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

心理学不合圣经 一章 

 

 

当提到人本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虽然杰斯(Carl Rogers)似乎应该算是奠基者,但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名字不可或缺,因为他将之发扬光大。不但如此,很多对心理学稍微有认识的人,都听过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

马斯洛在他的名著《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十分兴奋,我觉得它会带来美妙的机会,所以我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可靠的科学,但是我忍不住公开发表。[i][我也忍不住提醒大家,心理学不能算为科学,又一证据。]

马斯洛说,人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就是:「维持生命、安全和稳妥、归属和被爱、被尊敬和自我尊敬、还有自我实现。」[ii]换言之,他的四层基本需要就是:1)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2)安全感、被爱和归属感;3)自尊/自信(Self-Esteem);4)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 表示,人的天性是良善的,但是他有这些基本需要,如果我们满足它,结果就是健康和成功;如果我们压制它,就会产生疾病。[iii]

 

前三个基本需要

四层基本需要中的第一层是生理上的需要,圣经没有否认这方面的需要,但是耶稣告诉我们:「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1-33)。

第二层需要也可以说是非常真实的,神设立家庭制度,让人可以在那里得到爱、照顾和保护,至于那些比较不幸的人,慈爱的神已经补充了这方面的需要,圣经说:「神爱世人」(约三16),又说:「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约壹四7),神也给我们一个家:「你们不再作外人┅是神家里的人了」(弗二19),在神里面也是最安全不过的,因为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约十四27)。

第三层的需要是「自尊」,请见自爱、自信、自尊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吗?的讨论。

 

第四个基本需要

马斯洛四层基本需要中最高的一层,也是最引起争论的一层就是「自我实现」。什么是「自我实现」?他的第一个定义是:「不断的实现人的潜能和才干,达成他的『使命』(或作呼召、命运、预定的终点、或天职),更加了解和接纳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不断迈向人内在的整合。」[iv]然后,他又为自我实现下第二个定义:「一下子,或者突然的一顷刻,人内在的所有力量被触发,这一刻是非常见效的,是强烈而愉快的┅使人更具创意┅超越自我┅完全实现他的潜能┅」。[v]由此可见,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就是那些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不是慢慢训练来的,而是突然触发的。马斯洛 叫这样的经历为「高峰经历」(peak experience)。[vi]

马斯洛对这个高峰经历还有其他的描写:「是被动的,这样的"被动"有如东方哲学家,如老子,道家所讲的┅不是自己所选择的意识┅」[vii],和「不是预期的自我发展(例如灵异能力),不是日常的意识」[viii],又说:「自我实现的人是住在一个灵异的世界之中」[ix]。在另一本书中,马斯洛 说:「理性主义者视高峰经历为灵异事物」[x],「在神秘经历或作高峰经历之下可以感受到很多的灵感」[xi]

非常清楚,自我实现者的高峰经历就是一个神秘经历——人利用灵异能力获得灵感创意,或者突然表现提升。

 

神秘的高峰经历

马斯洛坦白的承认,高峰经历和神秘经历基本上是一样的。[xii]不但如此,其他心理学家也同意。例如,Carl Rogers 说,吸毒对身体有害,所以现在的年青人都已经转向冥想,以寻求他们的的高峰经历。[xiii]换言之,冥想和毒品都可以引起高峰经历。现代名心理学家 Scott Peck 说,自我实现就是察觉超自然事物的发生,从前的神秘主义者和今天的哲人都有这样的描写,但是他们所用的名字不同。[xiv]

Meier 等基督徒心理学家虽然同意高峰经历带有神秘成份,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我们可以将马斯洛的四层基本需要原则应用在教会中,譬如青年工作者应该「估计青年人在这四层中已经到达哪一层,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前进。」[xv]一位中国社会学家也明白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包括了「神秘或极峰经验」,但是他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自我实现训练班能帮助人冲破自己的限度,达到成功和改善人际关系,带来美好的明天,可惜教会只知道要「属灵」,所以他指控教会跟「动力」抗衡。[xvi]虽然基督徒心理学家中也大有人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们仍然在教会里推动,能叫人不痛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超越个人心理学、新纪元运动

