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冥想(瑜伽/禪修等)導致精神疾病﹕最新研究

張逸萍

meditate-danger-2

 

十幾年前,在一篇關於抑鬱症的文章中,我提到新紀元技術有可能帶來各種危機,包括抑鬱。所以我說﹕「今天抑鬱症的普遍,是否和新紀元運動流行有關,值得深思,我希望將來有人去研究。」[1]

我的期待沒有落空!儘管現代人,尤其心理治療界,對這些古代智慧非常感興趣,贊好聲一片。但在這浪潮中,開始有一些世俗研究文獻出現,指出冥想類技術,帶來不良後果。

值得基督徒和所有人留意!

 

(一)近年研究

A)英國金邁克等

2012年,在英國,金邁克(Michael King)教授等人研究調查了7000多人。[2]  將他們分為三類﹕(1)有傳統信仰者(religious);(2)沒有傳統信仰,也沒有靈性方面的信念和操作(non-religiousnon-spiritual);(3)沒有傳統信仰,但有靈性方面的信念和經驗(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有信仰的定義是實踐信仰,例如去寺廟,清真寺,教堂或猶太教堂等。另有一些人沒有任何宗教,但有靈性方面信念。例如,相信有自己以外的力量可影響他們的生活。

研究員對參與者進行了心理健康、酒精和毒品使用、社會支持、服用精神藥物、賭博等方面的深入訪談。

結果表明,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心理健康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在於前者比較少使用酒精或依賴毒品。 但是他們和第三類人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第三類人更有可能使用或依賴毒品,飲食態度異常,患焦慮症,恐懼症,或任何神經疾病。他們也更多服用精神藥物。

研究員並沒有特別提及第三類人有什麼特別的靈性操作,他們的問卷中詢問被訪者有沒有祈禱或冥想,有沒有劇烈的靈性經歷等,但不具體。[3]  但是,任何人若留意,都能明白﹕今天很多新紀元人物,都喜歡說自己“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而且他們喜歡冥想和瑜伽。[4]

換言之,新紀元人物容易得精神病。

 

B)美國的林達爾等

我期待了一些時候,希望有更具體研究,指出什麼操作,帶來什麼危險後果。再次,不負我所望。

2017年,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研究,來自布朗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員。[5]  林達爾(Jared R. Lindahl)等研究員招募了60人,經常練習各類佛教禪修,還有30位冥想老師。每個接受採訪的人都說,他們確定自己的經歷是由冥想觸發的,排除先前有心理問題或醫療狀況。研究員用他們的經歷來編譯經歷類型(領域)。

受訪者實踐的包括﹕專注(conccentration)、 正念mindfulness)、慧禪禪修(內觀,insightvipassana)、身體掃描安眠冥想Body scan)內觀靜坐、禪修分兩類﹕分析式(analytical meditation)―「觀」;和專注式(stabilizing meditation)―「止」、禪坐zazen)、數息、座禅koan[6]慈心禪metta/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自他交換修練tonglen)、藏傳佛教兩大主流:“大圓滿大手印dzogchen, mahamudra)、密宗金剛乘修法(vajrayana preliminary practices )、觀想 / 觀照、唸咒語(mantra)等等。

但研究似乎尤其針對今天流行的正念,可能是資料比較多的原因。

研究員將受訪者報告的經歷分成七大類,然後再仔細分成很多次類。受訪者所報導的經歷和百分率如下﹕


經歷類型(領域)

報告%

領域次類

1)認知或與思維有關

93%

世界觀的改變,妄想,非理性或超自然的信念,精神靜止(mental stillness),看見鮮豔的影像,以及做事的決策方式(執行功能)的改變。

2)感性,或與感官相關的信息

78%

錯覺,幻視或幻覺,看見光,軀體感覺改變(somatosensory changes,增強的感知能力或者對身體部位的扭曲認知,與幻覺相似),時空感覺扭曲,感到物體解散,和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感到夢幻,虛幻,或彷彿在霧中)。

