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张逸萍回应两篇《心理学偏离真道》书评

张逸萍

 

偶尔发现,网上有一篇文章「评张逸萍的《心理学偏离真道》」,并没有注明作者的名字,只有上传者的名字(I LOVE YOU)。[1] (下简称A文。) 

首先要感谢的是,居然有人留意到拙作,并花时间评论。

 其次,我知道早已经有人在自己部落格上评论拙作,不仅没有内容,而且拼命人身攻击,说我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1] 她文章的风格,正如她自己讲的:「火药味十足……像我们大陆文革时期发表的那种批判文章。」(下简称B文。)

 我非常明白为什么有人有如此反应。那是我推动「中国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学」开始的时候。所以,有很多中国基督徒是第一次听说,心理学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加上中国人的教育一向只知死背书,缺乏批判性思维。所以当时曾有信徒,甚至教会牧长,都震惊了!

 但是,A文则显得平心静气多了。我猜测原因是:此文写得比较迟,已经有很多中国基督徒开始明白:心理学并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不过是外来世俗哲理,所以必须用圣经批判!

 感谢神!

 无论如何,现在回应这两篇书评:

 

1B文作者说:我批评家庭系统(family system)错误;攻击我为「信口开河,从来不bother给出任何理由和根据」;又说:「张女士声称有基督徒心理学家表示,沟通是没有用的。” ……令人好奇,可惜张女士不给你姓名,叫你考察无门。」

我已经在「回应种籽的“我的文章被张逸萍博士批判了” / 回应种籽(晰玮)和田哞/鱼咖啡的“张逸萍和圣经辅导的声称”」回答了,在此不再重复。

 

2)关于同一个地方(沟通文),A文却说:在页16, 我列举了蔡博士和邱博士的话后,说:「心理学家们异口同声的说」。

 我不能不提醒A文的作者:我举的例是叶博士和邱博士!可见这位作者,阅读并不细心。还有,我没有说:「心理学家们异口同声的说:沟通万能」,我说的是:「似乎……」。希望他能明白二者的不同。

A文作者只陈述了一个他误解的地方,便评论说拙作:「内容的论证方面,也存在很多逻辑漏洞」,希望他有更多理由支持自己,免得自己的论证漏洞多多。

在该沟通文中,我表示:「沟通诚然可以澄清一些误会……圣经并不反对沟通……还有一些比沟通技巧更重要的事情。」然后,我列举比沟通更重要的四件事:内心比舌头重要、诚实比技巧重要、行动比嘴巴重要、祷告比沟通重要。

我奇怪的是:A文作者和B文作者,都似乎没有看见。不但只读到该书的第三章,甚至还未读完,也读不出一篇短短的文章的重点,就马上开炮。给人的感觉是:缺乏可信性。

 

3A文作者又表示,我所批评的,多是流行心理学,是大众心目中的心理学。这是正确的。我希望他再阅读我的其他拙作:邪魔登讲台》是论述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的交搭;《写给在大学读心理学的基督徒》则是学术性的心理学。

 A作者甚至表示,我在该拙作中所论述的,有一些是心理学主流所不认同的。他这句话大概也错不到哪儿去,因为所谓主流心理学是什么呢?佛络伊德派?容格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论理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这些派别,你不同意我,我不认同你!再者,只要有主流认同,就是基督徒所应该接受的真理?

 A作者如此表示,还有一个可能,他完全不知道——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现在界线难分!所以,他想什么催眠、观想啦,是不正统的心理学。希望他睁开眼晴看一看。

 

 4)最后A文作者说:「基督徒的心理学学习者,以及心理辅导者,本人还是建议大家阅读此书」,「对于非基督徒则完全不建议」,「对于基督徒弟兄姐妹,本人也不建议阅读」。

 我同意,拙作《心理学偏离真道》不是写给非基督徒的。我一向也不和非基督徒辩论心理学是否合圣经,因为大家没有共同的基础。

但是所有基督徒弟兄姐妹,不管学习心理学与否,我都建议一读,因为他们也会被世俗思想影响的,「分辨」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有的,「分辨」不是「论断」!至于那些站在讲台上的牧长们,尤其需要阅读拙作,免得误导其他弟兄姐妹。

不但《心理学偏离真道》,让我建议大家继续阅读:《邪魔登讲台》和《写给在大学读心理学的基督徒》。

愿上帝祝福中国教会,讲台更纯净,更合圣经,更能造就信徒,愿弟兄姐妹们都更能分辨,免得中了魔鬼的诡计。

 

 

 



[1] 评张逸萍的《心理学偏离真道》」(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829/24262870.shtm)。[2] 我的文章被张逸萍博士批判了」(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