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

改編《心理學不合聖經》第十 一章      

           

 

當提到人本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雖然傑斯(Carl Rogers)似乎應該算是奠基者,但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名字不可或缺,因為他將之發揚光大。不但如此,很多對心理學稍微有認識的人,都聽過他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

馬斯洛在他的名著《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的序言中這樣說﹕「我十分興奮,我覺得它會帶來美妙的機會,所以我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是可靠的科學,但是我忍不住公開發表。」[i][我也忍不住提醒大家,心理學不能算為科學,又一證據。]

馬斯洛 說,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就是﹕「維持生命、安全和穩妥、歸屬和被愛、被尊敬和自我尊敬、還有自我實現。」[ii]換言之,他的四層基本需要就是﹕1)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2)安全感、被愛和歸屬感;3)自尊/自信(Self-Esteem);4)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Maslow 表示,人的天性是良善的,但是他有這些基本需要,如果我們滿足它,結果就是健康和成功;如果我們壓制它,就會產生疾病。[iii]

 

前三個基本需要

四層基本需要中的第一層是生理上的需要,聖經沒有否認這方面的需要,但是耶穌告訴我們﹕「不要憂慮,說,喫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

第二層需要也可以說是非常真實的,神設立家庭制度,讓人可以在那裡得到愛、照顧和保護,至於那些比較不幸的人,慈愛的神已經補充了這方面的需要,聖經說﹕「神愛世人」(約三16),又說﹕「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約壹四7),神也給我們一個家﹕「你們不再作外人…是神家裡的人了」(弗二19),在神裡面也是最安全不過的,因為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十四27)。

第三層的需要是「自尊」,請見「自愛、自信、自尊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嗎?」討論

 

第四個基本需要

馬斯洛 四層基本需要中最高的一層,也是最引起爭論的一層就是「自我實現」。什麼是「自我實現」?他的第一個定義是﹕「不斷的實現人的潛能和才幹,達成他的『使命』(或作呼召、命運、預定的終點、或天職),更加了解和接納自己與生俱來的本性,不斷邁向人內在的整合。」[iv]然後,他又為自我實現下第二個定義﹕「一下子,或者突然的一頃刻,人內在的所有力量被觸發,這一刻是非常見效的,是強烈而愉快的…使人更具創意…超越自我…完全實現他的潛能…」。[v]由此可見,那些自我實現的人,就是那些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的人,不是慢慢訓練來的,而是突然觸發的。Maslow 叫這樣的經歷為「高峰經歷」(peak experience)。[vi]

馬斯洛 對這個顛峰經歷還有其他的描寫﹕「是被動的,這樣的"被動"有如東方哲學家,如老子,道家所講的…不是自己所選擇的意識…」[vii],和「不是預期的自我發展(例如靈異能力),不是日常的意識」[viii],又說﹕「自我實現的人是住在一個靈異的世界之中」[ix]。在另一本書中,馬斯洛 說﹕「理性主義者視高峰經歷為靈異事物」[x],「在神秘經歷或作顛峰經歷之下可以感受到很多的靈感」[xi]

非常清楚,自我實現者的高峰經歷就是一個神秘經歷——人利用靈異能力獲得靈感創意,或者突然表現提升。

 

神秘的顛峰經歷

馬斯洛 坦白的承認,高峰經歷和神秘經歷基本上是一樣的。[xii]不但如此,其他心理學家也同意。例如,Carl Rogers 說,吸毒對身體有害,所以現在的年青人都已經轉向冥想,以尋求他們的的高峰經歷。[xiii]換言之,冥想和毒品都可以引起高峰經歷。現代名心理學家 Scott Peck 說,自我實現就是察覺超自然事物的發生,從前的神秘主義者和今天的哲人都有這樣的描寫,但是他們所用的名字不同。[xiv]

Meier 等基督徒心理學家雖然同意高峰經歷帶有神秘成份,但是他們仍然相信我們可以將 馬斯洛 的四層基本需要原則應用在教會中,譬如青年工作者應該「估計青年人在這四層中已經到達哪一層,然後鼓勵他們繼續前進。」[xv]一位中國社會學家也明白 馬斯洛 的自我實現包括了「神秘或極峰經驗」,但是他認為現在社會上的自我實現訓練班能幫助人衝破自己的限度,達到成功和改善人際關係,帶來美好的明天,可惜教會只知道要「屬靈」,所以他指控教會跟「動力」抗衡。[xvi]雖然基督徒心理學家中也大有人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們仍然在教會裡推動,能叫人不痛心?

