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心理學不合聖經》譯後感言

(刊登於《傳》20047-8月)

張逸萍

 

一位牧師告訴我,他們的長老會要開會,決定能否接受只信聖經不信心理學的人,但是長老們除了聽過佛洛伊德的名字,其他一概不懂,所以他請我到他們的長老會去解釋心理學到底是講些什麼的,然後再逐一解釋有什麼不合聖經之處。此事絕非虛構!事實上,我曾經遇見很多基督徒,他們都認為自己不是心理學家,沒有資格批評心理學,即使察覺心理學有些不對勁,也不想去追究。為了這個原因,我翻譯了鮑謹的《心理學不合聖經》[i],又再寫了一本專書,討論教會中常聽見的流行心理學。[ii] 

鮑謹在書中深入淺出地概括主要心理學派的理論,讓門外漢能明白。現在簡單列舉幾個﹕ 

 

各派理論 

鼻祖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戀母殺父狂(Oedipus Complex),和陽具妒(penis envy)理論已經被現代人認為是色情狂,但是影響仍然存在。他的其他理論,例如人往日的經歷儲存於無意識中,控制人的行為;人有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防衛機構等理論仍然流行,也是其他心理學理論的基礎。 

另一位鼻祖容格(Carl Jung)比較靈異,他常鑽研秘術,而且常常和鬼靈來往。他認為每一個人的無意識的深處是相連接的,他稱這地方為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裡面有整個人類的歷史,還有各種神話中的原型(archetype)。他也研究超自然現象和解夢。容格理論中唯一沒有靈異味道的是他的性格類型分析。 

弗羅姆(Erich Fromm)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他的理論常在教會中聽到。他認為一個人需要自愛自信,自我接納,他也提倡「無條件的愛」。又說「愛人如己」就是先去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但是這論點是一個釋經問題,因為「愛人如己」一句話並不是叫你先愛自己,上帝不怕你不愛自己,只要求你愛別人好像愛自己一樣。 

馬士盧(Abraham Maslow)說人是被他自己的需要所推動,最基本的是生理(身體)上的需要,譬如食物,進而是安全的需要(保護、安全),到愛的需要(情愛、友誼、歸屬),到自信/自尊的需要(尊敬、讚賞),最後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的需要(發展人的最高潛能)。馬士盧的思想推動了新紀元運動中的人類潛能運動,因為自我實現者的顛峰經歷(peak experience)正是神秘經歷。(人類潛能運動利用各種新紀元技術,使人的表現提升,或者發展特異功能。) 

羅傑斯(Carl Rogers)有基督教背景,但是他後來放棄基督教,而且晚年轉向秘術。他發明「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不指導當事人,只讓他自己做決定。他強調「真實」(be real),而其基要條件是「無條件自我敬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self regard)。他和友人推動了美國學校的「價值重申」(value clarification)計劃,教導學生有獨立思想,對父母的價值觀作重新估價,結果破壞傳統道德。

 

共通之處 

雖然各門各派的心理學理論表面上不同,但是不難看得出他們之中有很多共通點﹕ 

1)不合聖經的世界觀——心理學家中有很多是無神論者,另一些則涉足邪術。佛洛伊德、弗羅姆和埃利斯(Albert Ellis)都是公開的無神論者;羅傑斯從自由派基督教走向秘術;容格交鬼是公開的秘密;馬士盧的顛峰經歷,實在就是神秘經歷。心理學的工作是解釋和指導人的行為,所以它不是一門客觀的學科,理論發明人的世界觀絕對會影響他的理論。          

2)反抗道德——佛洛伊德認為道德是心理毛病,他鼓勵放縱,反對約束,贊成自由雜交。馬士盧的夢想已經實現在六十年代的嬉皮士現象,他們全心接受他的理論,過著一個自由性愛和滿足自己的生活。羅傑斯相信人要真實,所以應該根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而行事,不是父母和權威的價值觀,結果當然是帶來放縱。埃利斯反對上帝而來的道德觀點,所以他不喜歡「罪」和「罪人」的字眼。 

3)自我主義——上邊已經提及,弗羅姆引用聖經支持自愛。馬士盧認為自尊/自信是人的基本需要,而且提倡以靈異經歷達至「自我實現」。羅傑斯的名句是「無條件自我敬重」,他也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埃利斯也教導無條件的自我接納,他拒絕上帝,認為人性本善。這些理論和聖經中的虛己、捨己、釘死等教導背道而馳。 

