都知道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已经落伍,现在是 Ellis 的世界,他被称为心理学界第二个最有贡献的人。但是,他的理论是否合圣经和有效?现在让我们来调查一下。

 

REBT ABC 

埃利斯(Albert Ellis的「论理情绪行为治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 REBT又称「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或「合理情绪行为治疗」,或简称「理情行为治疗」),从前叫做「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简称 RET),是今天流行的「认知-行为」(Cognitive-behavioral治疗法之一。(这些名字很麻烦!为方便起见,下面用:Ellis REBT。)

Ellis 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他们的错误察觉和错误认知」,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要藉著改变案主的思想和信念,改变他们的感觉和行为。所以 Ellis 的治疗强调「深度人生哲理上的改变」,反抗案主「不合理性的信念」。 

下面是 Ellis REBT 的一个简短概要: 

            A)「引发经历」(Activating Experience)。

            B)「个人的信念系统」,包括「不合理性的信念」和「合理性的信念」。

            C)「情绪后果」(Emotional Consequences)。

            D)「反抗不合理性的信念」。

            E)「效果」(Effects)。 

 Ellis说,环境(A)的本身不会引起「不健全效果」(C),但是人的「不合理性信念」(B)引起自己的痛苦情绪。所以,他需要把他的思想校正,「反抗」(D)他的「不合理性的信念」(B),代之以「合理性的信念」(B)。这样的过程是为了带来「认知效果」和「行为效果」(E)。 [1]

圣经也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所以表面上看去,你会以为 REBT 和圣经一样,大家都强调信念可以影响行为或情绪。可是,它们果真相同?现在让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来看 REBT,看看 Ellis 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判断为「不合理」的信念有什么?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

Ellis在《理性生活指南》(A New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中列举了十个「不合理信念」,REBT 的其他文献可能稍有添删或修改,但基本上类似。

1)普通常理和合圣经价值观已足够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2」是:「你必须完全称职、有成就。(一个比较健康的想法:你必须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称职或有能干。)」[2] 他认为没有人能在人生的大部分事情上能干或杰出;人的成就不证明人的价值;过份专注于成功,惧怕失败,反会影响人的表现,甚至叫人逃避尝试。

Ellis 举了一些例子。有一个非常聪颖的女士,惧怕在自己家中的宴会不能和客人有适合的对话,所以常常惧缩一旁,保持沉默;但在别人的宴会中,却因自己没有女主人的责任,所以能谈笑生风。[3]

Ellis 还有另一个例子,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博士,常常怪责自己没有好好控制时间,例如凝视窗外风景,以至减低工作效率,所以抱怨自己不能有像爱因思坦(Einstein)程度的成就。经过一段日子的治疗,这位物理学终于能明白:「我从前似乎认为,若非把工作做到最好,我就没命了;我现在仍然尽力做我的工作,若结果不是最好,算了把,我把它当作我的『最好』。」[4]

Ellis 这一点是对的。可惜,非基督徒单凭常理,已经能解决问题,何需专家教导?至于基督徒,一个合符圣经的价值观,绝对可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而且更好。

例如,那位惧缩于和客人交谈的女士,若明白她应该荣耀神,不是荣耀自己,她就不会在自己的宴会上沉默不言,反之,求神给她合宜的话语,好和弟兄姐妹交通,和众人来往。那位视成功如性命的物理学家,若明白人的生命不在于世界上的成就,却在乎讨主喜悦,他的观点就会大大改观,他会合理地努力工作,也会分配时间参加聚会、研读圣经、照顾家人、和别人来往、休息和运动等等。然后,无论他有什么成就,他也懂得喜喜乐乐地感谢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面倒,有谁能不努力而有任何程度上的成功?有谁会劝告那些中学毕业前放弃学业的孩子,说「你不需要努力,中学毕业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能证明你的个人价值」?有哪个中国父母会这样教导孩子?过犹不及啦。

可见Ellis这理论,虽然似乎正确,仍要视乎个别情形,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2)「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一27,二5

 

2)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9」说:「你身边的人和事都应该比目前状况为佳,如果你对现实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你应该感到糟糕透。」他解释说,没有什么理由,因为你不喜欢,别人就要按著你的心意去行;他们的行为,通常不是致命的,除非你是这样想;为不如意事情苦恼,无济于事。[5]

