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張逸萍回應兩篇《心理學偏離真道》書評

張逸萍

 

偶爾發現,網上有一篇文章「評張逸萍的《心理學偏離真道》」,並沒有注明作者的名字,只有上傳者的名字(I LOVE YOU)。 (下簡稱A文。)

 首先要感謝的是,居然有人留意到拙作,並花時間評論。

 其次,我知道早已經有人在自己部落格上評論拙作,不僅沒有內容,而且拼命人身攻擊,說我給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她文章的風格,正如她自己講的﹕「火藥味十足……像我們大陸文革時期發表的那種批判文章。」(下簡稱B文。)

 我非常明白為什麼有人有如此反應。那是我推動「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開始的時候。所以,有很多中國基督徒是第一次聽說,心理學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加上中國人的教育一向只知死背書,缺乏批判性思維。所以當時曾有信徒,甚至教會牧長,都震驚了!

 但是,A文則顯得平心靜氣多了。我猜測原因是﹕此文寫得比較遲,已經有很多中國基督徒開始明白﹕心理學並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不過是外來世俗哲理,所以必須用聖經批判!

 感謝神!

 無論如何,現在回應這兩篇書評﹕

 

1B文作者說﹕我批評家庭系統(family system)錯誤;攻擊我為「信口開河,從來不bother給出任何理由和根據」;又說﹕「張女士聲稱“有基督徒心理學家表示,溝通是沒有用的。” ……令人好奇,可惜張女士不給你姓名,叫你考察無門。」

我已經在「回應種籽的“我的文章被張逸萍博士批判了” / 回應種籽(晰瑋)和田哞/魚咖啡的“張逸萍和聖經輔導的聲稱”」回答了,在此不再重複。

 

2)關於同一個地方(溝通文),A文卻說﹕在頁16, 我列舉了蔡博士和邱博士的話後,說﹕「心理學家們異口同聲的說」。

 我不能不提醒A文的作者﹕我舉的例是葉博士和邱博士!可見這位作者,閱讀並不細心。還有,我沒有說﹕「心理學家們異口同聲的說﹕溝通萬能」,我說的是﹕「似乎……」。希望他能明白二者的不同。

A文作者只陳述了一個他誤解的地方,便評論說拙作﹕「內容的論證方面,也存在很多邏輯漏洞」,希望他有更多理由支持自己,免得自己的論證漏洞多多。

在該溝通文中,我表示﹕「溝通誠然可以澄清一些誤會……聖經並不反對溝通……還有一些比溝通技巧更重要的事情。」然後,我列舉比溝通更重要的四件事﹕內心比舌頭重要、誠實比技巧重要、行動比嘴巴重要、禱告比溝通重要。

我奇怪的是﹕A文作者和B文作者,都似乎沒有看見。不但只讀到該書的第三章,甚至還未讀完,也讀不出一篇短短的文章的重點,就馬上開炮。給人的感覺是﹕缺乏可信性。

 

3A文作者又表示,我所批評的,多是流行心理學,是大眾心目中的心理學。這是正確的。我希望他再閱讀我的其他拙作﹕《邪魔登講台》是論述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的交搭;《寫給在大學讀心理學的基督徒》則是學術性的心理學。

 A作者甚至表示,我在該拙作中所論述的,有一些是心理學主流所不認同的。他這句話大概也錯不到哪兒去,因為所謂主流心理學是什麼呢?佛絡伊德派?容格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論理情緒行為治療法(REBT)?這些派別,你不同意我,我不認同你!再者,只要有“主流”認同,就是基督徒所應該接受的真理?

 A作者如此表示,還有一個可能,他完全不知道——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現在界線難分!所以,他想什麼催眠、觀想啦,是不正統的“心理學”。希望他睜開眼晴看一看。

 

 4)最後A文作者說﹕「基督徒的心理學學習者,以及心理輔導者,本人還是建議大家閱讀此書」,「對於非基督徒則完全不建議」,「對於基督徒弟兄姐妹,本人也不建議閱讀」。

 我同意,拙作《心理學偏離真道》不是寫給非基督徒的。我一向也不和非基督徒辯論心理學是否合聖經,因為大家沒有共同的基礎。

但是所有基督徒弟兄姐妹,不管學習心理學與否,我都建議一讀,因為他們也會被世俗思想影響的,「分辨」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有的,「分辨」不是「論斷」!至於那些站在講台上的牧長們,尤其需要閱讀拙作,免得誤導其他弟兄姐妹。

不但《心理學偏離真道》,讓我建議大家繼續閱讀﹕《邪魔登講台》和《寫給在大學讀心理學的基督徒》。

 

願上帝祝福中國教會,講台更純淨,更合聖經,更能造就信徒,願弟兄姐妹們都更能分辨,免得中了魔鬼的詭計。

 

 



[1] 評張逸萍的《心理學偏離真道》」(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829/24262870.shtm)。[2] 我的文章被張逸萍博士批判了」(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