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請來開眼界」專欄舊檔案

            

不健全家庭傷害

名基督徒心理學家柯聯思Gary Collins)承認﹕「我們以為從前的經歷帶來今天的問題,所以幫助別人的最佳辦法就是來一個『考古旅程』」,從當事人的背景找出他們的問題的原因,我們以為只要找出原因,當事人就可以自動康復,「這是一個不錯的理論(雖然耶穌從沒有使用這個辦法),但是我們知道這不是常常有效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認識一些人,他們花很多的錢去見輔導員,輔導員鼓勵他搜查往事,但是這些人一直在探索往日,從不往前行,所以也沒有什麼進步。」然後 Gary 表示,他同意聖經的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三13),我們應該往前看,不是繼續考古。 Gary Collin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eds. 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p. 118-19.

「精神醫生Joel Paris 在《Myths of Childhood》中向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挑戰。這些信念是﹕(1)早期童年經歷決定人的性格;(2)精神失常源自童年經歷;(3)有效的心理治療賴於重活童年經歷。此書陳列很多科學證據以抵抗這些信念。例如,他指出基因和環境對性格有顯著的影響;精神失常的原因是基因;還有,當事人和治療員的關係、他們合作的過程,對治療效用有非常重要的影響。Paris留意到,有一些人,的確受到不良童年經歷影響,但是,『大部分童年不快樂的人,成年生活一樣過得不錯。……」(摘譯自False Memory Syndrome Foundation Newsletter, October 1, 2007, pp. 13-14對該書的書評)

現代數一數二的名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說﹕「今天,大部分心理治療員都堅持一個不合理信念……你的往日決定你現在的樣子,你必須完全明白它、準確地重活,才能有改變……知道往日舊事,可能令你滿意,但不會改變你現在的行為。」(Albert Ellis and Emmett Velten, When AA Doesn’t Work for You (Fort Lee, New Jersey: Barricade Books Inc., 1992), p. 78.

 

自尊、自信、自愛

 研究指出,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幫助學業進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為。 最新的研究顯示,「高度自尊/自信的人似乎更有偏見……一個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指出……一如很多人都能預期,自尊/自信和主動交友的勇氣,成正比例。可是,文章繼續說,『那些自視高的人比較其他人,更容易因為人際困難,和朋友斷絕來往,另找伴侶…… 我們從前的觀念是﹕自尊/自信低落的青年人,比較早開始性行為,但是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想法。反之,那些自尊/自信高的,比較不受約束、更容易冒險、性行為更隨便……還有一些研究指出,自尊/自信高的人,比較經常飲酒,但另外一些研究結果卻相反……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們一直相信,自尊/自信不足,是侵略性行為的原因……〔有一個研究〕指出,有侵略性行為的人通常覺得自己不錯,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校園中的小惡霸比其他孩子更有自信。有暴力行為的成年人亦然。(Roy F. Baumeister,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 2005): 84-91.

現代數一數二的名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說﹕「自尊(self-esteem)也許是人類最大的疾病。疾病?是的,情緒和行為上的疾病。」(Albert Ellis and Emmett Velten, When AA Doesn’t Work for You (Fort Lee, New Jersey: Barricade Books Inc., 1992), p. 57.

新研究報導,自尊(self-esteem)不是那麼美好,以至有學校要三思他們的教學哲理。……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研究結論說﹕高度自尊和反社群(anti-social)行為有關。似乎人的自尊愈高,他對別人的尊重就愈少。自尊的人似乎覺得,他們無論想要得到什麼,都是他們配得的,例如﹕馬多夫(Madoff)。他們永遠不會錯,無論想到什麼主意,他們都有權利去進行。例如﹕希特拉(Hitler)。(摘譯自﹕http://www.onenewsnow.com/Perspectives/Default.aspx?id=1545284

「自尊概念因其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而受到全球心理學界的持續關注。……但即使在其誕生 125年之後的今天,超過 25000篇文獻與著作的不斷求索之下,對于……諸如自尊是什麼如何評價自尊,以及什麼樣的自尊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等自尊研究領域的基本問題,尚未獲得明確且統一的答案。」(摘錄自「自尊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心理科學進展》 2016, Vol. 24, No. 9

 

什麼是基督教心理學?

