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改变带来医治》不明白「上帝形像」为何物

张逸萍

 

《过犹不及》作者之一,克劳德(Henry Cloud)还有一本影响力甚大的书:《改变带来医治》(Changes that Heal),翻译为中文,也深受中国基督徒欢迎。所以值得我们仔细看一看。

 

上帝形像是什么?

此书序言的标题为「在 里面改变」,作者说, 我们是按著上帝形像造的(创一27),但因为始祖堕落了,所以不能「发展出神的样式」。按照克劳德的理解,上帝能做四样事情。就是:

1。和别人建立关系(bond

2。和别人分离(separate from others

3。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sort out issues of good and bad

4。作个能掌控的成年人(take charge as an adult

若非有这四样「如神的功能」,我们难于长进。所以作者就在《改变带来医治》一书里解释这「四个发展工作」。[1]

在整本书里,作者显然一再强调这四点就是上帝形像。例如,当他谈及「和别人建立关系」时,他表示,这是「上帝本性的基础」。[2] 当他讲到「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他说人类都盼望最理想的,因为这是我们所失去的「内在上帝形像」的潜能。[3]

可是,什么是上帝的形像?是否就是上列这四点?

的确,人类是按著上帝形像造的(创一26-27),就是说,我们应该像 ,而且能代表 。[4] 那么神有什么属性呢?作者说对了一点:神的属性有一部分是不能传达的,有一部分是可以传达的,如 的全知、全能。[5] 我们不必谈不能传达这方面,但另一些是可以传达的,包括智慧(例:林前一21)、信实(申七9)、良善(路十八19)、慈爱(申七9)、圣洁(利十九2)、公义(帖后一6)等等。

圣经规劝信徒脱下旧人,穿上新人,而且解释说:「这新人是照著 神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4)我们可以总结说:上帝形像就是:真理、仁义、圣洁。

 

《改变带来生命》的四点都不是上帝形像

现在让我们简单地考虑作者认为是上帝形像的四点。

根据克劳德给「和别人建立关系」的定义是:和其他人在感情上建立关系。[6] 想我们都见过一些动物,如猫、狗、牛、狼等动物舐犊情深的可爱照片。作者又说:「和别人建立关系」,或「依附」(attachment)是道德的基础。[7] 但是,恶人也会和别人建立关系。圣经提到「恶人的会」(诗二十六5)和「恶人……连手」(箴十一21),就是说:恶人也会凝聚合作,建立关系。如果动物、恶人、魔鬼,都能做得到这方面。那么,就是说:这方面根本不能算是「上帝形像」!

克劳德所认识的上帝形像,「和别人分离」,也就是他和汤森德(John Townsend)的《过犹不及》(Boundaries)的内容。请见「过犹不及:耶稣把界线设在哪儿?」较详细的讨论。《过犹不及》书的理想,顶多可以说是正人君子所为,及不圣经的标准,怎么可能说是上帝形像呢?

至于「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上帝不必整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一5)。凡违背 的话,就是恶(约壹三4)。人若想要「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反要以神的话为标准。再者,作者的「整理『好坏、善恶』」意思就是说,要接受『好坏、善恶』共存的事实(见后边讨论)。这一点和上帝形像风马牛不相及!

所谓上帝形像的最后一方面,就是「作个能掌控的成年人」。但是神的权威和人的权威大有不同。即便在人与人之间,提倡废除「一上/一下」的关系,[8] 恐怕只有扇动今天人的反叛精神,请见后边讨论。所以,这样的道理不见得能恢复我们失去的上帝形像。

结论是:此书的基本前设大有问题!

 

上帝形像非靠「正常心理发展」而得

一切在创造的当初,「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一31)但自人类堕落,人所有的上帝形像,就被扭歪了。于是作者此书,本意就是要帮助基督徒重拾这个失去的上帝形像(根据他的理解)。

克劳德表示,如果婴儿的发展正常,她能「和别人建立关系」(上帝形像的第一点)。[9] 妨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原因,作者首举「往日伤害」。[10] 作者又说,必须在第一年能和人建立关系后,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分离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上帝形像的第二点:「和别人分离」。[11] 至于第三点「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是『好坏、善恶』共存的。孩子若长大于一个把『好坏、善恶』分别得清清楚楚的家庭,孩子就继续把所有人画分为『好人、坏人』。[12] 当他讲到上帝形像的第四点「作个能掌控的成年人」,他说:父母怎样运用权威,影响孩子怎样认识权威。[13]