既然心理學在多方面都和聖經直接或間接有抵觸,所以鮑謹將心理學比作污染了的溪流,而聖經卻是活水,所以他高聲疾呼,呼籲大家要丟棄污水,飲於活水泉源。 

 

效用問題 

每次和其他基督徒談到心理學問題的時候,他們常回答說﹕「幫助了很多人嘛,何必挑剔?」可是,心理學的效用正是它現在大受抨擊的原因之一。研究和量度心理治療的效用是相當新的一個題目,但是已經開始有很多言論表示它的效用甚微。鮑謹在書中,除了說明心理學是偽科學,是個人主觀見解之外,他也花了相當多的編幅討論心理學效用的問題,他引用《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指出不同治療學派的成積無大分別,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輔導能否有效,不在治療理論,卻在於(1)當事人是否自動自發願意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2)輔導員的人際關係品質,譬如他是否和譪、真誠、樂於助人等;(3)有機會和他人對話,本身亦具有治療能力。  

還有一點很值得中國基督徒留意,就是心理治療對少數民族(中國人正是少數民族)的效用的研究,鮑謹報導說﹕《Handbook》「指出『我們對少數種族(ethnic minority)的研究不多』,又承認『很多研究員和從業者相信心理治療對少數種族沒有用。』少數種族應該對心理治療的效用有一個大的問號,再加上一個感嘆號。」(p. 59)中國基督徒何必東施效顰?!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單靠聖經原則輔導,為當事人禱告叫他有悔改的力量,求聖靈在輔導過程中引導,輔導員為自己的態度祈求,弟兄姊妹們亦應該常常互相關心鼓勵。 

 

新紀元運動和心理學 

鮑謹博士夫婦是美國教會中批判心理學的權威,所以心理學家們都說他太偏激。但請讓我說一句公平的話,鮑謹除了在書中穿插一些相當激動的說話之外,他的書並不偏激,他對各家各派的心理學理論的批判不但中肯,而且有嫌溫和。      

此外,本書對心理學的批判基本上是集中於心理學理論怎樣不合聖經,鮑謹博士甚少提到心理治療中的各種邪術,他沒有詳細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越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如何和新紀元運動結合,我覺得他在這方面是輕描淡寫了。事實上,現在心理學的趨勢是愈來愈靈異,而且大部分的新紀元思想和技術都可以在流行心理學裡找到。

我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指出﹕大部分新紀元交鬼者所得的邪靈教導都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邪靈不但教導泛神論、輪迴、冥想辦法,牠們也教導很多流行心理學,其中「自愛、自尊、自信」是一個重要教導,現在教會中常聽的內心幼童(Inner Child,即童年經歷影響一生),也是邪靈所支持的。希望這個發現喚醒所有基督徒去正視心理學。 

 

急需分辨 

誠然,心理學並非完全不合聖經。正如摩門經、佛經、孔子學說、共產主義等,都是有錯有對、有好有壞。但是半真半假的事物反而是最危險的,所以我們不怕用聖經來批判這些在教會外面的哲理,但是心理學已經在教會內,反而沒有人去批判。在美國教會就不同了,自從心理學被帶進教會之後,不斷有人提出異議,有書籍指出心理學不合聖經之處,有神學家發起「聖經輔導」以對抗心理學的影響。那些信仰純正的,尤其是比較嚴謹的基督徒都會留意到心理學的問題。 

文首的牧師和教會顯然有點問題,一般信仰純正的教會都不至如此。但是中國人為了怕得罪人,避免質疑心理學,以至信徒不能分辨什麼是流行理論,什麼是聖經真理。所以我誠懇的希望所有信仰純正的教會、神學院、出版社、雜誌、網版等不要壓制批判心理學的言論,好讓信徒有分辨的資料。 


 


[i] Martin and Deidre Bobgan, The End of Christian Psychology (Santa Barbara, CA: EastGate Publishers, 1997). (鮑謹博士夫婦合著, 陳張逸萍譯。《心理學不合聖經》台北﹕天恩;New Jersey﹕生命出版社,2003年。)[ii] 張逸萍。《心理學偏離真道》台北﹕天恩;New Jersey﹕生命出版社,編印中。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363700957155079?pnref=story

 

 

 

 

 

回「有關文章」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