圣经并没有叫我们光忽视不愉快事情,它明白人生有苦难,而且人不可能没有感情。大卫说:「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我们也看见诗篇,甚至整本圣经,充满了这样的句子。耶稣应许:「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约十六33)再者,困难有时是自招的,我们就不能「置诸度外」了事。

Bob 十分欣赏 Ellis 的理论,认为自己获益良多,他后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人和事都不能令你烦恼;反之,因为我们相信它们能令我们烦恼,于是令自己烦恼。」并称这句名言为「抗不快乐方程式」。原来 Bob 有一个神经兮兮的妻子,在离婚的边缘,他也和自己的父母不和睦。[6] Ellis 的理论也著实能帮助他「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

但是,假若他遇见的是地震、海啸、邻近核子炉熔毁,他能对自己说:「我认为没有什么好烦恼的,所以我并不烦恼」吗?即使他遇见的不过是失业或癌症,我想他就不会那么乐观了。想我们都说,这个道理只在某程度上可行,超过了的话,就显得不实际了。

让我们再问,Bob 为什么和太太相处不来?又和父母不和?问题是否在这些人身上?大有可能,他的妻子和父母都有错,但是更有可能的是:Bob 也不是一个完全人,他有需要改变的地方。

可能他不整洁、没有礼貌、自我中心、胡乱花钱、偶尔酩顶大醉,所以引起妻子不断唠叨,父母责骂不休。假若他有一次听到牧师讲道,圣经的话叫他内疚,本来想决心信耶稣,改过自己的坏习惯。但是,他又想到 Ellis REBT, 于是提醒自己说:「如果我认为圣经的话可叫我烦恼,我就真的烦恼了。没有什么人或事,包括圣经,可以叫我烦恼!」

Ellis 的理论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只有圣经的准则,才能应付人生所有问题。

 

3)没有帮助人的力量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5」说:「感情上的痛苦,源自外来的压力,你无力对抗,也不能改变你的感觉。」我们常见人因为事情不如意,所以激动地表示:「我忍受不了!」Ellis解释说:这样发牢骚,只不过是顽固地增加自己的不快。但事实上,你显然并没有因为这些讨厌的情况而崩溃,可见你能「忍受」,只不过你「不喜欢」它。[7]

Ellis 表示,REBT 不但可以帮助人控制情绪,同样的道理,更可用以帮助人控制行为,例如戒烟戒毒。Ellis 说,人若戒不掉烟瘾,是因他将吸烟和「安逸、时髦、松弛、享受」联想,而忘记它带来「痛苦、花钱、疾病、死亡」,所以你若「常常想到事情的各方面,你将对抽烟有一个全新的感觉和看法。」同样地,戒烟戒毒等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8]

故此 Ellis REBT 中心思想是:改变人的思想,可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

可是,Ellis 忘记了一个问题——人有罪性,所以不能单凭理智,就有足够力量胜过试探。例如,抽烟是「享受」,又是「疾病」,谁不知道?可是当人面对选择,他会顺从肉体去「选择」享受?还是因考虑疾病问题,而顺从理智,去「拒绝」享受?

保罗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七18-24)所以保罗最后劝告说:「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罗八13)。若非圣灵帮助,谁能胜过肉体?

即使是控制感情,例如因事情不如意,以至忍受不了,似乎比较简单,实在仍是是难事。圣经说:「在患难中要忍耐」(罗十二12),能忍耐的力量何来?原来「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忍耐……」(加五22),也就是说,能忍受不如意事情的力量来自神。

                                                                                                                         

4)没有善恶对错、没有绝对道德

Ellis 还有「不合理信念#3」,说:「当别人表现得很讨厌和不公平,你应该罪怪和谴责他们,以他们为坏的、邪恶的、或令人讨厌的。」[9]

Ellis 说,首先,这个错误的信念来自「人有自由意志」的神学思想。但Ellis说,佛洛伊德理论和现代研究显示,人的行为有很大部分是遗传基因决定,或者是长期约制的结果,所以人没有自由意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请见上边所描述的「不合理信念#5」,Ellis是否自相矛盾?!] 所以不能怪责他们。Ellis继续说,人们有『对』和『错』、『道德』和『不道德』的观念,但他认为这观念是不正确的,近半世纪的哲学都显示,「道德是相对的,应该因人的所在地和按情况决定。」[10]