你不必是一个心理学家,相信你已能清楚看见,作者克劳德认为人若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根据他所认识的心理学理论),人就能重获恢复上帝的形像(即上边他所列举的四点)。

可是,真正的上帝形像非靠世俗心理学所认为的正常发展过程而得!根据圣经,重获上帝形像之道,在于接受救恩,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因为圣经说:「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著 神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1-24);所以我们今天就应「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八29);当基督再来,「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约壹三2),我们这上帝形像,才得完全。

不但如此,当作者分别讨论他所认识的四方面「上帝形像」,他继续显出很多神学、释经、逻辑上的问题,例子见下:

 

善恶好坏的定义未搞清楚

克劳德认为「整理『好坏、善恶』的问题」是上帝形像之一,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好、有坏。」但人性是盼望完美,以至我们责备和处罚自己或他人,所以我们必须有能力宽容和处理『好坏、善恶』的同时存在。[14]

问题是,当他继续他的伟论之先,应该先为『好坏』或『善恶』下定义。它可能是:(1)违反圣经道德原则,罪恶问题;(2)非道德问题,例如不成功等等;(3)对自己要求、还是对别人要求?

作者并未澄清定义,例子也混淆。例如:高尔夫球员理想地挥动他的高尔夫球棒、律师能在法庭上成功辩护、教师能清楚明白地教导学生等等。[15] 可见这是上边的第二类:非道德性。作者也有其他个案:某人常幻想自己虐待妻子、殴打孩子。[16] 虽并未采取实际行动,但这已经是第一类的道德问题。

有基本圣经知识的基督徒,都应该明白:

1违反圣经道德原则,罪恶问题——我们不是光去接纳它,我们更要认罪悔改,求上帝帮助我们胜过。圣经要求我们「效法基督」(罗十五5),「像……天父完全」(太五48)。此书著重接纳『真我』,就是接纳这方面的不完美,无疑是「热铁烙良心」(提前四2),下面再讨论。

2非道德问题——例如不成功、不聪明、不漂亮、不富有等。圣经教导我们「知足」(提前六);圣经讲「知足」不但是有关物质钱财,在才干方面,圣经亦只要求「忠心」(太二十五14-30)。

3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上边两点的讨论,都是关于怎样要求自己。至于别人,若是有关罪恶,圣经说:「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加六1)若非道德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要求,更应该帮助,例如:「施舍钱财、 济贫穷」(林后九9),同情体谅软弱的(林后十一9,彼前三7)。

如果这些分不清楚,一味接纳,恐怕胡涂了。

 

接纳真我,热铁烙良心

因为世界上有『好坏、善恶』共存的事实,克劳德推论:「理想的我」(Ideal self)和「真我」(Real self)。前者就是我们心目中盼望达到的完美的我;后者就是那个现实中并不完美的我。[17] 诚然,这是人人都能认同的事实。

但是作者劝导我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要求完美,我们就不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真我』并不完美,我们必须掌握这一点。」[18] 不但如此,作者劝告我们要「修订『理想的我』」,因为『理想的我』很多地方是不对的,检查一下,删除那些来自家庭和文化的,只留下那些从上帝而来的。[19] 但是,我们使用什么为标准去修订呢?什么是从上帝来的理想?基督徒都会说:那些合圣经的。

若都同意圣经是准则,可用以修订错误的理想,为什么作者又说:「教会常强调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以至很多人认为,他们不能做一个人,又做基督徒……忘记他们为什么来到耶稣面前……他们都是罪人,需要饶恕和接纳。」[20] 是的,我们都需要上帝和他人的饶恕和接纳,但我们不能宽容罪恶。可见问题还是:作者克劳德混淆了几类「善恶好坏」:道德?非道德?对己?对人?请参考前段。

无论如何,作者鼓吹接纳和饶恕在道德上的不完美。因为他说:我们都希望「能和神一样」(创三6-7,赛十四13-14)。我们希望做得比自己更好,所以有『理想的我』。我们活在律法之下,有一个「堕落的良心」,每当我们及不上这标准,这良心刑罚我们。[21]

什么?!努力「像天父完全」(太五48)是「活在律法之下」?是「堕落的良心」?作者又建议:为了维持一个高度的自我形像,和对自己有好感,我们必须「无条件地爱自己的『真我』」。[22]  这正是「热铁烙良心」(提前四2)!即使未必叫人「丢弃良心」(提前一19),但总会妨碍人得著「无亏的良心」(提前一5)!