3)情感或與情感有關

100%

恐懼,焦慮,恐慌或偏執狂(paranoia),狂怒,憤怒或侵略,躁動或煩躁。感到幸福或非常幸福,沮喪或悲傷。重新體驗創傷記憶,懷疑、信念、信任或承諾的改變,或哭或者笑,移情或從屬變化,情緒不穩定,自我意識的情緒(內疚,羞恥,尷尬等),情感平淡化或情緒分離,自殺傾向

4)軀體或與身體有關

88%

感覺到能量爆發,睡眠方式改變,疼痛,以及壓力或張力增加或釋放,食慾或體重變化,體溫改變,不自願的動作,呼吸改變,近似失眠症,頭痛或頭部感到壓力,心臟變化,疲勞或虛弱,胃腸道不適或噁心,頭暈或暈厥,與性行為相關的變化

5)積極,或與動機有關

82%

動機的改變,努力的改變,對從前認為是令人愉快的事物喪失樂趣,對事物的興趣的喪失。

6)自我意識

75%

感到自我與世界(和自我和他人)之間界限的喪失,自我意識的喪失,失去自我擁有的意識

7)社交

90%

社交障礙,包括與人互動時遇到的困難,職能障礙,尤其是在冥想靜修或密集練習後,與冥想社區關係改變

 

  C )薛寶樂等

另一個同年發表的,比較大型的研究,由心理學家薛寶樂(Cebolla)等人進行,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7]  這研究從20134月到20157月使用網上鏈接調查。有900多人接受訪問,對象的文化背景也很多樣性。問卷問及實踐冥想的人,有沒有不良效果。結果有25.4%的報告了不良效果。

此研究所包括的冥想形式比較上邊的為少,只包括聚焦專注冥想(Focusing),開放式靜觀(Open Monitoring),想像(Imagination),專心驅體冥想 (Body awareness),慈心禪,其他非正式的練習。

研究所列舉的症狀也比較少,有﹕焦慮症狀(包括驚恐發作),疼痛(胃,頭痛,肌肉,噁心),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和虛幻(derealization),低躁狂(Hypomania)或抑鬱症狀,情緒不穩,視力集中障礙,意識喪失或頭暈等其他症狀。

2017年的兩個研究,研究對象數量,所包括的冥想技術和不良效果種類都不同,但是,都異口同聲地說﹕冥想有害。

 

(二)比較早期的研究

事實上,對冥想害處的報導不是這幾年才有。

 

A)中國傳統的走火入魔

中國人本來就知道,禪坐,靜觀等操作,有可能導至走火入魔,其症狀包括﹕幻聽、幻視、失眠、頭痛、恐懼、煩惱,慢慢地就變成精神失常。[8] 

許衡山修士說﹕「西方社會對亞洲、東方文化及傳統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嘗試以瑜珈、巫術以及佛教禪定、基督教默觀、新時代靈性修煉等等的靈修方法,企圖使人類靈性得以突破。……其過程中真的有很大的危險,…… 這些症狀包含了精神分裂症、自殺、憂鬱症、失眠症,而超常行為有:附身、幻聽、幻視、幻覺(魔鬼、鬼神的干擾)、言語及動作的不自主,出現鬼神代言人的身分或忽然擁有了超越常人的特殊能力,個性喜好的變化,以及諸多無法解釋的行為,……成癮、附身、身心失調、觀念偏差等,……[9]

稍微留意一下中國人有關各種禪坐和冥想的文獻,不難看見危險的報導。

 

B)高福的《靈性危機》

 超心理學家高福(Stanislav Grof格羅夫)夫婦有一本名著《靈性危機》(Spiritual Emergency)。他們書中指出,現代人因為使用新紀元技術,帶來困難。高福的太太學習瑜伽只為健身,漸漸蛇神能力開始發動,她以為自己快要發瘋了。後來她在書中指出瑜伽可以引發﹕脊骨焚燒感、震動、痙攣、扭動、憂慮、憤怒、悲傷、歡樂、狂喜,而且看見強烈的光線、看見神靈影像、聽到其他聲音、回憶起前生、說方言、唱未學過的歌、表演平常做不到的瑜伽姿式等等。[10]  作者也在其他文獻中表示﹕我們有時能在冥想下接觸到一些存在於更高意識層面的個體,它們在進化上更超前,又具有了不起的智慧。[11]

