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自我防衛機制——無花果樹葉編的裙子

張逸萍撮譯自

David Powlison, Seeing With New Eyes. New Jersey: P&R Publishing, 2003, p. 186-199.

 

 

下面是心理學家們講的『防衛機制』和『自我寬免機制』的一些樣本

1.投射作用﹕害怕他人懷有和我們自己(且尚未對付)相同的罪惡動機。我們常常拿這些事控告別人。

2.反向作用﹕人們藉一些好行為來補償、遮掩其失敗、罪、內疚,而未真誠地向神或人認罪悔改;否認關乎神、他人和自己的真理。以對別人好或極力表達「愛」來操控別人,也會隱藏自己所做的錯事。

3.替代作用﹕人們將注意力從重要議題中被誤導,轉移至次要事件上,而任何領域的失敗或罪責感都能用這方法躲避掉。

4.幻想﹕人們沈迷于幻想、想像(fantasize),而非按聖經教導來面對他們的問題。幻想能遮掩未達成的盼望、懶惰、對成功不切實際的理想觀點、未被饒恕的傷害和孤寂;它同時也能表達出性欲、財欲、地位欲望,以及不知感恩。

5.轉位作用﹕人們掩飾或潤飾事實,而不願誠實地面對事情並有建設性地回應。

6.轉化作用人們產生生理癥狀而非面對問題。驕傲、不實際的自我形象、焦慮、生氣和其他一些事情以心理生理(psychosomatic)方式表達出來。

7.轉移作用﹕人們找人頂罪(scapegoat)、歸咎他人、攻擊無辜或無助者,而非按聖經來面對與解決問題。

8.否認作用﹕人們為了保存面子或將意識中的罪惡隱藏起來,否認或逃避現實。

9.補償作用﹕人們以其他的成功來掩飾失敗,而非以建設性、真實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和限制。

10.合理化﹕人們將罪合理化,並製造借口,推卸責任,而把自己放在最佳地位。

11.委婉說辭﹕人們對自己或他人使用婉轉說詞,以避免罪惡感或為罪負任何責任。

12.有利比較﹕人們將自己與他人比較,試圖讓自己看來不錯,並證明自己是對的。

13.歸咎作用﹕人們將罪責從他們自己身上歸咎于他人、神、處境或疾病等等。

14.責任普及以免責﹕人們分散責任以逃避過失、罪責。如果大家都那麼做,法律允許或社會也接受的話,那就是“OK”

15.不顧後果﹕人們忽視或輕視其行為之後果。[1]

 

這些所謂機制,可用一個完全不學術性的名詞來形容——戴上面具』;我們不喜歡有自知之明,不願意在神及人面前誠實,所以我們閃避和編造;我們穿上無花果樹葉編的裙子(創三7)。

 

無花果葉裙子的例有∶

·         棘手的情形下,我們轉話題或講笑話。

·         我們看電視、抽煙、拼命工作,以逃避問題。

·         為自己辯衛,所以指責他人、高聲講話、嚇他人。

·         我們把問題的嚴重性降低,說『沒事』。

·         理直氣壯地或巧妙精細地撒謊。

·         等等。

 

聖經怎麼講呢?

聖經把防衛機制歸因於人的罪。「防衛」就是看不見自己的真相。心理學家們以為只有兩條路,就是∶殺道德主義,或者以心理科學解放之。但是,還有第三條路——基督赦罪之愛。

我們可以善用心理學家的觀察,可是他們的術語帶來不合聖經的和推測性的理論。我們應該當心這些術語,因它們是基於錯誤的世界觀。所觀察到的現象,不是「自我防衛機制」,卻是人因驕傲而有的,攻擊性和自衛性的欺騙戰略。讓我們也拒絕心理學理論所帶來的治療方法∶它們不是好辦法,而且代替了耶穌基督的福音。

 

==============================================  

一本非常流行的靈界戰爭書籍《擊開捆鎖》﹕

「心理學家把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稱做防禦機制,它們絕不符合基督教……包括﹕

否認……幻想……情感上的孤立……退縮……轉移……投射……合理化……

防禦機制類似保羅所說的營壘。……林後十3-5[2]

相信大家可以從聖經角度認識這些世俗心理學名詞了。



[1] 15 點撮譯,轉載自﹕【聖輔家書問與答】17 自我防衛機制(之二) http://www.truelifecounseling.info/web_documents/2015_shengfujiashu_16_sc.pdf  

[2] 尼爾.安德生著,鄧嘉宛譯,《擊開捆鎖》(台灣新北城﹕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部,2009),頁50-51

 

 

 

 

回「心理學理論」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