最后,这「真我假我」理论,根本是新纪元流行心理学,请见:「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不再定罪」和「无需内疚」是两回事

克劳德说:「每当『真我』露出来,『理想的我』便会批评它,叫它藏起来。如果我们躲藏,我们就无法与上帝和其他人有关系。」[23] 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真我』采取一个慈爱和接纳的态度,才有改变的希望……得到医治。」[24]

原来克劳德不是说,不必改变,他是说,不须内疚。他说:如果我们犯罪,我们认为自己是「坏人」,我们就是在「罪和死的律」之下为奴隶,「被『内疚感』操控,是没有用的,只能叫我们犯更多的罪。」[25]

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八1[26] 支持他反对内疚感的见解。

可惜,「不定罪」不是指无需内疚情绪,却是指「得著救恩」的地位,因为「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三18)一本圣经注释解释:「虽然保罗在第七章讲自己的失败,他仍不会失去救恩。在基督耶稣里,不再定罪。」[27] 另一本注释:「当保罗说:『不定罪』,他指死亡的判决和末日的审判已有代偿。」[28]

保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内疚感呢?绝对有,因为他曾说:「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七19, 24)圣灵的工作是「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

反之,「依著 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或译∶自责)。」(林后七11)当以色列人听了彼得的讲章,「觉得扎心」结果「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徒二36-42)。谁能说:「内疚感叫人更犯罪」?

虽然我们不必强调情绪和感觉,但真心的懊悔,会带来生命的改变。另一方面,些犯罪的人,却不一定会有内疚感!

 

神的权威和人的权威

当我们说,上帝形像是「有权威的」,我们必须清楚分辨神和权威和人的权威。上帝有绝对无上的主权,不是其他人所赋予的。 「原是那位随己意行、做万事的」(弗一11), 「的权柄是永有的;他的国存到万代……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赛四34-35

什么是「能掌控的成年人」?作者说:「作为一个成人,就是从『一上/一下』的关系中走出来,要和其他成人进入同辈关系。」[29] 又说:「神准予我们一个崇高的权威,作为成人,有责任,有自由去『管理』自己的生命。」[30]

但是, 我们的权威是在神之下,又在神所设立的权威之下。根据圣经,神在地上设立了几种权威。 设立了政府(罗十三1)和父母(弗六1)等。在某些情形中,有一些人可以设立地上的法律,但神才是最终的立法者。

虽然克劳德呼吁所有成人完全平等,以上帝为父亲,大家互为兄弟姐妹,作者并非忽略这些神所设的人间权威,他说:「服从他们,就是服从神,不是服从人。」[31] 他甚至说:「像耶稣那样有权威,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能放弃自己的权利去服事他人。」[32] 非常正确,完全同意。

再细看作者概括人怎样能有得著成人应有的权威,就是:能力、专门知识、职位、影响、服从。[33] 神有无上权威,可以从这几方面流露出来,而且绝对不止于这些。

更重要的是,我们绝不能说:耶稣「在这些方面,成为权威」,所以 领路,我们学效著长大,慢慢发展得著能力、知识、影响等。[34] 接著,克劳德又一再讲到心理学,人从婴儿、童年、青春期等等,怎样发展这几方面。[35] 难道耶稣因为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根据作者的认识),所以得著上帝形像的权威,于是我们也要治疗我们受创的心灵,好得著上帝形像?

几层的错误重叠在一起!