高福表示,引發危機的正是各種冥想﹕禪座、內觀禪修冥想(Vipassana Buddhist)、昆達利尼瑜伽、蘇非(Sufism,回教神秘宗)、或基督教修道院的冥想。[12]

所以,夫婦二人成立了一個「靈性危機網絡」(Spiritual Emergency Network),專門幫助有這類困難的人。 [13]  說穿了,靈性危機就是中國人講的走火入魔

 

C)其他

除了名著《靈性危機》和一些中國人的經驗之談外,還有近年一些零星研究,指出同樣的現象﹕

加州大學爾灣(UC Irvine)分校教授夏皮羅(DH Shapiro)研究27位長期冥想者中(平均冥想年齡 4.27年)評估了冥想的不良影響,其中有十七名(62.9%)報告至少一種不良反應,其中兩名(7.4%)遭受嚴重的不良反應。[14]

牛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法理阿斯(Miguel Farias)參與在監獄裏,以冥想和瑜伽幫助囚犯康復自新的工作計劃之後,發現冥想有很多不良後果。於是他和另一位心理學家合寫了《佛陀丸》(Buddha Pill)一書,書中報導作者親自接觸的一些冥想者。他們的不良後果,和上邊的研究所報告的差不多,包括焦慮、害怕、感到自己的身分鑒別被擾亂、驅體震動、哭、恐慌、被診斷患躁狂症(Mania)、抑鬱、不斷感到張力、曾嘗試自殺、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然後,作者特意提到冥想和瑜伽並沒有減少人的暴力行為,不如社會上所宣傳的一樣。 [15] 

 

D)靈修神學操練

今天的中國教會對靈修神學,很感興趣。靜觀/默觀技術也被用在心理輔導上。但是,一般中國基督徒不知道是否明白,這些技術和冥想差不多,也會帶來危險?請參考﹕「靈修神學﹕不值得冒的險」。

一位專門研究冥想的超心理學家說﹕「靈修神學(Christian mysticism)發展了很多引進變異意識狀態 [冥想狀態之意的技術,但這些技術不及東方技術這樣精細,而且在西方文化中亦不流行。」[16]  大概是沒有那麼流行,所以研究的人比較少。

那麼是否一樣有危險?上邊提到的中國修士,談及靈性危機時,將基督教默觀瑜珈、巫術、禪定同列為引發精神毛病的原因。[17] 高福也曾經描寫靈修神學中常聽到的靈魂的黑暗感到害怕、孤獨、精神錯亂、常想到死[18]

(三)不良後果和精神病症狀

 

A)比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對精神疾病症狀的描述和上邊研究報導的冥想後果。

·         妄想——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躁狂症,都有此症狀。

·         錯覺,幻視或幻覺——精神分裂症症狀之一是幻覺;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時而感到創傷事件正在重現;分裂樣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點之一是過分沉湎於幻想和內省。(看見鮮豔的影像可歸為此類。瑜伽引發的看見強烈的光線、看見神靈影像、聽到其他聲音,可歸此類。)

·         恐懼——驚恐障礙患者會極度害怕或不舒服。

·         焦慮——廣泛性焦慮障礙和,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典型的症狀都是焦慮。

·         恐慌——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間歇發作性焦慮)的典型症狀就是恐慌。

·         偏執——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顧名思義,偏執是其症狀。

·         狂怒,憤怒——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容易被激惹或易發怒;衝動型人格障礙患者不能控制不適當的發怒。

·         重新體驗創傷記憶——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痛苦回憶反複闖入。

·         睡眠方式改變——躁狂發作患者睡眠需要減少;抑鬱症患者會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的症狀;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症狀是睡眠障礙(難以人睡或常醒轉,或轉輾不安地令人不滿意的睡眠)。