怪责别人犯错,有可商榷之处,要视乎情形而定,因所需编幅太多,暂时不谈。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有所谓善恶、对错的观念,也有罪和罪人的观念。圣经说:「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三4)而且「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人若没有罪,耶稣就不必来到世界上钉死在十字架上,「为罪人死」(罗五68)。

Ellis 继续说,人若一旦接受了「谴责和处罚『罪恶』」的观念,当他犯错时,他会低贬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不够格。[11] 他认为,人应该「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人若能接纳自己,就可以按你的所能地愉快和消除痛苦。但是人是否需要感到自己有价值才能接纳自己呢?而「价值」又常让人联想到人需要做一些什么,才可以得到价值。怎么办?

Ellis 建议说,人的价值在乎他存在[活著之意],他又尽量使自己快乐,减轻痛苦。他说:这就是人能接纳自己的基础——你想办法活著,又尽量让你的存在愉快,减轻痛苦。换言之,你选择享受人生为你的长期和短期人生目的。不是为了有成就而成功、不为得到别人的敬爱、不为证明自己的伟大、不为能上天堂。光光是为了他妈的享受![12](请留意:不为上天堂。)

耶稣比喻中的财主「对我[他]的灵魂说灵魂哪,……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路十二19-20)「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箴一32

 

5)心中无神,目中无人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1」,想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所以才列为「#1」,这样说:「你必须——是的,『必须』——得到你的生命中的所有重要人物的爱或认可(love and approval)。」Ellis说: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事实上,你也不需要别人爱你,小孩子才需要,长大成之后,就不再需要了。[13]

他认为,人若需要获得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爱,这是一个难于达到的目标;而且花太多时间去讨好别人,结果,没有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最后,他认为,人若觉得必须得到他人的爱,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价值,除非有人爱我,否则证明我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人。[14]

单凭常理去想,有谁能诚实地说,他完全不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爱和认可?不能获得所有重要人物的爱和认可,也许是对的,但完全不需要?至少我们需要学校老师认可,才能毕业;又需要工作地方的老板认可,才能得到薪金。

弟兄姐妹们,我们需要神的认可和爱!无论你认为 在你生命中是否重要,我们都需要!首先,虽然神爱世人,但是那些「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 神的震怒[比『不认可』更可怕]常在他身上。」(约三36)得到救恩之后,基督徒应该「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西一10),「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一21

那么,其他人的爱和认可呢?答案是:按情形而定。耶稣说:「你们不属世界……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9)所以我们看见彼得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五29)[不需要人的认可]另一方面,早期教会的信徒因为「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彼前二17),结果「得众民的喜爱」(徒二47)。怕神就不必怕人,就是这个道理。

Ellis 这个论点,足够指出 REBT 的基本问题,就是——他不是一个基督徒,自然不知道需要爱神、敬畏神,也不知道神爱他,以至他的思想和价值和圣经截然有异。

Ellis 的人生哲学,让我联想到耶稣比喻中的不义之官,他说自己「不惧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路十八4)!

 

合理和不合理的最终基础

从上而观,REBT 似乎是正确的,但关键是:

1。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

2。决定合理与不合理,在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3最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又和人的宗教信仰不可分割。

那么,Ellis的人生观和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怎样的呢?我们在上边已经窥视了一点,但请现在继续看他的两本代表性书籍。

 

1)无神论者,极端憎恨宗教

Ellis 认为我们无法得知上帝存在与否,而且大有可能并不存在。然而,他认为自己「比较像个无神论者,多于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承认自己的无知,但他更进一步,虽然不能证实有神,也不能反证,但他愿意相信神并不存在。正如他不能证实有没有圣诞老人,但是他知道没有。假若真有上帝,要把他送到地狱去烤,那也没有办法。[15]