「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簡稱CAPS)是由自稱基督徒的心理學家們所組成的,曾經承認﹕「人家常常問我們是否『基督徒心理學家』……我們是基督徒,也是心理學家,但是現在被接納為基督教心理學的,和非基督教的心理學沒有明顯的差別。……直到目前,沒有一個理論、研究、或者治療辦法是基督教所獨有的。」(P. Sutherland and P. Poelstra, “Aspects of Integ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Santa Barbara, CA, June 1976.

 

大腦和行為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處(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報導,幾個試驗顯示﹕一般而言,百憂解(Prozac)等抗抑鬱劑的效用,並不超過寬心藥太多。「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的心理學家 Irving Kirsch 所領導的研究組說﹕只有對那些極度抑鬱的人,抗抑鬱藥物的效用,才會顯著地超過寬心藥。研究員表示,在這些病例中,寬心藥的效用比較弱,而抗抑鬱劑比較強,顯出藥物的效用。「Kirsch說﹕除了那些最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之外,我們沒有太多的證據,辯衛醫生為病人開抗抑鬱劑的藥方,除非那些沒有副作用的另類治療不見效。」(摘譯自Science News, Vol. 173, No. 9, pp. 132-33

「『美國精神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將在今後五年,出版一本新的精神病學『聖經』,就是診斷精神問題的《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此書可謂,自從1990年初以來,最重要的精神健康產品。正如我們都知道的,它的影響力甚大,因為它決定什麼是精神失常、什麼不是。因此,它也影響了很多開方藥物的銷售。「現有最新的DSM,出版於1994年。它曾經叫人側目,因為它的前身是一本薄薄的手冊,現在它是一本886頁的巨著,顯然大量增加了精神病的定義。舉個例,從前被認為是害羞的特性,現在是『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癥狀。而藥廠也花上數百萬元推動治療這樣問題的藥物。有一件事更叫人嘩然,2006年,有一個研究顯示,有一半以上的DSM手冊研究人員,和藥廠商有財政聯繫。」(摘譯自U. S. News & World Report, December 31, 2007/January 7, 2008, p. 25

1)我們只使用大腦百分之十的能力。這個錯誤的觀念……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流行心理學中的一個……然而,反證這個神話的科學證據極其之多。Functional Brain-Imaging 研究找不到有任何大腦部分是永久不活動的。此外,對大腦損傷者的研究展現,大腦任何部位若有損傷,就至少產生心理問題……(2)左腦人和右腦人。據說,左腦靈活的人,善分析、邏輯、言辭,而右腦靈活者比較富創意、……這個左腦右腦觀念是超簡化。舉個例,這樣的區分暗示,那些善言辭的人沒有藝術天賦,但研究結果剛剛相反。再者,腦科研究顯示,大腦的兩半是非常和諧地合作……(3)增強阿拉法(alpha)腦波可以幫助人鬆弛,進入更深層的意識。「阿拉法意識」的提倡者鼓勵人試用腦波生理回饋(Biofeedback)——有些市面上出售的工具——以增加阿拉法腦波。此腦波是每秒鍾八到十三週期。然而,研究指出,阿拉法腦波的產量,對長期性格特質和短期滿足感,都沒有什麼關係,甚至完全沒有關係。(摘譯自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Vol. 19, No. 1, pp. 80-81.

「躁狂抑鬱症」(Bipolar Disorder)幾世紀以來叫做「躁鬱病」(Manic-depressive disorder),被認為是不常見的嚴重疾病。可是,直到最近,患上不同程度的「躁狂抑鬱症」非常流行。病例上升的原因不是人的生理改變了,也沒有環境的自然因素。原因是躁狂抑鬱症診斷的標準「放寬」了;[廠商]大力推銷利潤高的精神藥物;此外,精神醫生也將問題「升級」,以得到更高的健保償還。結果,不是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反之,千萬人因此不必要地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摘譯自Skeptical Inquirer, Vol. 32, No. 5, pp. 41-45. 

