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自愛、自信、自尊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嗎?

節錄自《心理學偏離真道》第十章    

 

現代心理學家高舉自愛/自尊/自信(Self-Love, Self-Esteem),視之為眾善之泉,缺少了它就是萬惡之根,所以學生考試不合格、吸毒、未婚少女懷孕等等都推到「自尊/自信不足」的頭上;據說自尊/自信程度高的人,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良行為,而且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

同時,教會中類似的談論到處可聞,流行到一個地步,沒有人疑問這是否聖經教導,似乎自愛/自尊/自信不但來自聖經,簡直是聖靈所結的果子!

什麼意思?

            Self-Esteem 一般被翻譯為自尊或自信,但是 Esteem 這個字是敬重之意,所以 Self-Esteem 應該是自我重視、自我抬舉、自我欣賞、對自己有好感等等。它的定義是什麼?《Newsweek》報導﹕「調查過一百位教員的意見之後,得到二十七個完全不同的答案,所以全國議會無法同意於一個定義。」[i]雖然如此,但我們仍然可從一些專家們的意見看出一點眉目﹕

自尊/自信權威 Nathaniel Branden 表示,「自尊/自信有兩方面,就是認為自己能幹和有價值,所以就是自我信任和自我尊敬。」他解釋,一個人必須自覺能幹,否則當他面對事情時,就會反映出他這樣的想法,於是表現笨拙。另一方面,因為人有道德觀,所以他必須覺得自己的道德原則正確,才能有一個快樂的生活。[ii] 心理學家 Wayne Dyer 也一樣,認為自尊/自信就是覺得自己有價值,和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iii]

心理學家 Carolyn Ball 解釋為什麼我們需要自信,她表示,「思想可以創造現實…如果我們相信一件事,不管它是不是真的,我們就會按照它而行動。」[iv] 基督徒心理學家們也持同樣的論調,譬如 Bruce Narramore 認為,如果一個人輕視自己,他就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反之,如果人覺得自己好,他就有可能開發他的潛能。[v]另一位名基督徒心理學家 David Seamands 也說,自信/自尊不足是撒但最厲害的武器,自信不足使人癱瘓、破壞人的夢想、毀壞人際關係、損害基督徒的事奉。

不但無益

            首先讓我們用常理去批判這個理論。一個人是否因為自信是好人,於是變為一個好人?覺得自己聰明能幹,於是變得聰明能幹?自信能得全「A」的學生至少能成為優異生?每一個自信能成為百萬富翁的人遲早會發達?你能同意這樣的道理嗎?如果是真的話,實在太好了!可惜這些理論,並未有事實證明,卻大有研究者反對。

Newsweek》曾經專期報導自尊/自信運動,指出現在很多的美國教育著迷於自尊/自信,加州聖地牙歌市立學校為了要增加小孩子的自尊/自信,曾一度企圖不讓學生成積單上有「F」字,又說,美國學童對自己的數學能力的自信程度比日本和台灣的學童高,但真正的考試成積卻相反。[vi]

Newsweek》繼續說,雖然「自尊/自信不足」似乎和青少年未婚懷孕有關,但是另有研究指出高度自信和青少年日益增加的性行為有關。[vii]該期《Newsweek》的封面標題是「自尊/自信的咒詛」(The Curse of Self-Esteem),可算是該文章對「自尊/自信」的結論。

            New York Times》曾經有一篇標題為「自尊/自信不被敬重」的文章,因為研究顯示它的程度多少與成功無關,有些幫派少年自信甚高,有些自覺無價值的人卻大有成就,現在很多學校教師已經醒悟其害處,但是該文表示自尊/自信仍然會大受歡迎,除了因為它已經深入美國文化以外,「只要我們的社會高舉個人主義,它仍然會誘惑我們。」[viii]換言之,自尊/自信之所以流行,不是因為它的可信性,是因為它迎合人性

            心理學家 Paul Vitz 的總論最中肯,他說﹕「自尊/自信和人的表現沒有一定的關係,無論正面反面都沒有」,因為人生是非常複雜的,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沒有什麼大用。[ix]

而且有害

            原來評論家認為自尊/自信沒有意義,曠時誤事。僅止於此的話,問題倒輕,但是自尊/自信實在帶來害處。

有礙進步

有一次《U. S. News》報導,現在的老師們因為恐怕傷害學生的自信,所以不願意給學生壞成積,結果美國學生「雖然對學業厭倦、缺席、做功課的時間縮短,但是仍然對自己的學術水準充滿信心」。[x]另一篇社評說,在二十一個國家的高中畢業生考試中,美國學生排名第十九,評論者認為美國學校所採用的自信運動影響學生成積。[xi]的確,如果一個人天天努力保持良好自我形像,何來改進?如果「A」得來容易,結果學生成積退步,有什麼奇怪?