事实上,他是一个死硬派的无神论者,而且憎恨宗教。他在一本叫做《反对宗教》(The Case Against Religion)的书中表示:宗教[当然主要指基督教]的观点和心理治疗的观点,完全对立。所以他指宗教为极其有毒;故意破坏精神健康;宗教要求人的牺牲,所以是自虐狂,又以自虐的仪式抚慰内疚,两者都是精神病;只能敬拜一个上帝,所以不宽容;不接纳人犯错的可能,称人为罪人,所以宗教是自我贬低;宗教人士制造一个不存在的父亲;因为必须依从经典的吩咐,例如不可「看见妇女就动淫念」,宗教人士便完全不懂得灵活变通地遵守;上帝不能使用科学方法证实;宗教近似于「强迫思想行为症」(Obsessive-Compulsive);大部分的宗教都是盲信和狂热;宗教人士出卖自己的灵魂、放弃自己的基本欲望和乐趣,所以宗教是莫需有的抑制;宗教是自我屈尊和自我否认。[16]

换言之,相信有神,有宗教信仰,是「不合理信念」

 

2)性学专家,倡导性解放

他也是一个有名的性学专家,《性无罪:在21世纪》(Sex Without Guil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现在让我们看看此书怎样讲。

他认为婚前性行为有好处,也有坏处。他列举了一般人讲的坏处,但他全部不同意。例如他列举「性病、怀孕、堕胎」为婚前性行为的坏处之一,但他说,那些有知识的人,懂得怎样预防,所以甚少发生。至于「破坏家庭生活」这方面,他认为「完全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此说」,而且「拖延童贞似乎是爱情的真敌人。」他说:「既然大部分有知识有教育的人,不再被视婚前性行为为罪恶,你不必再为此内疚。」他列举的婚前性行为的好处包括自我接纳、舒放性欲、减少卖淫和性罪等。[17]

他也认为婚外性行为,有好处、也有坏处。他说「通奸和婚前性行为一样,其好处很相同。」又说:千万个通奸的人「获得很多新鲜经验,更熟练性爱技术,能进行很多不同类的性活动,在性爱方面和其他方面,得到充实的乐趣,否则他们无法得到。」他说有人担心婚外性行为会伤害他们的婚姻,但Ellis说,如果你不允许婚外情,以至人向配偶不诚实,才是最大的伤害。所以他的结论是:「今天的有识之士不再认为通奸本是邪恶的罪恶,所以常常如此做,不会感到很大的内疚,或完全没有内疚。」[18]

换言之,圣经里的性爱婚姻观念是「不合理信念」

 

3)还是略胜一畴

虽然Ellis的理论,似是而非,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圣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平心而论,即使从基督徒的角度看,他和很多其他心理学学派相比,还是略胜一畴。

a)反对佛洛伊德的「决定论」

Ellis 的「不合理信念#8」说:「你过去的经历,绝对重要,因为强烈地影响你生命的事情,会继续决定你今天的感觉和行为。」[19]

他这样说,因为他反对佛洛伊德的「决定论」,他不认为,人的往日(包括今天中国教会所讲的「原生家庭伤害」),可以继续影响人今天的感觉和行为。他认为这是「不合理信念」。Ellis 继续说,他有很多当事人,老是抱著一个「受害人」的心态度,所以自愿被这些事情过份影响。Ellis 认为,往日经历影响人的程度并不太大。[20]

Ellis 又引述一个研究,研究员观察在巴勒斯坦和埃及长大的孩子,阿拉伯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地批评和责备,甚少考虑孩子的情绪,叔伯或兄长亦不会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可是,「这些孩子却不因为缺乏爱而有心理毛病。」[中国基督徒请思想:上一代的中国家庭,岂不是差不多!]Ellis 结论说:父母不爱孩子,本身并非有害;重要的是,我们都已经相信,缺乏父母的爱,孩子长大后心理不健康。 [21]

他就是说,影响人的不是「不健全家庭」的本身,是人对「不健全家庭」的信念。故此,使用 REBT 的辅导员不教当事人追究谁曾经伤害自己,他们只有努力对付「不合理信念」。

 

b)不推崇冥想类技术

在一次受访中,他表示,他本人从不冥想,并将之形容为「他妈的浪费时间。」[22]   他也曾指出,使用出各种冥想办法,得到「与天地合一」的感觉去解决问题,不过是逃避现实,得到暂时的舒缓,鼓励幻想,妨碍人寻找更适合的解决办法。[23]

但是今天的心理辅导界难于完全拒绝冥想的做法。例如,当 Ellis 讲到怎样抵挡酒瘾,除了传统办法之外,他建议几个更有效的办法,包括松弛技术和冥想:「如果你冥想,不断地重复一句咒语(mantra),『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或者使用其他冥想办法,你通常不会再被饮酒的思想纠缠。」[24]   

