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犹不及》耶稣会把『界线』设在哪儿?

张逸萍

 

 

克劳德(Henry Cloud)和汤森德(John Townsend)两位基督徒心理学家出版《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是一本获奖,畅销风行,深受好评。之后更繁衍了一大堆:《为孩子立界线》(Boundaries with Kids)、《为婚姻立界线》(Boundaries in Marriage)等书籍,而且继续获奖。

「虽然基督教心理学仍多少带著世俗心理学的瑕疵,但克劳德却不一样,他的写作是良好的。」这样的话,我听过不止一次。

 

正人君子、近似基督徒

某程度上,似乎确实如此,因为《过犹不及》书中没有推动性革命、没有新纪元冥想;不但如此,且大有「正人君子」风范。书中强调自己的界线(boundary),不必过份为别人牺牲,不能让别人占便宜;但是作者们也讲到自己有责任,不能只对别人说『不』,也要对自己说『不』。[1]

该书开始时说:「不清楚自己生命的责任(responsibility)和主权(ownership),就是界线问题。」[2] 对非基督徒而言,这句话绝对合情合理。但是,基督徒呢?圣经说:「……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 神。」(林前六19-20)换言之,基督徒不再拥有(ownership)自己的生命,他的责任(responsibility)在于荣耀神!

我是不是吹毛求疵,鸡蛋中找骨头呢?

作者们说:「在法律上,产业的主人要对自己的产业负责任;不是主人的话,他没有责任。」[3] 这话让我想起一句中国俗语:「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非基督徒而言,只要你扫了自家门前雪,你就已经尽了责任;他人瓦上霜当然不必管,甚至他人门前雪也不是你的责任,否则正是「过犹不及」之意。

可是,基督徒呢?

基督徒都应该听过「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十25-37)。这位撒玛利亚人没有责任照顾那落在强盗手中的人,不但不需要包裹他的伤口,更没有责任为他花钱,送他到店里养伤。可是,圣经说:「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我们怎么可以画清楚界线(boundary)说,我只需对你好到「这地步」,超过了的话,在我的界线之外,我没有责任,否则就是过犹不及了。

 

 

边界设在哪儿?

克劳德和汤森德引用「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和「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六5)说明我们每人都当为自己每天的『担子』负责任,然后『重担』却应该互相帮助。但是,有一些人「将『重担』当成每天的『担子』,所以拒绝别人帮助;或者把自己每天的『担子』当作『重担』,所以自己不去背负。」[4][1]

作者们这个道理不错,这也正是我们每天和其他人相处的困难。我们有没有要求别人太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别人有没有要求我们过份?占了我们的便宜呢?界线在哪才合适?

作者们说:好的界线,帮助「良好的留在界线内、恶劣的在外」,良好的就是「培育我们的」,恶劣的就是「受伤我们的」。[5] 基督徒怎样决定好坏?谁的标准?圣经中和历史上,有多少人是「为义受苦」,但神说,他们「是有福的」。(彼前三14)「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 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前二20

作者们有一个例:一对父母向他求助,因为他们25岁的儿子不爱读书、滥用药品、与坏朋友为伍。作者们说,父母应该明白,这儿子没有问题,问题是父母不能和儿子设立界线。[6] 作者们的意思大概是说:让孩子自己闯闯祸,得个教训。但是父母能做得到吗?完全不再管这个孩子,是对他最好的吗?对自己最好吗?应该管制他多少?帮助他多少?放手多少?在决定之前,是否应该祷告求神指引呢?

作者们又有一个案:珊蒂的母亲要求她回家庆祝感恩节,但她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她若不回家,母亲会生气;若回家,自己不开心。作者们最后的劝导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感觉负责任。[7] 言下之意:珊蒂应该做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不必管妈妈的感受。至于这个例子,恐怕当事人的文化、性格、背景都会影响她的决定,很难有一个肯定的正确答案。身为辅导的作者们还忘记了请珊蒂考虑耶稣怎样想?

曾经有一位圣经辅导员对我说:「如果你所设立的界线,能和主耶稣所设立的一样,那么你就去定界线吧;若不能,最好不要设定界线。」在人际关系上,人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界线的,却是:界线设在哪儿?美国基督徒有一句流行句:「耶稣怎么做?」(WWJDWhat Would Jesus Do?)也许,现在可以改为,如果耶稣在这里,「耶稣会把界线设在哪儿?