10個美國人中,至少有一個在服用抗抑鬱劑……12歲下的孩子也有很多……因為我們以為副作用甚溫和。……Nordic Cochrane Center有研究說,藥廠沒有揭露他們研究報告中,關於這些藥物的嚴重害處……有專家認為需要重估藥物的廣泛使用。(摘譯自﹕Diana kwon, ”The Hidden Harms of Antidepressants,”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 Vol. 27, No. 3, p. 12.

 男女有別,水牛蝴蝶——很多父母和研究都認為男女生而有別,但是根據一位心理學家 Eliot 的新書《Pink Brain, Blue Brain》,這是無稽之談。在研究過幾百個報告之後,「她解釋,與生俱來的性別差異之說,是『喧然的錯誤』……例如,女性連接右腦和左腦的纖維比較大……是基於一次的研究和14個大腦……還有五十個其他研究,在成人和嬰兒中,都找不到這樣的性別差異……」(Sharon Begley, “Pink Brain, Blue Brain,” Newsweek, Sept 14, 09

抗抑鬱劑和自殺——「醫治抑鬱症﹕ ……今天最常用的抗抑鬱劑——『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例﹕百憂解])……一個研究顯示,服用這些藥物的青少年,經歷到的自殺衝動,是兩倍於其他服用寬心藥的青少年。……至少有兩個腦介感受器(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被認為與自殺衝動有關。醫生們希望……鑒定這些基因……」(Jeneen Interlandi,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e Future of Healing,” Newsweek, Dec 15, 2008, p. 55. 

基因和性格——「人的性格雖然看似穩定,但不是說,它是一成不變的。……愈來愈多人認識到,經歷可以壓制基因,也可以活化它。……一個2006年的研究報告說﹕從20歲到40歲,人會變得更認真勤懇,在情緒上更穩定……中年和成年後期,環境比基因更能影響性格……愈來愈多研究指出,人的性格是動態的和有彈性的,是由人一生的經歷塑造成的。」(Sharon Begley, “When DNA Is Not Destiny,” Newsweek, December 1, 2008.)請留意,這裏並沒有說,三歲或五歲之前的經歷決定一切,所以「原生家庭傷害」也不能成立

 

心理學影響

神學教授和牧師 Kenda Dean, 在她的書《Almost Christian 》中說﹕你的孩子接受的是一個變異了的基督教。她的意思就是﹕「這是一個稀釋了的信仰,其中的上帝是一個『神聖的治療員』,他的主要目標是要提升人的自尊/自信(self-esteem)。」研究顯示,有一半的孩子認為信仰不重要,大部分無法講清楚自己信的是什麼。很多青少年相信,上帝要求他們行善,又要對自己有好感,研究員稱之「道德和治療神論」。Dean 說,這個「偽冒的信仰」也是孩子們離開教會的原因。父母和教牧都有責任。(CNN News, August 27, 2010 弟兄姐妹們,這是心理學汙染教會的果子!

 完形療法的皮爾斯等人曾經這樣說﹕「請留意,心理分析在社會中一馬當先倡導兩件事﹕高舉性慾和縱容孩子。」(Frederick Perls, Ralph Hefferline, and Paul Goodman, Gestalt Therapy (New York: A Delta Book, 1951), p. 336.)註﹕心理分析即心理治療中最流行的佛洛伊德派。

名基督徒心理學家杜布森(James Dobson)說﹕「父母……向小兒科大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教育家尋求解答。結果自一九二零年代起,西方國家有越來越多的孩童是依照專家指示教養長大的,美國民眾更是仰賴兒童心理學家及家庭醫師的專業指導。現在我們必須問﹕『這些專家究竟帶來什麼影響?』也許有人期待,美國孩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應該遠超過未蒙新科技之利的其他國家,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所謂『西方先進國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濫用毒藥、酗酒、未婚懷孕、心理疾病、自殺率日益增[加,]成積真可謂一塌糊塗!當然這不能全部怪罪於『專家』們勸導有誤,但我認為他們仍得為這個問題負起相當大的責任。」(杜布森,「從傳統智慧汲取寶藏」,愛家雜誌,第六卷,第五期,2001/5,頁8-9。)  