 

释经和神学错误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基督徒,所以他的写作常引用经文。可惜,他和其他基督徒心理学家一样,经常断章取义误解经文原意。除了上边所讲的「不定罪」(罗八1)不是不必内疚之意,还有很多例子,如下:

作者说,我们通常谴责『坏、恶』的事情,良心会说:「我真是笨啊、或无价值、或坏。」等话。然后他引用哥林多后书七章10节,说:「圣经称这为『世俗的忧愁』。」[36] 呜呼哀哉!保罗曾讲到「依著神的意思忧愁」和「世俗的忧愁」。原来保罗「先前写信[哥林多前书]叫你们[哥林多教会]忧愁」(林后二4),他在前书痛斥哥林多信徒各种生活上的败坏,叫他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林后二5),所以保罗说:「因为依著 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林后七10)。可见良心谴责自己做错事,正是「依著神的意思忧愁」,不是「世俗的忧愁」!

当作者讲到作为成人,有掌控自己生命的自由,他引用罗马书六章17-18节,然后说「救赎就是要反转人类堕落的效果——回复我们在开始时所有的自由和权威……所以,和耶稣联合,就是要恢复一个真正的有权威的地位……」[37] 但是,罗马书这段所讲的是:不再犯罪的自由!不是人的权威!

作者说:研究显示,我们若能和他人有一个爱的关系,我们就能活、能成长;我们若是孤立,就慢慢死亡。然后作者引用大一堆圣经作支持,其中有「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38] 但这节经文讲的是紧记神的话,因为上文说:「我儿,要留心听我的言词,……要存记在你心中。因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四20-21),不是说孩子长大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感情的关系!

不但释经问题,作者有时暴露出神学错误,例:「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她无知于自己已经被饶恕。」[39] 难道作者说,人生下是无罪的?人性本罪?或者,人不必经悔改、相信、接受救恩,就已经早被赦免了?作者是「普救主义」者?反对「原罪」的神学家?

 

充满心理学理论

克劳德是一位心理学家,所以他的写作难免充满心理学理论。不但如此,《改变带来医治》讲及人怎样恢复上帝形像,给读者一个印象:上帝形像是正常心理发展的结果。上文已经讨论过。

其次,作者所认识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佛洛伊德派的理论,其中首举「原生家庭伤害」。举个例,他说: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完全依赖照顾我们的人,我们怎样看世界,有赖这些人怎样对待我们,以至我们的思想可能被扭歪,于是对自己说:「我是坏的」「我不可爱」等。[40] 但是这理论不合圣经,请见「你活在家庭伤害的阴影中吗? 」。

心理学名词也充满书中各处。例如「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否定」(denial)「投射」(projection)「贬抑」(Devalu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等等,[41] 都是典型的佛洛伊德理论。「趋向人」(move toward others[42] 是新佛洛伊德派卡伦霍妮(Karen Horney)的理论。

1落伍的心理学理论

克劳德读大学时,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也许未出现,至少还未盛行,所以他只懂佛洛伊德派。他说:「有时,我们得到劝告说:『改变你的思想』,但这不是容易之事,因为问题比思想更深。」[43] 可是,「改变思想」正是今天最流行认知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代表人埃利斯(Albert Ellis)不认为人的往日,可以继续影响人今天的感觉和行为。他认为这是「不合理信念」。请见:「从圣经角度看REBT  」。

作者表示,如果一切发展正常,身心健康的12岁孩子,是疯狂和反叛的,又引用圣经说明这样反叛,是消除奴隶的轭,被收纳为神的儿子,是获得上帝形像所必须的一步。[44] 暂且不谈作者的释经错误,可是这「青春期反叛是正常」的想法,已经被推翻。近年研究数据显示:只有少数(约20%)的青春期孩子表现得如此,多数都能和父母和谐相处,而且情绪稳定。最后,完全没有证据显示,那些从未反叛过的青少年,成年后有心理问题。请见:「已经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学」。

2新纪元心理学理论

克劳德谈及人人里面有「理想的我」(Ideal self)和「真我」(Real self),[45] 而且要「无条件地爱自己的『真我』」。[46] 这正是流行心理学中的「真我、假我」理论。这是一个新纪元思想,请见:「真我假我: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交汇之处」。

作者亦谈及人因为往日受了创伤,所以里面有「孤独的孩子」「受伤的孩子」「未受训练的孩子」,我们的从前仍然在我们里面活著。[47] 这是另一个典型新纪元心理学理论「内心幼童」(Inner Child),请见:「内心幼童:典型新纪元心理学」。不但如此,这还是邪灵拉撒烈(Lazaris)的言论。请见:《邪魔登讲台》例子「不健全家庭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UA_Chn_samples/dysf_family.htm)。