助長暴力

最新的研究已經開始對自信運動不利。有心理學家批評美國學校的自信教育說﹕「自信/自尊使人自我中心,甚至帶來自戀狂」,而且現代父母受自信/自尊運動影響,所以避免批評孩子。[xii]不但如此,《Yahoo News》亦報導,一般人認為侵略性行為是自尊不足所導致,但是最近兩所大學進行了一個研究,量度學生的自信/自尊程度,然後讓學生展現他們的暴力傾向,結果顯示,侵略性的反應來自有高度自尊/自信的學生。[xiii]

影響教會

Newsweek》亦報導﹕「教會發現『自尊/自信不足』不像『罪』那麼使人反感。」又說﹕「從前美國的教會不怕指責會眾為卑鄙的罪人…『今日教會』傳講…最大的罪是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是我們一向認為是罪的的那些行為…如果你過著一個罪惡的生活,就是因為你缺乏自信…所以指責罪人是沒有用的﹕只會叫人對自己更沒有好感。」[xiv]現在屬世人仕都看見教會被自信運動影響,所以講台上少有聽到關於聖潔、敬畏神、對付罪的信息。教會卻沒有自知之明,實在可悲!

錯誤神學

            反之,很多基督徒心理學家都反對捨己的教導,譬如有說﹕我們以為耶穌叫我們 self-denial ,不應該有自尊/自信,實在是我們自己誤解了聖經。聖經說神是愛,你不必做任何事情來獲取神的愛,否則你就是律法主義,所以基督徒不要問可否做這個,可否做那個。[xv]

雖然捨己不等於禁慾守律法,但是基督徒應該常常自省,而且耶穌實在曾經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NIV deny himself ]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

尤有甚之,美國名牧 Robert Schuller  ,他在教會內外大力推動自尊運動,全美國聞名,他曾經為罪下了一個定義 ﹕「任何剝奪自己或別人的自尊自信的思想或行動」,他對重生的定義是﹕「從一個不良的自我形像變成一個良好的自我形像,從自卑變為自尊/自信」。[xvi]如果最重要的神學思想都被心理學歪曲了,恐怕有一天心理學會在基督教中正式變成異端。

            Schuller 當然是極端份子,難得有人能夠和他比美,但是這個例子應該已經足夠讓基督徒警惕了。

新紀元思想

「自愛/自尊/自信」其實是新紀元主要思想,新紀元運動中有好些通靈人仕,他們所交上的鬼靈也強調這個道理,譬如鬼靈 Ramtha 說﹕「你要愛你自己,愛是唯一將自己無限神聖顯露的途徑。」[xvii]鬼靈 Lazaris 也說﹕「神聖的旅程以自愛開始…」。[xviii]鬼靈 Orin 最喜歡談論自尊/自信,牠的書看過去就和現代流行心理學差不多,譬如牠說﹕有自信的人覺得自己有價值,對自己有好感。[xix]又說,一個人必須自己來肯定自己的自尊/自信,不能依靠別人的評價來決定。[xx] 筆者所讀過的新紀元邪靈教導,幾乎都大力支持這道理。

            此外,很多心理學家也使用新紀元技術幫助人增加自尊/自信。譬如說,改善自我形像「最有效的辦法是…冥想」,又說,催眠術可以控制自信不足的壞習慣。[xxi]甚至有心理學家明言,這樣的辦法「就和密宗瑜伽學生學習冥想的方法一樣,回教神秘宗的內心幻像訓練也是差不多。」[xxii]

你願意接受邪靈的教導嗎?