他在《别跟情绪过不去》(Feeling Better, Getting Better, Staying Better)书中表示「有各种冥想办法:有一些教你集中精神于你的思想,但不要对你的思想太认真;另一些教你集中精神于一个字,如『OM』或『和平』;也有叫你集中精神于自己的呼吸。」[25]  

还好,他虽然是一个头号无神论者,我想他还未有资格被称为新纪元人物。

 

REBT 的效用

很多人报导说:REBT 比其他心理治疗办法成积好。但是,这是否一致同意的呢?下面是一些样本:

Australian Psychologist》有报导:从1982-1988年,对 RET 治疗法成果的研究看来,虽然 RET 比较有效,没有证据显示,RET 的效能来自将不合理信念改变为合理信念。[26]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另有一报告:据说,REBT 视「宁可」为合理信念,「必须」为不合理信念,于是足以影响推论的功能。虽然持合理信念之人的推论能力,强于那些持不合理信念的人。但是,视「宁可」为合理信念,「必须」为不合理信念,却不是足够影响推论能力的原因。[27]

可能因为上边两个研究报告都出于非美国刊物,研究对象可能也不是美国人,而心理治疗效用与文化有关,所以不见得都为 REBT 的效用欢欣鼓舞,但请继续看两个美国出版的刊物,其中一份是 REBT 自己出版的。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有对 REBT 的效用研究报告,说:二十八个对照研究的综合分析显示,RET 比宽心药有效,比缺乏治疗有效;但和其他治疗法比较之下,效用相当。没有证据支持:强调行为技术的RET比纯粹认知的RET效率更高之说。可是,研究样品不多,而且性质有异,所以对于效率程度的解释,有谨慎之必须。[28]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亦有类似表示:有一个对 REBT 综合性的研究显示,很多良好的研究都支持 REBT的效用,可是,对REBT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缺点,必须纠正。认知行为治疗的效用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仍有30--40%的人对此治疗法没有反应。如此,我们可以 REBT 为基础,继续进行实证研究。[29]

换言之,这些研究结果,和最著名的、有关心理治疗效用的研究,结果一致。

《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手册》(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报导了近年一个盛名的研究:研究显示,不同的心理学学派成积无大分别,效用相当。进一步研究显示,治疗有效的原因不在于理论,却另有三个:当事人自动自发愿意改变、辅导员有适合关怀人的品格、对话的本身有好处,因为可以表达同情。研究也报导说:心理治疗效用与文化有关。[30] 请见「心理学的效用」文的详细解释。

我的猜测是:可能就是因为 Ellis 反对佛洛伊德派「追究往昔」的错误做法,又不大力推动冥想,所以减少了一些心理治疗常引起的问题,以至它的成积在各治疗派中看似最好。但是,弟兄姐妹们应该再问:「什么是成功的辅导?」劝导人放弃圣经的婚姻观念,以至内疚感消失,这是成功吗?

 

结合圣经和 REBT

现在基督教心理学是一棕大生意,基督教心理学家也大力推动心理学和圣经的结合(Integration),所以很多基督徒愿意学习REBT,把它带到教会来。

Ellis 说:直到 2000 年,我都坚持说:REBT 和宗教信仰不相容,因为虔诚的信仰对精神和感情都有损害。后来,我觉得自己太严厉了,因为我发现人对宗教有各种态度,有的自由开放,有些比较保守。目前有一些人使用 REBT 技术,结合他们的宗教哲理,也有表示,在教牧辅导中,结合 REBT 和基督教-犹太教的教导是最好的。然后,我发现虽然教徒们相信一个不存在的神,但他们有些很好的格言,例如「爱人如己」。宗教虽然有一些好处,但他们「罪」的观念又叫他们易于抑郁,自贬。所以,那些认识上帝是一个温和、关爱自己的朋友,宗教是他们的支撑的人,比那些狂热的教徒为健康。宗教信仰是否对人精神健康有利益,全在乎她的哲理是否和世俗哲理同站一阵线。[31] 原来 Ellis 的意思是说:若要结合 REBT 和基督教信仰,基督徒假想中的上帝必须是一个大好人,而且不能提及罪的观念!