·         能量爆發——躁狂症病者活動增多,或精神運動性(Psychomotor)興奮。瑜伽引發的脊骨焚燒感,可歸此類。

·         疼痛感——驚恐症發作,患者感到胸痛或不舒服,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感),緊張性頭痛、顫抖、無法放鬆等等。

·         對從前認為是愉快的事物喪失樂趣——正是今天常聽見的抑鬱症的症狀。

·         願的動作involuntary movement——DSM5 已經把這症狀列為功能性運動障礙(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簡稱FMDs)。[19]  瑜伽引發的震動、痙攣、扭動,可歸此類。

·         職能障礙——精神分裂症症狀之一是社交或職能不良。(執行功能的改變,可歸為此類。)

·         強迫症——本來就是DSM列舉的精神毛病之一。

·         狂躁——本來就是DSM列舉的精神毛病之一。

·         成癮——本來就是DSM列舉的物質依賴的物質濫用。

·         自殺思想——重抑鬱症的症狀之一。

·         感情平淡——乃精神分裂症狀之一。

·         感到自我與世界(和自我和他人)之間界限的喪失,自我意識的喪失,失去自我擁有的意識。——這正是人格解體和虛幻,DSM對人格解體的描寫是﹕體驗到自己精神過程或軀體的脫離感,似乎自己是一個旁觀者。虛幻化的症狀包括:與周圍環境疏遠或陌生的感覺-例如,就像您生活在電影或夢境中。[20]   二者都是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Disorder)。較早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後來改名為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B)靈性危機和精神病

至於高福,因為他是一個超心理學家,他對靈性危機的描述,多帶新紀元味道,而DSM卻不多使用新紀元名詞。但有四位澳洲的心理學教授想知道高福講的靈性危機和精神病,是否同樣。[21] 他們根據高福的書籍和「靈性危機網絡」的通訊,列舉以下十點為靈性危機﹕

·         靈魂的黑夜(基督教靈修神學中常見的現象)

·         拙火(Kundalini,練習瑜伽者追求的能量)

·         薩滿危機(Shaman crisis,薩滿或叫巫師)

·         與萬物合一的感覺(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         超感官知覺被喚醒(Psychic Opening,諸如預知和心靈感應之類的事件發生)

·         前生經歷

·         瀕死體驗

·         被附體

·         激活中心原型(Central Archetype戲劇性的體驗,涉及巨大的能量,使人感到自己處於宇宙中心)

·         與不明飛行物體近距離接觸。

 

然後再分為很多次種類,再加上一些精神病症狀經歷,構成100+問題的問卷。例如﹕「你和人之間的界限,時間和空間變得模糊不清?經歷到腦中有痛苦的聲音,但不是你自己的?您是否曾經歷過自發的閃爍視覺效果?」等等。

他們訪問了109人。研究員的結論是﹕二者的相互關係非常強,甚至可說,根本是同一件事,只不過從不同角度去講。[22] 

事實上,高福夫婦早已經表示,很多被精神醫生診斷為精神病,當作生理機能毛病來醫治的,其實是一些靈性操練所引起的。他們說,雖然藥物可以控制癥候,但有一些病案是生理機能毛病,另一些卻不是。他們抱怨精神醫生不會分辨精神病和神秘經歷。[23]  

換言之,他們都同意,靈性危機和精神疾病,界線難分。

 

C)附體和遇見靈體

 高福提到的遇見靈體,甚至被附體,可能被包括在DSM的解離性身分疾患。但是心理學的基本前設是唯物的,除了少數的學派之外,絕大多數學派,不相信有一個靈體的世界。至於那些相信的,他們對靈體的觀點,也不是聖經的。這是另一個大題目,必須另作討論.

 

(四)什麼技術導至?