傳統家庭亦已落伍……家族治療的沙維雅(Virginia Satir)預測,將來的人最注重的不是傳統家庭,而是自尊和自尊所帶來的利益。(她是贊成的)(Virginia Satir, Peoplemaking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Inc, 1972), p. 303.) 她的預測已經實現了《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有一篇文章報導現今婚姻和性行為的改變﹕傳統的核心家庭漸漸在縮減,同居和單親家庭愈來愈流行。作者說,有人可能擔心傳統家庭的破裂,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可是,他認為,事實並不支持「這個少數人的關注和價值觀。」作者認為沒有需要挽救家庭,反之,我們應該鞏固和保證「個人的健康、福利、和自由。」 ( Shervert H. Frazier, “Psychotrend,” in Psychology Today 27, issue 1, Jan/Feb, 1994, p. 32.)

神學被心理學和社會學取替,至少被低貶。」Donald Mcavran 寫了一本《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應用社會學,始創了教會增長運動。他本無意排除神學,但結果卻是如此。1950年代,Fuller 神學院有句格言﹕「人信主的原因是社會學的,不是神學的。」「心理學改變教會的成聖觀念。」從前我們認為成聖是信心和恩典的果效,上帝使用聖經所講的辦法改變人,逐漸叫人成聖。「二十世紀以來,顯著的觀點是﹕我們應該使用心理學這門新的科學,以強化這過程。」(摘譯自﹕Bob DeWaay, “Monvee – The New Evangelicalism about Me,” Critical Issues Commentary, Issue No. 119, p. 2, www.cicministry.org) 

维基百科「新紀元運動」:新時代運動吸收東方與西方的古老的精神與宗教傳統,其中有許多已經同現代科學的觀念融合在一起了,特別是心理學……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BA%AA%E5%85%83%E8%BF%90%E5%8A%A8希望基督徒也看見非基督徒所看見的。

 

美國心理學協會贊成同性婚姻

2011年八月,美國心理學協會(APA)以157票對0票,一致通過,支持「同性婚姻完全平等」,因為現有新研究顯示同性婚姻和異性婚姻並無分別;也重申反對歧視或限制同性婚姻的法案,並呼籲廢除禁止同性婚姻的法案;此外APA敦促聯邦政府給予同性伴侶所有異性夫婦享有的法律權利和保護。沒有人驚訝於事情的發展。( “APA Endorses Marriage Redefinition,” North Carolina Family Policy Council Special Report, August 8, 2011, http://www/ncfc.org/stories/110808s1.html

 

心理學效用 

《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手冊》指出「很多研究員和從業者相信心理治療對少數族裔沒有用。」(Stanley Sue, Nolan Zane, and Kathleen Young, “Research on Psychotherapy with Cultur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Fourth Edition, op. cit., pp. 809-801, quoted by 鮑謹,《心理學不合聖經》,頁59。) 註﹕所謂少數族裔,包括中國人。

 「很多接受『心理疏泄治療』(stress debriefing)的人,結果比較其他自行處理問題的人,產生更嚴重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癥狀』(PTSD)。……一份2000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中,有十分之四,如果不接受『悲傷輔導』(grief counseling),比接受的人,更容易從抑鬱和憂慮中自行復元。……有一件關於心理治療的事,值得我們注意,很少人知道,『僅僅談話』可能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害。」(Sharon Begley, “Get Shrunk at Your Own Risk,” Newsweek, June 18, 2007, p. 49.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William Doherty說﹕「我們這個行業實在是來自巫師傳統(Shaman,有譯作黃教、沙蠻),但是為了能賺錢,我們必須把它和醫學及科學。我們若是誠實,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工作是服事靈魂,是靈魂工作,不是科學。……進行醫治的人可以合作,將當事人送到適當的地方,包括心理治療、冥想、飲食、運動、屬靈事物、家庭聯繫、社團活動。」(摘譯自”Psychology sharing spirit with shamans,” USA Today, April 12, 1999, p. 4D.

