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罗杰斯(Carl Rogers)的「无条件自我敬重」

节录自心理学不合圣经第十二章  

 

 

罗杰斯是二十世纪最著名和最受敬重的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花了一生研究人类行为,发展了一套治疗技术,叫做「非指示自导法」(nondirective)或者「当事人中心治疗」。这是一个非指示自导法的辅导,治疗员不规定当事人思想任何题目或事情,他让当事人去选择。这样的辅导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它允许当事人有自己的洞见,有自己的解释,当事人不必向治疗员求助,请他提供意见和解释。

罗杰斯自称在他的非指示自导法(non-directive)治疗中,他不会对当事人有任何影响。因为这个人喜欢怎样表达自己,他就怎样表达自己,很多人相信非指示自导法不讲究价值观念。可是,禧理说:

实际上,非指示自导法治疗是一个错误的名词,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不可能是非指示自导法的。[i]

不管辅导员是否有这样的意途,他的反应可以影响当事人的思想、话语、和行动。[ii]有两个相隔十年,而且没有关系的研究,各自显示罗杰斯自己根本是一个又指示又自导的辅导员。[iii]他对当事人的反应是奖励或处罚,于是鼓励了或者阻止了当事人的某些说话。如果罗杰斯也做不到非指示自导法,似乎其他心理治疗员或者辅导员也难于没有指示和自导的对话。治疗员的价值观会多少显露,因此影响当事人。

罗杰斯发明了一个性格的理论,叫做「自我的理论」(self theory),这个理论假设每一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而且每一个人都有某程度上的自由,可以自我指导和成长。他非常重视人的独特性,他将人看得很重要。他对人性的观点是积极的,心理分析和行为学的模式是负面的,觉得人是已经被决定了的,相比之下,他的观点比较受欢迎。

有关自我的理论和它的乐观态度出现于一个物质富饶但是灵性空虚的时候。罗杰斯的理论似乎能够填满这个空虚,又提供一个适合物质丰富时代的新希望。它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决定,让人更能享受物质的丰富。

除了强调人性本善之外,罗杰斯将人放在中心,每一个人住在他自己经历的中心,他在中央,决定自己的价值观。虽然罗杰斯非常强调以价值观向导行为,又说要有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但是他说这些价值应该由人自己决定,人不必盲目接受环境给他的价值观。在有关自我的理论中,所有的经历的评价都以人的自我观念为准。

罗杰斯相信一个人的内心是倾向于他所谓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他认为这是人的一个基本推动力。这个人藉著自我实现,维持他的人格;努力实践他的自我观念和他的人际关系。罗杰斯相信天然人的内心是健康和整全的。

 

罗杰斯和基督教

罗杰斯的自我的理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对基督教的观点。对罗杰斯来说,基督教并不陌生。他形容自己为「一个关系良好的大家庭中,一个排行在中间的孩子,这个家庭努力工作,而且尊崇高度保守的基督教信仰。」[iv]他曾经就读于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他承认他在神学院的时候,「思想到一个地步,他要脱离宗教的工作」,其他人也是这样。[v]他觉得一方面,他大概常常有兴趣于「生命意义的问题」,[vi]另一方面,他说,「我不能在一个强迫我相信某些教义的行业中工作」。[vii]非常明显,他视基督教为要求,不是特权。

罗杰斯解释说,「我要找一个不限制我的思想自由的行业。」[viii]他不想被圣经信条所「限制」,但是他所做的实在是设立了另一种信条。他所设立的不是外面的信条(圣经),而是内面的信条(自我)。他拒绝基督教,于是限制了自己。他拒绝基督教的信条,于是限制了他的思想,又影响了他的工作。罗杰斯终于参与通灵活动,玩碟仙、甚至参加召魂术。[ix]