 

A)研究所報告的技術

在概括了所報導的症狀之後,我們需要關心,什麼技術導至這些不良結果。

任何人留意上邊的研究,都會馬上說﹕帶來危機的技術,不外印度教的瑜珈,各派佛教冥想,偶爾有包括基督教靈修神學的默觀。

瑜珈和佛教冥想在西方社會流行起來,產生各種變化方成,成為一股新潮流,我們稱之為新紀元技術。因此我們也看見很多新名字,卻是換湯不換藥的冥想。

基督教靈修神學在新紀元圈子並沒有流行,但今天卻在基督徒心理治療下興旺起來。遺憾的是,上邊引述的研究沒有包括催眠術,相信因為它是從西方開始的,所以西方人覺得它很正統。

無論如何,所有這些技術都遵從一個基本模式。

 

B)所有技術跟隨一貫模式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不再新的新紀元》[24]  中解釋冥想的一貫模式如下﹕

「今天,冥想有很多名字和變化方式,除了瑜伽、冥想、觀想(或作﹕觀照,visualization)、催眠術、氣功等等傳統名字,天天都有新變化。雖然引進的技術有多種,但似乎都跟隨著一個非常相似的模式,就是﹕

1)身體鬆弛;

2)集中精神去想像一幅圖畫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專心留意自己的呼吸,或凝神于某一件東西,有時也會利用重複背誦一句很短的咒語;

3)所有技術不外乎使感覺器官疲倦,于是頭腦停頓;

4)最後,進入變異意識狀態。」

 

然後我在該文以瑜伽、催眠術、積極思想、觀想(觀照)、氣功、佛教靜坐為例闡明,它們都跟隨同一模式。

讓我們再留意上邊研究所列舉的技術,看它們是否類同﹕

·         專注——冥想本來就是要集中精神去想像,見上。

·         身體掃描安眠冥想——就是集中精神去想像一幅圖畫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         觀想 / 觀照、唸咒語——同樣地,完成適合上邊講的一貫模式。觀想的方法﹕基本上只有幾個步驟,首先進入極度鬆弛狀態,撇開心中其他思想,然後將自己願意得到的事物變成腦中一幅圖畫(有些中文書稱之為「心像」,mental image之意),集中精神拚命去想像,把它想像得愈真愈好,請見﹕積極思想/觀想/觀照 觀想、影像法、Visualization

·         禪坐、數息、座禅、慈心禪——都是佛教冥想。美國佛教會派發一本有關靜坐的書,書中指出,靜坐有三個步驟﹕數息、系心臍下、凝心。該書解釋說﹕「靜坐入手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需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息調順了以後,就可以開始數息……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將注意力集中于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數呆字,一呆呆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這是入定。」[25] 再次證實,所有冥想不過是幾乎一樣的做法。

·         至於藏傳佛教和密宗的修練,例如自他交換我們可以相信,除了冥想的一貫模範式,還包括了向菩薩或師傅跪拜,接受灌頂和各種秘密儀式。

·         上邊研究提到,今天特別流行的正念呢?請見拙作 Mindfulness」(正念)就是佛教冥想 。創始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所介紹的做法﹕「專心注意自己的呼吸。留意呼吸的感覺,呼出吸入,從你的鼻孔,進入身體、或在肚裏、腹部起伏……若有分心,把集中力帶回呼吸上。……佛教冥想的做法 ……不要讓心靈搖擺,就是絕對穩定……。這完全符合冥想的一貫模式!

·         上邊的技術列中,有一些新鮮名詞。例如身體掃描安眠冥想,看看它的做法﹕坐在舒適的地方,充分放鬆身體; 讓呼吸慢下來,從腹部開始,讓腹部隨著每次呼吸而擴張和收縮;慢慢將注意力轉移到腳上。 開始觀察腳下的感覺;如果您發現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請集中注意它們,觀想它離開身體;繼續同樣地掃描整個身體。 [26] 果然不出所料,無論名詞是古代和神秘,還是新鮮和現代,它們的做法根本無大差別。

·         靈修默觀的手續是否和一般冥想大同小異?是的,它不外「呼吸、重複咒語、觀想、頭腦空白、忘我,與神合一」。請參考﹕「靈修神學﹕不值得冒的險」。

·         有研究者表示﹕冥想儘管種類繁多,所有你能夠數得出的技術,腦神經科專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等人把它們歸納為兩大類別,就是上邊提到的開放式靜觀,還有聚焦專注冥想。[27]  英雄所見略同!