「研究院對治療員的訓練如何?Nicholas Ladany Lehigh University  訓練治療員和主管 。他說﹕成積不是那麼好…… 『大部分的治療員進入研究院時,幫助人的能力甚低……這一大部分的學生,離開研究時,也是一個平庸的、或不良的治療員』不幸的,大部分研究院的做法,正是研究員 Larry Beutler  所講的,學習上的【細菌理論】﹕他們似乎相信,只要學生接觸到理論,他們就會有臨床技術……」(摘譯自Psychotherapy Networker, Vol. 32, No. 3, p. 15.

心理學是科學嗎?——「此文章是一些大學程度的心理學課程的必讀文章 ……」文章解釋怎樣才是真正的科學,然後在結論中,將心理學比作宗教和進化論,說﹕「如果心理學是科學,正如很多人所相信的,它的臨床失敗經驗,早已反證了它從前和現在的理論……心理學和精神醫學,從來不是基於科學 ……[卻是基於]信心。」全文請見﹕"Is Psychology a Science?" (http://www.arachnoid.com/psychology/)

心理治療對人有害——[在治療過程中],接受治療的人只需要講及自己,不必顧慮治療員的心態……雖然這有助於我們的自尊……但這不是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模式……其他人通常要求有同樣的機會 [訴說他們的問題] 。結果,所有其他關係,就變得『似乎都不夠好』,接受治療者還是回到治療員哪兒,以此為唯一『夠好』的關係……但卻不能完全滿足。」(摘譯自﹕Psychotherapy Network, Vol. 33, No.2, p. 13的確,有稱心理治療員為『受薪的朋友』。

精神醫學沒有效用——英國威爾斯 Bangor 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 Richarad Bentall 專門研究嚴重精神病的成因和治療法,寫了一本獲獎書﹕Madness Explained: Psychosis and Human Nature。其中一個討論題目是﹕精神醫科的進步,是否更有效於治療精神病?Bentall 認為,今天所有的證據,反證它的效用。證據之一﹕落後國家中的嚴重精神病人,比那些有先進精神醫科的進步國家中的病人,更容易康復。另一個證據﹕當那些接受傳統精神治療的病人,一旦中止治療,病情至低限度不會惡化。「Bentall 結論說﹕對精神失常的治療法而言,『精神醫學是沒有效用的』。這個事實,和很多本該是有識之士的假想,剛好相反。」(摘錄自Skeptical Inquirer, Vol. 34, No. 3, pp. 57-58. 

悲痛治療——對那些失去親人的,沒有研究證據顯示,「善別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的幫助比「時間醫治傷痛」更有效。(Ruth Davies Konigsberg, “Good News About Grief,” TIME, January 24, 2011, p. 42-46.

婚姻輔導的成積——「大部分婚姻輔導工作者(約是所有臨床治療員的 80%),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多治療員訓練不足,在輔導過程中跌跌撞撞,最終被案主炒魷魚。即使那些有足夠訓練和有經驗的,「對照研究(controlled studies)的結果顯示,只有約一半的夫婦在治療過程中得益;在這些有進步的夫婦中,30-50%,兩年內又會故態復萌,使人氣餒。」(Richard Simon, “From the Editor,” Psychotherapy Networker, VOL. 26, No.6, p 2. & Brent Atkinson, “Brain to Brain,” Psychotherapy Networker, VOL. 26, No.5, p 40.

談話治療不值錢——今天在美國,如果你和一位精神醫生談心,陳述自己童年創傷所引來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他會阻止你,然後為你寫個藥方,「幾十年來,佛洛伊德學派支配的精神醫科,醫生通常和病人長談。但因保險公司改變他們支付治療費用的政策,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反之,在一個簡短的磋商之後,醫生給病人開個藥方。」(摘錄自﹕The New York Times, 4/5/11, www.nytimes.com

精神病沒有定義——已經退休的、前《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 IV》(DSM-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編輯,Allen Frances 說﹕「我們不可能為『精神失常』(mental disorder)下定義的……」,他「不但指責他的同事們從事不良科學,更是不良信仰、傲慢、瞎眼,因為他們將每天生活上的困難,當作疾病。。。」(摘錄自﹕Gary Greenberg, “Inside the Battle to Define Mental Illness,” Wired, Dec 27, 2010, 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0/12/ff_dsmv/.