聖經教導

            聖經沒有教我們「自愛/自尊/自信」,而且很多經文帶有完全相反的含義。

自愛

基督徒心理學家都很喜歡引用「愛人如己」(可十二31)一句話來說明聖經教導我們先去愛自己,然後才能去愛別人,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的聖經解釋。神學家  James Edwards 說,這樣的觀念來自心理學,聖經從來沒有叫你愛自己,卻多次命令我們去愛神和愛其他人,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願望,少有人需要別人提醒,所以聖經的意思是說信徒應該照顧別人,好像照顧自己一樣。[xxiii]

果真如此,聖經多次命令我們去愛別人,譬如﹕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四11

「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五14

聖經亦指出愛人不需要先愛自己﹕

「愛人…要彼此推讓」(羅十二9-10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

聖經不擔心你不愛自己,譬如你肚子餓的時候,你一定會找東西吃,問題是別人肚子餓的時候,你怎樣做?或者兩個人都肚子餓,但是只有一碗飯,你怎樣做?你能「愛人如己」嗎?誠然沒有人能完全不自愛,但是聖經教導我們朝著「捨己」的方向走,每天少愛自己一點,多愛別人一點,但是今天的心理學理論是教人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走,與聖經真理背道而馳。

而且,「末世…人要專顧自己」(提後三1-2NIV lovers of themselves),現在教會內外都有人大力推動「自愛」,想是末世症狀已經顯明。

自尊

請看下面的經文﹕

「人算什麼?」(詩八4;一四四3;伯七17

「考究自己的榮耀,也是可厭的。」(箴廿五27

「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箴廿七2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四11

「以謙卑束腰…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5-6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KJV Esteem others

這些經文和自尊的觀念和諧嗎?當然不和諧!正如自愛一樣,聖經是不怕你缺乏自信和自尊,只勸你約束它,學習謙卑和信靠神,心理學理論和聖經教導是背道而馳。

自信

請繼續看﹕

「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麼?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二十六12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二十八26

「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二3

「自以為站立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這些經文和自信的觀念和諧嗎?當然不和諧!

大概又有人問﹕「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自信?豈不是很頹喪嗎?」聖經雖然不教導我們自信,卻沒有教導我們意氣消沉、悲觀消極,聖經有更寶貴的道理——信靠神,不是信靠自己。

約書亞很可能是一個自信不足的人,他自己並沒有設法去增加自信,神也沒有鼓勵他自信,神只是鼓勵他說﹕「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神弟兄姊妹們,你覺得自己自信不足嗎?請你信靠仰望神

完全没有<<<===========================================>>>百分百

                 

你一定是在標度上某處

<<<======

聖經叫你少愛自己,多愛別人,

少依靠自己,多信靠神

======>>>

心理學叫你更愛自己,對自己更有信心

可見,心理學和聖經是背道而馳!

自我接納,自我價值,自我形像,我、我、我…

Schuller 解釋說, Self-Esteem 實在就是聖經中的自愛,他挑選這詞,因為這樣可以和心理學家及專業人仕有一個溝通的橋粱,事實上,還有其他類似的名詞,譬如自我價值、自我形像、自我威嚴等等。[xxiv]

請再看聖經怎樣講及這些概念﹕

那自薦的人…用自己量度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林後十12

自我接納、自我價值、和自我形像等等,正是不通達也!

聖經人物的榜樣

最後請留意聖經裡的屬靈偉人怎樣看自己,他們的自我形像應該是我們的榜樣。

摩西在年青的時候一腔熱血,後來經過四十年的磨練,當神要用他的時候,他卻說﹕「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呢?」(出三11)。

大衛對自己的評論甚多,因為大部分的詩篇都是他的心聲,他說自己是「軟弱的」(詩六2),又說「神阿,我的愚眛你原知道,我的罪愆不能隱瞞。」(詩六十九5),也知道他的好處不在神以外(詩十六2)。

保羅對自己的評論最有趣,雖然他的工作「沒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後十二11),他說自己﹕「又軟弱,又懼怕」(林前二3-4)。王明道先生所翻譯的《隱密處的靈交》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觀察﹕在成聖上的進步,可以用對於所剩存的罪所有的敏感度去衡量,使徒保羅在主後五十九年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他稱自己為『使徒中最小的』(林前十五9);過了五年以後,在主後六十四年寫信給以弗所教會,他稱自己『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三8);到主後六十五年,在他正要行完在世路途,預備進安息的時候,他寫信給提摩太,竟然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提前一15-16)。[xxv]