(五)基督徒應該怎樣面對

雖然各種冥想類技術會帶來麻煩,但卻非常流行,漫山遍野,比比皆是。有2019年的統計數字顯示,自2012年以來,練習冥想的人數增加了兩倍。美國有5%的兒童正在冥想。總體健康是人們打坐的第一原因。例如﹕緩解焦慮和壓力,緩解腰痛等等。[28] 難怪心理治療普遍鼓吹這些技術。

在基督徒中怎麼樣呢?流行嗎?雖然無法統計和比較教會內和外的流行程度,但是,它絕對存在,且不罕見。例如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也開設正念和冥想的實習班。[29]

中國宣道神學院講師彭順強在《時代論壇》在一篇標題為「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靜觀和禪修?」文章中介紹正念,就是靜觀,是mindfulness的不同翻譯,也指出它的淵源在佛教。[30] 

北美基督神學院出版的《建立生命的基督教輔導》一書,有一章,將Mindfulness-based therapy翻譯為靜觀療法,然後介紹一些技術上類似的基督教默觀操練。之後結論說﹕「基督徒輔導在協談中,整合禱告和默觀技巧是有潛力與希望的。」[31]

既然這是有危險的技術,又已經進入教會,基督徒怎樣面對才安全呢?

 

1)可以撇除宗教性嗎?

當我留意基督徒推薦正念或其他冥想,他們總會表示,我們只取其技術,從而獲得好處,我們過濾技術的宗教成份。例如彭順強說﹕「故此筆者認為靜觀基本上與基督教信仰並無重要衝突,所以就算基督徒參與其中,只要是懷著讓身心可以得以鬆弛,以至更為健康為目的,這是可以的。」[32] 

上邊提到的《佛陀丸》的作者們,是非基督徒,但他們有一個很好的觀察。他們在書中列舉今天人對冥想的迷思,其中之一是﹕練習冥想可是完全科學性的技術,和宗教或靈性無關。但他們說﹕「即使我們開始的時候,不顧冥想的靈性根源,這些根源或多或少仍然包圍著我們。」[33]

 

2)冥想年齡長短和每次冥想時間長短,有沒有關係?

薛寶樂等人的研究發現,「較高的練習頻率可能會產生更多的不良後果,若是每次冥想的時間比較長,尤其如此。」[34]

林達爾等研究員卻表示﹕「在挑戰性或困難的經歷出現之前,冥想練習的年齡從1天到超過25年。超過四分之一(29%)的冥想者在第一年首次遇到挑戰,而近一半(45%)的冥想者在110年之間遇到挑戰……」至於每天練習的時間「有14位練習者(25%)每天練習30-60分鐘,有19位(34%)每天練習1-9小時,有23位(41%) 每天練習10個小時以上。」總而言之,無論是冥想年齡或者每次練習時間長短,似乎沒有大影響。[35] 

為什麼兩個研究有不同結論?這正是獅子籠現象,請見下面解釋。

 

3)不要那麼深入便可?

彭順強說﹕「要避免禪修太深,否則會有遇上靈界入侵的危險!」

程度淺的冥想狀態就很安全?讓我們可以奪取其利益,而不必擔心不良後果?拙作《邪魔登講台》是一份研究邪靈言論的論文。邪靈很鼓勵人去冥想,因為可以接觸牠們,而且你只需進入一個輕微的冥想狀態,就可以開始接觸。[36]  若輕微的冥想可以接觸邪靈,怎麼說只要禪修不太深,就不會遇上靈界入侵?不可能帶來其他精神毛病?看來危險和冥想深淺無關。又一獅子籠現象。

 

4)帶來不合聖經的觀點

即便沒有惹來邪靈,但技術背景的不合聖經哲理,會帶來不合聖經的思想。試想林慈敏所言﹕靜觀療法主要信念包括「用冥想來提醒自己人生長期目標; 鼓勵開放、好奇的態度和自我接納。」[37]

基督徒用冥想來提醒自己人生長期目標?基督徒的人生長期目標不是來自聖經?聖經有說我們可以在冥想中知道自己人生長期目標?