 

 

偏重对别人说『不』

文首提到,《过犹不及》不但鼓励我们设立界线,也讲到自己要负责任。诚然这两方面都重要,但是读此书给人的感觉是,它偏重:不要让人占便宜,不必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所以要学习说『不』。 

例如,作者们说:「最基本设立界线的字,就是『不』」。[8]不但成人,孩子亦然,孩子的第一个设立界线的字,就是『不』。[9]

第六章标题为「对界线的迷思」说,读者误以为,设立界线可能的后果是:我自私、不服从、他人会受伤我、我会受伤他人、我生气了、引起内疚等。[10]如果有这些「后果」,可见书中所强调的界线是对别人说『不』,而不是尽上自己应有的责任,或对自己说『不』,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后果」。

第十一章标题为「职场和界线」,列举了一些职场问题:替别人做他应该做的事、加班时间太长、难以相处的同事、和老板冲突等。[11] 这些例子亦说明:设立界线时,最需要关心的是:老板和同事不能欺负我,占我便宜。

网上书商介绍《过犹不及》,有一段吸引读者的话,说:「你的生活失控了吗?别人老是占你的便宜吗?你很难向别人说『不』吗?你因为神没有回应你的祷告而失望吗?[12] 可见,关心自己的利益,仍是大前提。

 

 

圣经怎样讲?

克劳德和汤森德又说:对真正有需要的人,你也需要设立界线,这样做,虽然可能叫你伤心,但是「你的能力有限,你需要适当地说『不』。」[13]

某程度上,这句也算合理,但这是一个普通常理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某处地震,我们不可能独自一人把所有房子重建,我们只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有家人、同学、同事欺负我们,占了我们的便宜,我们忍了一次,又一次。。。

圣经怎么说呢?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要爱你们的仇敌,……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38-48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 凡事包容……」(林前十三5-7

「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

「为甚么不情愿受欺呢?为甚么不情愿吃亏呢?」(林前六7

「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著「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19

「『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十八21-22

做得到吗???

我认为,没有人今生在世界上可以做得十全十美,否则他就「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但是,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放弃这样做,或者反对这个圣经标准。所以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虽然一生未得完美,我们每天还是求主帮助我们向「像天父、像基督」的方向迈进。

的确,《过犹不及》的标准比较迎合人性,因为它鼓励信徒们顺著「人的常情」去做,以至和圣经标准背道而驰!

我曾在「自爱、自尊、自信」文解释为什么「自爱自尊自信」和圣经教导相反。现在「设立界线」的问题和「自爱」的问题,完全一样:

完全没有界线<<<===========================================>>>百分百坚持界线

↑         ↑         ↑

你一定是在标度上某处

<<<======

圣经叫你少爱自己、多让步、情愿吃亏、不怕牺牲

======>>>

《过犹不及》鼓励你更爱自己、保护自己、不能吃亏

可见,它和圣经是背道而驰!

 

*** 在此必须一提,这里所讲有关迁就别人的事情,绝不包括那些犯罪得罪神的。例如,老板吩咐你撒谎、男孩子要求女友和他上床、朋友请你代散布谣言等等。

 

摆脱不了流行心理学

克劳德和心理学有一个颇为奇怪的情结。他说,作为一个基督徒心理学家,他曾经挣扎。他曾尝试以「标准」基督徒答案去帮助人,但最终不过是「约伯记所讲的『无用的医生』」;他也尝试将心理学理论以「基督教」外衣包装,但是,一样没有功效。之后他向神呼求,于是他带悟了一些道理。[14] 事实上,我相信克劳德是一位诚诚实实的真理追寻者,而且有创意。但因他的背景,他实在还没有摆脱心理学。所以,不难发现《过犹不及》中带有流行心理学。

例如,在第四章标题「界线的发展」里,克劳德和汤森德说,这是早年经历的影响,婴儿慢慢知道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个体,开始学讲『不』。界线受伤也是来自最早的几年。所以父母应该管教孩子,也不能过度约束。[15] 这是佛洛伊德派哲理,和今天的「人人都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同一路线。

又再举一个例:作者们说,对别人的需要,抱挑剔态度,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自己同样需要的憎恨,「投射」(project)到其他人身上。[16] 这又是另一个佛洛伊德理论。

作者们又说,有一些事情,我们做了之后,会有内疚感,因为我们内心有「父母权威性的良心」(parental conscience)。但为了要突破它,我们必须「自找内疚感」(acquire guilt)。[17] 除了未必合圣经之外,这是「沟通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理论。

更可惜的是,流行心理学和新纪元思想界线不分,所以作者们也多少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例如他们说: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和表达自己是怎样的。诚实表达你是怎样的,就是圣经讲的正直美德,或者合一。」[18] 自己本来的面目一定是好的?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做我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活出真我!」这这些话不但不合圣经,而且是一个新纪元思想,请见「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胡乱引用圣经

虽然克劳德认为圣经的标准答案对生活是「无用的医生」,他仍然常引用圣经,以包装他的理论。可是,对圣经稍用功夫的人,都能看得出他的错误。

例如,他说我们都应该设立界线,因为「界线为我们的灵魂下定义,又帮助你保守和维持它」,他引用的经文是:「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19]可是,圣经上文说:「我儿,要留心听我的言词,侧耳听我的话语,都不可离你的眼目,要存记在你心中。因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箴四20-21)圣经的意思是:应该将神的话存记在心里,以至我们的心思意念,都合圣经,继而影响我们的一生,不是指坚守界线!