 

无用的医生和假师傅

克劳德说,作为一个基督徒心理学家,他曾经挣扎,曾尝试以「标准」基督徒答案去帮助人,但最终不过是「约伯记所讲的『无用的医生』」;他也尝试以「基督教外衣包装心理学理论」,但一样没有功效。[48] 可是克劳德的教导正是以「基督教外衣包装心理学」。上边已经解释清楚。

书中有一段,标题为「当心假师傅」。作者抱怨说:「他们不让人向那些能明白他们的痛苦的人寻求帮助。」[49] 我不知道他怎样证明,依照圣经去辅导的,都没有同情心?还是因为心理学不讲罪,只讲「童年伤害」,所以看乎明白人的创伤?请见:「一些对圣经辅导的误解」。

作者又比较「匿名戒酒会」(AA)和他所指控为律法主义的教会,指责他们没有爱心,[50] 所以作者说:「不要厌弃那些并不完美的人」[51] 。的确,教会不应该排斥或轻视那些在罪恶中挣扎的人,可能实在有些没有爱心的人,叫那些戒不掉酒瘾和赌瘾的人,在教会里不能有归属感。但教会也不是完美的,为什么克劳德不能接纳呢?

再者我发现,今天的基督徒心理学家在教会里,过份强调夫妇们要有罗曼蒂克的外在表达,例如手拉手、眼望眼、讲情话、学撒娇,甚至有所谓团契只欢迎夫妇们参加,请见:「拍拖团契」。结果,那些鳏寡孤独和失婚的,年纪稍大的剩女剩男,就觉得格格不入,有如次等公民。

歧视在罪恶中挣扎的人,和歧视没有拖拍的人,都不对,但哪个比较大罪?

 

结论

总而言之,《改变带来医治》教导说:人若有正常的心理发展(根据克劳德的认识),就可以发展出上帝形像(根据克劳德的认识),于是人就能和其他人建立关系,又能在人与人之间设立界线(请见 《过犹不及》),有力量说『不』,能明白和接纳『真我』的不完美,且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掌控自己的生命。

我无法接受!

 

 

 

 

 



[1] Henry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How to Understand Your Past to Ensure a Healthier Fu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2), p. xiv-xv. [2] Ibid., p. 49. [3] Ibid., p. 221. [4]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4), p. 442. [5]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p. xiv. [6] Ibid., p. 45. [7] Ibid., p. 61. [8] Ibid., p. 271. [9] Ibid., p. 53. [10] Ibid., p. 76-77. [11] Ibid., p. 138-39. [12] Ibid., p. 235. [13] Ibid., p. 284-86. [14] Ibid., p. 216-17. [15] Ibid., p. 219-20. [16] Ibid., p. 223. [17] Ibid., p. 219-222. [18] Ibid., p. 222. [19] Ibid., p. 262. [20] Ibid., p. 224. [21] Ibid., p. 253. [22] Ibid., p. 244. [23] Ibid., p. 222. [24] Ibid., p. 224. [25] Ibid., p. 238. [26] 例:Ibid., p. 225, 245, 252. [27] J. Vernon McGee, Thru the Bible Commentary: Romans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91), p.138 on Romasn 8:1. [28] James R. Edward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Romans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92), p. 199 on Romans 8:1. [29] Cloud, Changes That Heal, p. 271. [30] Ibid., p. 277. [31] Ibid., p. 272-73. [32] Ibid., p. 283. [33] Ibid., p. 281-82. [34] Ibid., p. 283. [35] Ibid., Chapter 14. [36] Ibid., p. 231. [37] Ibid., p. 278. [38] Ibid., p. 56-57. [39] Ibid., p. 234. [40] Ibid., p. 76-79. [41] Ibid., p. 84-88. [42] Ibid., p. 94. [43] Ibid., p. 83. [44] Ibid., p. 291-98. [45] Ibid., p. 219-22. [46] Ibid., p. 244. [47] Ibid., p. 37-38. [48] Ibid., p. xiii. [49] Ibid., p. 59-60. [50] Ibid., p. 20. [51] Ibid., p. 263.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ekl9.html

 

 

 

 

 

回「泛滥到处的流行心理学错误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