開放、好奇似乎是好事,但是,對什麼開放和好奇?對同性戀?對邪術?還有,自我接納是基督徒應有的態度?我不同意。長話短說,請參考﹕自愛、自信、自尊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嗎? 

 

5)使我們忘記聖經的成聖過程

正念和其他冥想操練,若有效的話,在於他們專注當下,有分散注意的作用。 因此,即使練習者能不讓不合聖經的觀點進入,他仍然可以充滿驕傲,欺騙,情慾,謀殺等,和各種樣的罪惡。也就是說,即使正念導致練習者改變困擾的思維或情緒,操練者沒有在上帝面前對付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它讓人忽略了聖經講的成聖過程,治標不治本也。

 

6)聖經沒有這樣的教導

雖然聖經沒有不可冥想的吩咐,但是,若對我們有益的事物,聖經怎麼不告訴我們呢?弟兄姐妹們請考慮三件事﹕

·         聖經從不教導我們靜觀/禪修/正念類技術;

·         這些技術是從異教借來;

·         這些技術會帶來危險。

 

我們就明白為什麼聖經吩咐﹕「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太六7

 

7)獅子籠中

那麼,大有可能,有人問,為什麼這麼多人實踐正念默觀等冥想類技術,而沒有負面的影響呢?這從上邊的所有研究可見,不是100%實踐的人,都遇見困難,至少不是馬上。怎樣解釋?

meditate-danger-1

 

我們可以快速突攫甜頭,然後快閃出場?這是筆者講了一百萬次數的問題——先甜頭、後禍害」。事實上,使用這些技術的人也不一定成功進到冥想狀態,就算成功,他也不一定能得到甜頭。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使用這些技術,危險就可以隨時來到,這不是他能控制的。這好比一隻獅子被關在籠裡,任何人都可以在籠外觀看而沒有危險,但任何人若走進獅子籠中,他什麼時候被會獅子咬傷或吃掉,由獅子決定,不是由他決定。

 

8)聖經輔導是一個安全島

這些冥想類技術在世俗心理治療中流行,甚至基督徒也把它們帶來基督徒的輔導工作,甚至神學院。讓我們再次肯定一件事——如果我們採用聖經輔導,就絕對可避免這些先甜頭、後禍害的危險。

然危機四伏,陷阱遍地,但聖經輔導是一個安全島!

meditate-danger-2

 