当作者们讲到『不』是最基要的界线字眼,他引用「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7;雅五12)。[20] 当圣经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它教导我们不可起誓,因为基督徒本来就该诚实,不可撒谎。圣经绝对不是说,要把你的界线表达得清清楚楚!

还有一个例:作者们说「如果我们爱和尊重那些对我们说『不』的人,他们也会爱和尊敬我们的『不』。」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自由产生自由」。[21] 可是这经文讲的自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圣经上文讲到以色列人的帕子还在他们心上,他们若归向主,就得揭去。

 

边界和上帝

基督徒心理学家引用圣经,不管上下文,只求适合他正在讲的道理,并不是新鲜事。但克劳德和汤森德更进一步说上帝也设立界线,因为上帝和 的创造物是分开的。而且三位一体的每一位都各有自己的责任。[22] 上帝是值得敬惧的、全能全智、无与伦比的创造主和统治者, 不需要遵守作者们所发明的「界线之律」!难道圣父有可能对圣子或圣灵说:「这是我的界线,你不要『捞过界』!」我们不能不知轻重,本末倒置。这是亵渎!

在第十三章,标题为「上帝和界线」,作者们说:「 留下工作给我们,只有我们才能做」。[23] 的确, 对我们有吩咐,例如大使命「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二十八19-20),但我们不过「与 神同工」(林前三9),我们浇灌,神叫它生长(林前三7),不是说「只有我们才能做」。

作者们又说:「上帝尊敬我们的『不』。」[24] 诚然,神并不勉强我们,但不是因为 受制于「界线之律」,却是因为人心硬,所以神「任凭」(罗一24,26,28)我们。多可怕!与其在神和我们之中设定界线,我们应该说:「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诗十九13)。

作者们说,我们也应该尊敬神所设定的边界,就是不做神不喜欢的事情,但不是因为罪咎感,是因为爱。[25] 克劳德和其他基督徒心理学家一样,非常不喜欢罪咎感,但是圣经说:圣灵「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依著 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林后七11)所以罪咎感不一定是坏事。这样的教导只有叫人良心更麻木!

 

其他人的评论

文首讲到,一般基督徒对《过犹不及》一书,似乎都是一味称赞。但若仔细找一下,仍是有能从圣经角度批判的人。下面是一些语录:

「设定『界线』的心态……助长了人固有的自我中心。人自然就会保护、爱、滋养、珍惜自我和自我的利益。……他需要学习的,不是『设立界线』以保护自己,却是怎样钉死自己,毫无保留地事奉基督。」[26]

「《过犹不及》是另一个例子,见证心理学教导已经渗透了今天的教会。……设立『界线』不合圣经、吝啬小气、自私,叫人偏离那全备的神的话。 」在此网上书评之后,很多读者留言,投诉《过犹不及》一书助长了他们的子女的自私行为。[27]

 

结论

似乎正派的基督教心理学书籍,实在仍有不合圣经之处,但愿中国基督徒能有更多的分辨能力。

 

 

请继续阅读﹕「改变带来医治不明白「上帝形像」为何物

 

 



[1]首先,作者们忘记了「 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就是拯救我们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诗六十八19)所以无论自己的或别人的『重担』有多大,最后,我们有一位怜恤我们的主, 愿意帮助我们。但本文暂且不提这方面。



[1]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 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46. [2] Ibid., p. 10. [3] Ibid., p. 31. [4] Ibid., p. 32-33. [5] Ibid., p. 33. [6] Ibid., p. 29-30. [7] Ibid., p. 108-09. [8] Ibid., p. 36. [9] Ibid., p. 73. [10] Ibid., chapter 6. [11] Ibid., chapter 11. [12] 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02B/bookfiles-02B7003.htm [13] Cloud & Townsend, Boundaries, p. 256. [14]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xiii. [15] Cloud & Townsend, Boundaries, chapter 4. [16] Ibid., p. 60. [17] Ibid., p. 272.[18] Ibid., p. 37. [19] Ibid., p. 31. [20] Ibid., p. 36. [21] Ibid., p. 91-92. [22] Ibid., p. 35. [23] Ibid., p. 236. [24] Ibid., p. 236. [25] Ibid., p. 239. [26] Debbie Dewart, Boundaries: Political or Personal? (Irvine, CA: Discernment Publications, 1994), p 39-40. (Christian Discernment Ministry, http://www.christiandiscernment.com/) [27] Rick Crampton, “Boundaries: A Book Review” (http://pastor-ricks-musings.blogspot.com/2011/01/boundaries-book-review.html, April, 2013.).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e7ck.html

 

 

 

 

 

回「泛滥到处的流行心理学错误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