的确,基督徒有很多种,有保守的、有自由的、有挂名的、有真诚的。但什么样的基督徒才会认为我们不需要讨神喜悦?没有绝对善恶道德?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叫自己快乐?

可能有人问:我们可否只接纳 REBT 良好的部分?我还是那个老答案:《摩门经》、孔子学说、共产主义等等,也是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不把好的部分都带到教会来?

或者有人又说:我们以圣经原则为「合理信念」,不合圣经的信念就「不合理」,那岂非解决问题了么?我会回答说:但何必多此一举?

REBT 带来教会,希望把它修改,让它迁就圣经原则,最后,只有扭歪圣经原则和基督教信仰,使它迁就无神和敌圣经的哲理。有害无益!

 

结论

从上边的讨论而观,基督徒可以合理地概括: REBT 似是而非, 良好的地方,圣经也有,而且圣经提供更正确和更全面性的对人生的指导,REBT 不能给人行善的力量。此外,最大的问题是:Ellis 认为「相信有神」和「圣经的道德观」都是不合理信念,更进一步的说:没有绝对的善恶和道德,最后,心中无神、目中无人。哪个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可以接受呢?那么,基督徒心理学家们何必一窝蜂地跟著学?怎么能将 REBT 带到教会来?如果再考虑,研究显示,REBT 的成积不见得出众。我们只能问:何不回到圣经去,以圣经为生活的唯一准则,使用圣经来辅导人?!

 

 

 



[1] 鲍谨博士夫妇合著,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NJ:生命出版社,2003),第十三章。[2] Albert Ellis & Robert A. Harper, A New Guide o Rational Living (No. Hollywood, CA: Wilshire Book Company, 1975), p. 102. [3] Ibid. [4] Ibid. [5] Ibid., p. 177-78. [6] Ibid., p. 4. [7] Ibid., p. 138-39. [8] Ibid., p. 144.[9] Ibid., p. 113. [10] Ibid., p. 114. [11] Ibid. [12] Ibid., p. 100. [13] Ibid., p. 88-89. [14] Ibid.,  p. 92-93. [15] Albert Ellis,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It Works for Me – It Can Work for You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2004), p. 114-15. [16] Albert Ellis, The Case Against Religion: A Psychotherapist’s View and The Case Against Religiosity (Austin, TX: American Atheist Press), p. 2-12.  [17] Albert Ellis, Sex Without Guil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ort Lee, NJ: Barricade, 2003), p. chapter 3. [18] Ibid., chapter 4. [19] Ellis & Harper, A New Guide o Rational Living, p.  168. [20] Ibid., p.  169-70. [21] Ibid., p.  55. [22] Psychotherapy Net, Myrtle Heery: “An interview with Albert Ellis, Ph. D.” (http://www.psychotherapy.net/interview/Albert Elliis) [23] Ellis & Harper, A New Guide o Rational Living, p. 93-94. [24] Albert Elllis and Emmett Velten, When AA Doesn’t work for You: Rational Steps to Quitting Alcohol (Fort Lee, NJ: Barricade Books Inc., 1992), p. 136. [25] “A Review of Albert Ellis 's Feeling Better, Getting Better, Staying Betterhttp://www.soc.hawaii.edu/LEONJ/459f2002/goff/bookreview.htm [26] Tian P.S. Oei, Julie Hansen, Suzanne Mil,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Volume 28, Issue 3, November 1993, p. 195-200. [27] Frank W. Bond, Windy Dryden, Rachel Briscoe, “Testing two mechanisms by which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beliefs may affect the functionality of inference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Volume 72, Issue 4, December 1999, p. 557–566. [28] Gemma I. Engels, Nadia Garnefski, Rene F. W. Diekstra, “Efficacy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61(6), Dec 1993, p. 1083-1090. [29] David, Daniel, Aurora Szentagotai, Kallay Eva, and Bianca Macavei. "A Synopsis of 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Journal of Rational_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Volume 23, Number 3, Sept 2005, p. 175-221. [30] Michael J. Lambert and Allen E. Bergin,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Fourth Edition, Allen E. Bergin and Sol L. Garfield, e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op. cit., p. 156.  [31] Albert Ellis, The Road to Tolerance: The Philosophy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2004), chapter 4.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e8c9.html

 

 

 

 

 

回「心理学理论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