[1] 張逸萍,「抑鬱是心靈問題?是身體疾病?」,《舉目》2005年十一月,頁34-35。(http://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depression/Depression--LCC.htm[2] King, Michael & Marston, Louise & McManus, Sally & Brugha, Terry & Meltzer, Howard & Bebbington, Paul. (2012).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English household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202. 10.1192/bjp.bp.112.112003. [3] King, Michael & Speck, Peter & Thomas, A. (2001). The Royal Free Interview for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 vers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1. 1015-23. 10.1017/S0033291701004160. [4] Barna Group, Meet the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2017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meet-spiritual-not-religious/) [5] Jared R. Lindahl , Nathan E. Fisher , David J. Cooper , Rochelle K. Rosen, Willoughby B. ritton, “The varieties of contemplative experience: A mixed-methods study of meditation-related challenges in Western Buddhists,” May 24, 2017.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6239) . [6]公案,禪宗術語,指禪宗祖師的一段言行,或是一個小故事,通常是與禪宗祖師開悟過程,或是教學片斷相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6%A1%88 [7] Cebolla A, Demarzo M, Martins P, Soler J, Garcia-Campayo J. “Unwanted effects: Is there a negative side of meditation? A multicentre survey.” PLoS One. 2017;12(9):e0183137. Published 2017 Sep 5. doi:10.1371/journal.pone.0183137 [8] 禪坐會「走火入魔」嗎?<摘自見性成佛。P92>https://www.ctworld.org.tw/turn/reply/003.htm)。[9]恆善靈學機構,許衡山先生,您有修行之異常行為嗎?靈性急症與危機http://www.hengshan.com.tw/tw/html/news/show.php?kid=92&kid2=&nid=112)。[10] Stanislav Grof & Christina Grof, Spiritual Emergency: When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Becomes a Crisis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89), p. 15. [11] Stanislav Grof,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 Lessons from Moder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p. 163-64. [12] Stanislav Grof & Christina Grof, “Spiritual Emergency: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Crisis,” in Spiritual Emergency, p. 8. [13] Grof & Grof, Spiritual Emergency, p. x-xiv.  [14]Shapiro DH, “Adverse effects of meditatio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long-term meditator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2; 39(1-4):62-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428622) [15] Miguel Farias & Catherine Wikholm, The Buddha Pill (London: Watkins, 2015), chapter 6 The Dark Side of Meditation. [16] Charles T. Tart, e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9), p. 3. [17]許衡山先生,您有修行之異常行為嗎?[18] Quoted in Monika, Goretzki, Michael A. Thalbourne, Lance Storm, “The Questionnaire Measurement of Spiritual Emergency” ( https://www.atpweb.org/jtparchive/trps-41-09-01-081.pdf). [19]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 ,”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functional-movement-disorders ). [20]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disorder/symptoms-causes/syc-20352911 [21] Goretzki, et al., “The Questionnaire measurement of Spiritual Emergency”.  [22]  Ibid. [23]  Grof & Grof, Spiritual Emergency, p. x-xiv. [24]不再新的「新紀元運動」,《教會》20131月總第39期(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NAM/new_Nam.htm)。[25]定真編寫﹕《靜坐》,New York: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佛教會,第 49-50頁。[26] Elizabeth Scott, Body Scan Meditation (https://www.verywellmind.com/body-scan-meditation-why-and-how-3144782). [27] Edvard Tam 連國際大企業也談「正念」 (mindfulness) ,細看它的來龍去脈,”( https://medium.com/@gooclass2015/%E9%80%A3%E5%9C%8B%E9%9A%9B%E5%A4%A7%E4%BC%81%E6%A5%AD%E4%B9%9F%E8%AB%87-%E6%AD%A3%E5%BF%B5-mindfulness-%E7%B4%B0%E7%9C%8B%E5%AE%83%E7%9A%84%E4%BE%86%E9%BE%8D%E5%8E%BB%E8%84%88-%E6%96%87-edvard-tam-637c73682786  ). [28] “22 Meditation Statistics: Data and Trends Revealed for 2019” (https://www.thegoodbody.com/meditation-statistics/ ) [29] Terry Hargrave, PhD & Sharon Hargrave, “The Crucible of Psychology and Spirituality: Attachment,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Mindfulness,” CAPS,2020 Plenary Addresseshttps://www.caps.net/conferences/);CAPS 2018 CONFERENCE PROGRAM (https://caps.net/wp-content/uploads/2018/03/INT-CAPS_program-2018_final_single-1.pdf). [30]彭順強,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靜觀和禪修?《時代論壇》 201928日。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7033&Pid=104&Version=0&Cid=2050&Charset=big5_hkscs [31] 林慈敏,「靜觀療法、默觀傳統與心理學輔導」,陳若愚編,《建立生命的基督教輔導》(SunnyvaleCA﹕北美基督神學院,2015),第六章。[32]![endif]>彭順強,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靜觀和禪修?[33] Farias & Wikholm, The Buddha Pill, p. 218. [34] Cebolla A, et al., “Unwanted effect.” [35] Jared R. Lindahl , et al., “The varieties of contemplative experience.”  [36] Kevin Ryerson and Stephanie Harolde, Spirit Communication: The Soul’s Path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1) p. 140. [37] 陳若愚部落格,新出版的「基督教輔導」書籍簡介(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a3e0c40102wey7.html)。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67815203410312&set=a.124439437747900&type=3&theater

 

 

 

 

 

回「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頁

回「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主頁

回「為真道爭﹕護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