最好的治療員——「你若要找一個人傾訴你的生活問題,最好找一個好朋友。人家說﹕『治療員是貴價的朋友』。精神醫生、心理學家等所受的訓練,對他們能成為更好的輔導員一事上,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和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議程剛好相反。一般而言,一個人愈少正式的證書,愈可能是一個良好的輔導員……你傾訴的對象,最好是一個曾經應付過和你一樣的人生問題的人。」(摘錄自﹕Lawrence Stevens, J. D., “The Case Against Psychotherapy,” www.antipsychiatry.org/psychoth.htm

沒完沒了的治療?叫停!——輔導教授Jonathan Alpert在一篇標題為「沒完沒了的治療?叫停!」文章中表示﹕「令人不安的治療到處都是」,有些是治療時間太長,案主為了能享受治療員溫暖的接納,所以傾囊支付治療費。「良好感覺和生命改變是兩回事……這可能鼓勵你停留在不健全的泥坑中。」Alpert說,很多人尋求治療,不是為了複雜的精神失常,不過是一些問題,半次約見的時間就可以解決了。(摘錄自﹕Psychotherapy Networker, Vol. 36, No. 4, p. 13.

「各學派對心理問題的成因看法差異非常大,不同取向的諮詢師會對同一個案例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無所謂對錯,而只是一個指導以後諮詢的假設。」(許燕,《心理諮詢與治療》,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頁114

 

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

容格交鬼是公開秘密

一本心理學課本﹕容格(Carl Jung)在童年就經歷過超自然異象。十歲時他雕了一個小雕像,當他獨自一人,便對這雕像講話 。容格說,在這些年間,有各種不同的影像曾拜訪他。而且他深信,這些影像是在他的心靈以外。例如,他曾和一個叫「腓利門」的影像講話,「是它在講話,不是我……」,又和它在花園裏散步。這些年間的經歷,影響了容格的理論。(Jerry M. Burger,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 113-14.

 

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次修訂)

DSM是診斷精神病的「聖經」;健康保險公司也使用它作為付款的根據。「除非有一個 DSM 號碼,精神病人通常一毛錢都拿不到。」(John Cloud, “Redefining Mental Illness,” TIME, Dec 17, 2012

DSM-5 經過幾年的爭論,終獲通過。DSM-2 列舉同性戀為病態,後因社會壓力而刪除。DSM-5更引來兩位前任編輯加入批判行列。他們說,DSM-5 獲通過,是「最悲哀的一天」,因為它「不安全和不符科學」。這些人感到遺憾,因為它把人生活中的怪癖和慾望都變成疾病。新的「精神疾病」包括「狂食」(binge-eating disorder)和「貯物」(hoarding disorder)。

一大堆專家現在簽名請願,要反對它的通過。他們擔心DSM-5 的作者們和藥商串連。據說,藥商希望每個人都被診斷為有一個或多個精神疾病,於是需要吃藥。否則藥商不會罷休。

醫生們天天決定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生病,但他們有很多儀器和客觀的試驗,例如驗血、X-光。Shrinks(美國人對治療員的俗稱,有貶低味道)真可憐,他們只有一點小聰明和幾粒藥丸。故此,他們的行業很容易被指為不科學,只不過是幾張壞鬼大嘴巴的所為。

但是,編輯 DSM 這個絕望的工作,必須繼續下去。Kent Sepkowitz, “A Swarm of Angry Shrinks, Newsweek, Dec 17, 2012, p. 5

 

大腦科學和刑事法案

2005年到2012年,有1500 ……刑事法案,以大腦或行為的遺傳基因為證據去辯護。最常聽的要求是﹕『請減低我的刑罰,因為我比其他人更衝動,我比其他人更具侵略性…………以後會更常見。大腦科學在法庭上挑戰『責任』和『刑罰』的基本觀念。(摘錄自﹕Scientific America Mind, vol 25, no 3,p, 14

 

 

 

回「有關文章」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