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伤痛、死亡、哀伤五阶段、基督徒三阶段

张逸萍

 

多年前,当我还在电脑公司工作,当时来了一个大裁员,人人震惊。尘埃落定之后,公司给所有留下来的员工一封公开信,其中提到,当人面对痛失,有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当时只觉得有点滑稽,后来才知道这是非常流行的,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的「哀伤五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或作「临终五段论」)。

 

新研究怎样讲?

可惜,这理论和其他流行心理学一样,被新一代的研究推翻了。最近看见《时代杂志》一篇报导如下:[1]

自从罗斯写了《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之后,她书中的「哀伤五阶段」已经被公认为人面对任何伤痛的正常心理阶段,无论是亲人去世、天灾人祸、其他不如意事情,流行心理学都是这样解释,似乎这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原来罗斯的「哀伤五阶段」是根据她和一些临终病人的面谈的资料,不是认真的研究。但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有无数的「善别辅导」(Bereavement counseling)出现,是根据她的写作和理论,对悲伤的人,尤其是那些失去亲人的,进行辅导。这样做似乎无伤大雅,但现在的心理辅导们认为,这个理论限制了人处理和明白悲伤过程。

罗斯后来又写了一本《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劝告人要「讲出来」,表达负面情绪,可以帮助缓和痛楚。

但是,这些理论已经被新研究推翻了!

 

1)迷思一:悲伤有几个阶段

罗斯的「哀伤五阶段」说人面对痛失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但新研究发现大部分人早已经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再者,他们不是抑郁和愤怒,他们是怀念亲人。另有研究发现,悲伤不是几步个步骤,反之,比较像是「一大堆不同的征候」,但最终会消退。 

2)迷思二:需要表达

新研究发现,表达负面情绪,其实是拖延伤痛。有研究显示,在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中,若六个月内没有表达负面情绪,1425月后,身心更健康。九一一之后有人作相似的研究,结果一样。 

3)迷思三:女人比男人悲伤

其实这是一个67-73年代的研究结果,当时妇女在经济和各方面,通常比较倚赖男人,所以丧夫是一大困难,以致有如此研究偏见。今天研究表示,妇女本来比较容易患抑郁症。如果考虑这个因素,男人失去亲人时,悲痛更深。 

4)迷思四:悲伤无上境

罗斯虽然发表「哀伤五阶段」,但她也说:「实际上,伤痛是无止境的。」可是,近年研究显示,一般人需要大概六个月的时间,可从悲伤中走出来,之后,约有一半人没有震惊、绝望等心理问题。大部分人都有恢复的能力,是什么原因叫人能恢复,经济能力显然是一个原因,但研究员未有定论。 

5)迷思五:辅导有帮助

现在很多地方,如医院等地,都提供「善别辅导」,甚至有收费$995美元三天的善别工作坊。根据最新研究,没有研究证据显示,「善别辅导」的帮助比「时间医治伤痛」更有效。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能从伤痛中慢慢走出来。

 

圣经怎样讲?

1)基督徒面对死亡

肉身死亡是人类犯罪的结果,是一个咒诅,一个审判,无可避免。「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但因基督已经战胜死亡,所以基督徒不必惧怕死亡!「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感谢 神,使我们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十五55-57)所以圣经称基督徒的死为「睡了」。

所以我们看见圣经人物都不以肉身死亡为一件可怕的事。保罗说:「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五2,8)又说自己「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一23)当西面看见婴儿耶稣的时候,他说:「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路二29-30

原来肉身死亡不是基督徒的最终结局,我们「等候得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林前十五53-54)最后,「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二十一4)何等荣耀的盼望!

 

2)基督徒「三阶段」

所以,和基督徒谈死亡,应该和非基督徒有极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的展望完全是两样!虽然暂时离别会带来伤痛,但我们不需要新研究就可能知道,伤痛不是无止境的。基督徒恢复的能力应该更高,研究员观察到经济能力是使人恢复的一大原因,但未有定论,不过我们可以告诉世人,我们的信仰、盼望、和圣经里的应许,足够让基督徒恢复。「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 神,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四7-9

至于其他方面,如天灾人祸,甚或公司裁员。我们也不必须新研究告诉我们,这个理论不适合大部分人,因为它不适合基督徒。圣经应许:「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十六33)「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著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 神。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6-7)所以若要「表达伤痛」,最好是向神表达。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7-39)阿们!

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说,无论遇见什么困难,基督徒有「三阶段」,就是:心里作难、向主呼求、心里平安。

 

基督徒和世俗心理学

虽然这理论是众多被新研究推翻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思想一下基督徒应该怎样面对世俗心理学:

1。 心理学理论向来随著时代、随著专家变迁,不是真理,不过是一些学者(其中多是无神论者或 / 和新纪元人物)的个人意见,基督徒何必放弃上帝所赐的永恒真理——圣经,反追随专家意见漂来漂去?

2。新的研究担心这样的理论,虽看似无伤大雅,但却限制了人面对和处理伤痛。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留意,因为很多时候,基督徒被一些流行心理学洗脑,所以带著有色眼镜看事情,以至冤枉好人。试想,若有一位姐妹丧夫,她没有经过罗斯的临终五段,教会其他人可能怪责她「不爱丈夫」、「心理不健康」、甚至「来自不健全家庭,以至不能伤痛」。。。

3。最滑稽的是:根据最新研究,没有研究证据显示,「善别辅导」的帮助比「时间医治伤痛」更有效!那么,教会牧长们又何必须推荐弟兄姐妹们见心理辅导?痛失亲人只是一个好例子,事实上,近代研究已经证明,辅导有效的原因不在于心理学理论,当辅导成功,主要原因是:(1)当事人愿意改变;(2)辅导员的人际品质;(3)对话本身。请参见「心理学的效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放弃心理辅导,改用圣经辅导?

4。最后必须一提,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慢慢转向新纪元。因为研究频死经历,以至她认为「没有死亡」,人人死后都到「上帝那里」。[2] 又因为她的工作,她后来对灵魂出窍、灵媒、通灵等事情非常感兴趣,甚至和死人来往。[3] 基督徒愿意向新纪元人物学习吗?

5。事实上,教会里还有很多不合圣经、过时落伍、甚至是新纪元的流行心理学,例如「自爱、自尊、自信」和「不健全家庭伤害」都是好例子,请参见「已经被推翻的流行心理学 」。敬劝所有信仰纯正的教会和信徒,整理一张清单,看看教会讲台、基督教刊物、信徒脑袋里,有多少这样值得撇弃的东西。

 

 

 



[1] 概括自:Ruth Davis Konigsberg, “Good News About Grief,” TIME, January 24, 2011, p. 42-46.[2] 见:Elisabeth Kubler-Ross, 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New York: Scribner, 1997).[3]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s.v. “Elisabeth Kübler-Ro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sabeth_K%C3%BCbler-Ross#cite_ref-7)

 

分享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1aj.html

 

 

 

 

 

 

回「泛滥到处的流行心理学错误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