让我们先来研究,他否决基督教这件事,怎样影响他的理论;然后我们再考虑他在工作中所发明的三个重要想法,将它们和圣经原则比较。基本上,罗杰斯的理论听似合圣经,但是他没有归功于圣经,而其他部分却绝对和圣经相反。

罗杰斯因为对基督教有某程度上的认识,所以他否认决定论,但是他却对基督教认识不足够,所以他并没有避免自我表扬。他拒绝外在的圣经的权威,却建立另一个内在的权威,就是自己。他这样的否决,使他从神学转到心理学去,也使他从敬拜神变为敬拜自己。他的心理学理论表扬自我,不是表扬上帝。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中形容这样的转变是从事奉神到事奉自己。他说,「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造物之主」(罗一25)。

罗杰斯脱离心理分析和行为学,这件事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的有关自我的理论却不值得受表扬。罗杰斯深深的相信人本主义的哲学,他相信人本来是良善的,他的理论系统把最终权威建立在人身上,不是在神身上。他避免宗教教条因为他否决外在的权威,将人放在所有经历的中心。罗杰斯强调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不是基于圣经的权威。这个价值系统只关心属世的和眼前的东西,不是天上的和永存的东西。它是基于自然的,不是超自然的。

对基督徒来说,神的话是至高无上的;至于有关自我的理论,自我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自我被提升,圣经中罪的观念就烟消云散,被另一个罪的定义所代替,这样的标准是基于自我的。虽然罗杰斯认识人的独特性,这一点是好的,但是他却否决了人人都有罪这个观点。

自我实现的观念听似崇高,而且美妙,但是它不过是自我放纵的伪装。有关自我的理论把自我放在中央,这样的地位永远是圣经所不容的。我们活在一个以神为中心(theocentric)的宇宙,其中有神所设立的规则,这不是一个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宇宙,其中的规则不是自我创造的。

 

罗杰斯的三个「发现」

罗杰斯用一生研究人类行为,又进行心理治疗,他自称在其中他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原则。[x]第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聆听。他指出人们实在需要被聆听,有时一些似乎难以忍受的事情,如果有愿意聆听的人,事情会变得容易忍受。他进一步相信,如果没有人聆听,人就会感觉极度的孤独。

无可质疑,聆听非常重要。可是,教会老早知道罗杰斯这个新「发现」的「心理治疗事实」。雅各写给早期教会的信上说,「┅┅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一19),这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不是某些人独有的恩赐。

罗杰斯似乎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不过是模仿圣经,不是上帝的真理。你不必因为有一个听似合圣经的道理而接受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杰斯完全忘记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应该聆听上帝的话,他也忘记神聆听我们的谈话、思想、和我们无言的思慕,也对我们回应。

罗杰斯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真实」(to be real),就是说以自己的真面目和别人来往,不必觉得自己是担任一个角色,不必装假。对自己诚实也是一个圣经原则。例如,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十三18)保罗也劝勉信徒「行事端正」(帖前四12),他也鼓励仆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弗六6)圣经说神看人的内心,所以人应该诚实和真诚。假装是欺骗的一种,也算是作假见证;圣经以假装为罪。

虽然罗杰斯和圣经都鼓励人真诚,但是罗杰斯的观念是否和圣经原则调和呢?罗杰斯所说的「真实」,他的意义就是说依从自己所开发的价值观念而行事,无论它是什么,是好是坏,都要根据它而行,所以他的「真实」不是圣经真理;不过是另一种自我欺骗,终于会闯大祸。

罗杰斯的「真实」原则还附带一点,就是他的「无条件的自我敬重」(unconditional self-regard),这不过是自爱的一种委婉说法,罗杰斯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一样有价值,他不歧视任何经历」,[xi]他就可以无条件的敬重自己。根据罗杰斯,人变成「估价的标准」、最终权威、和所有经历的评论员。