因为 马斯洛 的早期著作都是写在新纪元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所以书中并没有新纪元名词,也没有介绍新纪元技术。可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的结合是有目共睹的。今天,他们的大本营是在美国加州的伊西林(Esalen),是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的最尖端组织,常常开设各种讲座,题目有:「催眠术和创作」,「发现你的灵异能力」,「禅宗和艺术」,「直觉训练」,「回教密宗」(Sulfism),「正念冥想法」(Mindfulness Meditation),「蛇神瑜伽」(Kundalini Yoga),「梦的探索」,「气功治病」,「回溯前生」,「犹太教密宗」(Kabbalah),「瑜伽密宗」(Tantra),「沙蛮」(Shamannism)等等[xvii]

马斯洛晚年敦促大家在心理学上发展一个「第四种力量」(Fourth force),以应付灵性和宗教议题,于是继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出现了超越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简称:超心理学)。

根据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解释,超越个人心理学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属灵事物的一新兴学派。一面继承 马斯洛 的观念,另一方面,它的渊源可追溯于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神秘宗、天主教和东正教修士等等的做法。[xix] 这些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题目有:各种变异意识状态、冥想、梦境、迷幻药、神秘主义、濒死经历等等。[xx]有一些超心理学家甚至公开自称通灵人士(交鬼者)。[xxi]基督徒新纪元研究员中,无论对心理学的态度如何,都同意这一派的心理学是新纪元事物。

 

耶稣和基本需要

非常有趣,这四层基本需要和主耶稣在旷野所受的试探(马太四1-11)很相似。耶稣所受的第一个试探是将石头变成食物,相当于 马斯洛 的第一层基本需要(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二层)。但是耶稣回答说:「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上文也解释过,圣经并不否认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需要,如果我们信靠神,这些基本需要都不值得担心。

耶稣所受的第二个试探是从圣殿顶跳下去,魔鬼说天使会托著耶稣的脚,免得碰在石头上。我想如果耶稣真的从殿顶跳下而不受伤害,那么,当时的犹太人一定对他另眼相看,就算不马上承认他是神,也定会十分尊敬他,于是耶稣的第三层基本需要(被尊敬和自我尊重)就得到满足了。但是,耶稣却回答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可见耶稣并不觉得需要满足这一层的「基本需要」。

至于耶稣所受的最后一个试探——跪拜魔鬼换取万国的荣华,正是 马斯洛 的第四层「基本需要」——利用灵异能力达至成功(自我实现和高峰经历),但是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耶稣的话有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我们应该敬拜真神,不是敬拜魔鬼,不应该和它相交,不能利用它的能力;其次,我们事奉的是神,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定意不择手段获得成功,就正中魔鬼的诡计。

 

结论

根据圣经,人有什么基本需要呢?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你们必须重生」(约三7),这是第一基本需要——救恩,可惜马斯洛完全不能了解。圣经和心理学大相迳庭,又一好例子。



 

[i] Abraham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9), P. 5. [ii] Ibid., P. 5. [iii] Ibid., P. 6. [iv] Ibid., p. 31. [v] Ibid., p. 106-07. [vi] Ibid., p. 84-85. [vii] Ibid., p.97. [viii] Ibid., p. 218. [ix] Ibid., p.232. [x]Abraham Maslow,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1994), p.59. [xi] Ibid., p.75. [xii] Ibid., p. 19-21. [xiii]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 Co., Inc., 1975), p. 106-07. [xiv] Scott Pe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New York: A Touchstone book, 1978), p. 230. [xv] Paul Meier, Frank Minirth, Frank Wichern and Donald Ratcliff,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Christian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2), p. 90-91. [xvi] 朱亮基,「跟动力抗衡」,今日华人教会6/98p.19-20[xvii] 取自Esalen 网版( http://www.esalen.org/ns2.01),1997年十一月二十日所公布的讲座。[xviii]Dave Hunt, The New Spirituality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88), p.135. [xix] 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网版  http://www.atpweb.org/ [xx] Roger Walsh et al., Path Beyond Ego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93), table of content. [xxi] 例如Joshua Stone,可见他的著作:Soul Psychology  (New York: Ballantine Wellspring, 1999).

 

 

分享与: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gc4w.html

 

 

 

 

回「心理学理论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