由此可見,靈性愈進步,自我形像愈下降

但是這些偉人們都懂得信靠神﹕當摩西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將以色列人領出埃及的時候,神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去」(出三12)。大衛倚靠神的心最明顯不過,他說﹕「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詩五七1)詩篇中也充滿了這樣的句子。保羅更沒有例外,他非常明白工作的力量來自神,當他講到自己「四面受敵……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9),因為他深深明白「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

結論

            自愛/自尊/自信,不但不是聖靈所結的果子,而且對基督徒靈命有不良影響,敬勸弟兄姊妹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後記

正在《心理學偏離真道》出版的時候,美國一份相當有份量的科學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有一篇關於自尊/自信的文章,該文報導很多最新研究,其結果都推翻從前的想法,譬如一向以為自尊/自信有助學習,現在發現這樣的信念完全沒有證據。又有研究顯示,自尊/自信無助於人際關係,只有在主動交友一事上有助,但是這些人更容易和別人絕交,另找伙伴。此外,那些自尊/自信高的人比較不受約束,易於冒險,性行為比較開放隨便。當然,文章亦報導自尊和暴力行為的關係﹕「有侵略行為的人一般對自己有好感,自視甚高……校園中的惡霸,比較其他孩子自信」。[xxvi]

因為時間關係,這篇文章的資料無法被搜集在《心理學偏離真道》中,但這是一個好例子,說明心理學理論不是真理,而且那些和聖經真理不符的理論,遲早會被推翻,所以基督徒不必震攝在屬世智慧面前,只需專心跟隨聖經教訓。

全文完

 



[i]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17 February, 1992, p.48. [ii]Nathaniel Branden,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1), p.110-14. [iii]Wayne Dyer, What Do You ReallyWant For Your Children? (New York: Avon Books, 1985), p.44-48. [iv]Carolyn Ball, Claiming Your Self-Esteem (Berkeley, CA: Celestial Arts Publishing, 1990), p.30-31. [v]Bruce Narramore, You’re Someone Specia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8),  p.11. [vi]Adler, “Hey, I’m Terrific!”, p.48. [vii]Ibid., p.51. [viii]Kirk Johnson, “Self-Image Is Suffering From Lack of Esteem,” The New York Times, 5/5/98, p. F7. [ix]Paul Vitz, Psychology as Religion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4), p.17. [x]Ben Wildavsky, “At least they have high self-esteem,” U. S . News & World Report, 2/7/20, p.50. [xi]John Leo, “Hey, we’re No.19!” U. S. News & World Report, March9, 1998, p.14. [xii]Catherine Donaldson-Evans, “School Self-Esteem Programs Get Mixed Grades,” Fox News, 3/7/02. [xiii]“Narcissists most prone to aggression,” Yahoo! News, 7/26/98. [xiv]Adler, “Hey, I’m Terrific!”, p.46,50. [xv]黃維仁,真我之追尋SantaClara,CA﹕家庭更新協會,1995),錄音帶#5 [xvi]Robert Schuller, Self 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Waco, TX: Word Book, 1982), p.14,68,74. [xvii]Steven Weinberg, ed., Ramtha: An Introduction (Eastsound, WA: Sovereignty, Inc. 1989), p.43. [xviii]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1988), p.101. [xix]Sanaya Roman, Living with Joy (Tiburon, CA: H. J. Kramer, 1986), p. 55. [xx]Ibid., p.59. [xxi]Ball, Claiming Your Self-Esteem, p.37,161. [xxii]Matthew McKay & Patrick Fanning, Self-Esteem (Oakland, California: St. Martin’s Paperbacks, 1995), p.242. [xxiii]James Edwards, NIV Commentary: Romans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92), p.313. [xxiv] Schuller, Self Esteem, p. 15. [xxv]王明道譯,隱密處的靈交(香港﹕頌恩出版社,1964),p.28 [xxvi] Roy F. Baumeister,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uary 2005, p. 84-91.

 

 

分享於﹕http://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13085942216583

 

 

回「泛濫到處的流行心理學錯誤」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