爱韩和何格研究人类的判断力之后,他们指出人都非常信任自己的判断,虽然它实在并不可靠,所以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调。他们也为之痛心。因为人通常会依赖自己的错误判断,所以像罗杰斯这样的理论,完全依赖人的主观理解和估价,定会继续流行。[xii]

 罗杰斯的理论系统高举自我,甚至到一个地步,似乎说,「我评估自己所有的经历,我决定自己的价值观,除非我如此决定,没有事情比其他事情更有意义。」这当然是违反圣经,因为是取消了圣经的地位,而让自己成为权威和价值的中心。罗杰斯否决圣经对真诚的教导,用一个假的道理代替它,于是圣经不再是真理的源头,而他也否认圣经对罪的观念。

罗杰斯认为是他的最重要发现的第三个重要原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爱」,有人问耶稣,「诫命中那一条最大?」他回答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 ,就是要爱人如己。(太廿二37-39

耶稣进一步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约十五12)。此外,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是这样结束的:「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爱是圣经常常重复的一个明显的教导。

在我们批评或者赞赏罗杰斯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他所说的「人和人之间的爱」是什么意思。罗杰斯不过是在讲人的爱,虽然人的爱是美德,它不能和神圣的爱相比。如果人的爱没有神圣的爱,它不过是一种自爱。另一方面,神圣的爱包含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所列举的所有品质。他只讲及人的爱,而忽略了「爱主你的神」的重要命令。此外,他从不提及神的爱,而神的爱是全本圣经所证明的。

罗杰斯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有限的人的爱,不包括神的爱,也没有爱神这回事。罗杰斯撇弃了神,以「我、我、和我」为所有经历的评估员。我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上帝。没有神的话,爱变成一个自我报酬的活动。罗杰斯漏掉了上帝,他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不过是自爱的一个虚弱的延伸。

下面这个例子,说明罗杰斯所提倡的爱:

将来的人┅┅会将他短暂的生命花在短期的男女关系中┅┅他必须快速地建立密切的关系,他也必须结束这样的关系而没有太过多的冲突或者过份的哀痛。[xiii]

明显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不是为了基督,也不是为了他人,是为了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慈爱的神,也不爱神,他的爱只不过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活动。

所有有关人的重要想法都不是从罗杰斯而来,它们老早已经存在。罗杰斯找到的三个原则,只不过是肤浅的代替品,代替圣经中深度的神圣原则。

罗杰斯的理论和治疗,都将自我提升为神。如果神被忽略了,自我是宇宙的中心,自我的理论正是一个冒牌的宗教。自我的理论非常有影响力,它的伪装非常有效,正如所有精细的冒牌货,它很像真货,但事实上,它的本质是和圣经相反的。


 

[i] Jay Haley, Strategies of Psychotherapy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Inc., 1963), p. 71. [ii] Ibid., p. 82. [iii] E. J. Murraym “A Content-Analysis Method for Studying Psychotherap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70 (13, Whole on. 420), 1956; C. B. Truax, “Reinforcement and Nonreinforcement in Rogeria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1 (1966), pp. 1-9. [iv] Calvin S. Hall and Gardner Lindzey,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7), p. 476. [v] Carl Rogers,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1), p. 8. [vi] Ibid. [vii] Ibid. [viii] Ibid. [ix] William Kirk Kilpatrick,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Westchester, IL: Crossway Books, 1985), pp. 129-184. [x] Carl Rogers, “Some Personal Learnings abou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33 min. 16 mm film developed by Dr. Charles K. Fergu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dia Center, Berkeley, Calif., film #6785. [xi] Carl Rogers in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ume Three, Sigmund Koc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p. 209. [xii] Hillel J. Einhorn and Robin M. Hogarth, “Confidence in Judgement: Persistence of the Illusion of Valid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85, 5 (1978), p. 414. [xiii] Carl Rogers, Graduation Address, Sonoma State College, quoted in Kilpatrick, op. cit., p. 162.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g87w.html

           

 

 

 

 

回「心理学理论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