 

人本主義心理學、超越個人心理學、新紀元運動

因為馬斯洛 的早期著作都是寫在新紀元運動剛剛開始的時候,所以書中並沒有新紀元名詞,也沒有介紹新紀元技術。可是,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的結合是有目共睹的。今天,他們的大本營是在美國加州的伊西林(Esalen),是人類潛能運動(Human Potential Movement)的最尖端組織,常常開設各種講座,題目有﹕「催眠術和創作」,「發現你的靈異能力」,「禪宗和藝術」,「直覺訓練」,「回教密宗」(Sulfism),「正念冥想法」(Mindfulness Meditation),「蛇神瑜伽」(Kundalini Yoga),「夢的探索」,「氣功治病」,「回溯前生」,「猶太教密宗」(Kabbalah),「瑜伽密宗」(Tantra),「沙蠻」(Shamannism)等等[xvii]

馬斯洛晚年敦促大家在心理學上發展一個「第四種力量」(Fourth force),以應付靈性和宗教議題,於是繼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後,出現了超越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簡稱﹕超心理學)。

根據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解釋,超越個人心理學是結合現代心理學和屬靈事物的一新興學派。一面繼承  馬斯洛 的觀念,另一方面,它的淵源可追溯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神秘宗、天主教和東正教修士等等的做法。[xix] 這些心理學家所研究的題目有﹕各種變異意識狀態、冥想、夢境、迷幻藥、神秘主義、瀕死經歷等等。[xx]有一些超心理學家甚至公開自稱通靈人士(交鬼者)。[xxi]基督徒新紀元研究員中,無論對心理學的態度如何,都同意這一派的心理學是新紀元事物。

 

耶穌和基本需要

非常有趣,這四層基本需要和主耶穌在曠野所受的試探(馬太四1-11)很相似。耶穌所受的第一個試探是將石頭變成食物,相當於 馬斯洛 的第一層基本需要(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二層)。但是耶穌回答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上文也解釋過,聖經並不否認第一層和第二層的需要,如果我們信靠神,這些基本需要都不值得擔心。

耶穌所受的第二個試探是從聖殿頂跳下去,魔鬼說天使會托著耶穌的腳,免得碰在石頭上。我想如果耶穌真的從殿頂跳下而不受傷害,那麼,當時的猶太人一定對他另眼相看,就算不馬上承認他是神,也定會十分尊敬他,於是耶穌的第三層基本需要(被尊敬和自我尊重)就得到滿足了。但是,耶穌卻回答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可見耶穌並不覺得需要滿足這一層的「基本需要」。

至於耶穌所受的最後一個試探——跪拜魔鬼換取萬國的榮華,正是 馬斯洛 的第四層「基本需要」——利用靈異能力達至成功(自我實現和高峰經歷),但是耶穌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耶穌的話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我們應該敬拜真神,不是敬拜魔鬼,不應該和牠相交,不能利用牠的能力;其次,我們事奉的是神,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我們定意不擇手段獲得成功,就正中魔鬼的詭計。

 

結論

根據聖經,人有什麼基本需要呢?耶穌對尼哥底母說﹕「你們必須重生」(約三7),這是第一基本需要——救恩,可惜 馬斯洛 完全不能了解。聖經和心理學大相逕庭,又一好例子。




 

[i] Abraham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9), P. 5. [ii] Ibid., P. 5. [iii] Ibid., P. 6. [iv] Ibid., p. 31. [v] Ibid., p. 106-07. [vi] Ibid., p. 84-85. [vii] Ibid., p.97. [viii] Ibid., p. 218. [ix] Ibid., p.232. [x]Abraham Maslow,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1994), p.59. [xi] Ibid., p.75. [xii] Ibid., p. 19-21. [xiii]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 Co., Inc., 1975), p. 106-07. [xiv] Scott Pe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New York: A Touchstone book, 1978), p. 230. [xv] Paul Meier, Frank Minirth, Frank Wichern and Donald Ratcliff,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Christian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2), p. 90-91. [xvi] 朱亮基,「跟動力抗衡」,今日華人教會6/98p.19-20[xvii] 取自Esalen 網版( http://www.esalen.org/ns2.01),1997年十一月二十日所公佈的講座。[xviii]Dave Hunt, The New Spirituality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88), p.135. [xix] 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網版  http://www.atpweb.org/ [xx] Roger Walsh et al., Path Beyond Ego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93), table of content. [xxi] 例如Joshua Stone,可見他的著作﹕Soul Psychology  (New York: Ballantine Wellspring, 1999).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67726756752501

 

 

 

 

 

回「心理學理論」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