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心理学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家?有什么含义?

张逸萍

 

当我和其他基督徒讨论心理学的问题时,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因为早已认定心理学是科学,所以不敢否定它。在「科学万能」的今天,若有人拒绝相信科学,难道不怕被扣上「反智」的帽子吗?

但是,心理学是真正的科学吗?若不然,对基督徒而言,有什么含义?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

如果环视一般字典,「科学」一词有两个定义:

1)有系统的研究,以获取知识

根据这个比较不严谨的定义,瑜伽、掌相、风水,都可以有资格成为科学。所以也不希罕。

2)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件事,是去观察和记录肯定的自然现象,从所观察的事物构成一个概念(科学假设),然后,这个假设让他能预测结果,于是设计实验去试验假设,测定所预期的结果能否被重复,如果所预期的结果能被证实的话,假设就被证实,如果能够继续被证实,假设便成为一个理论,理论再经长时间的考验,升级为科学定律。[1]

至于某些学科的研究,当研究员观察现象,构成理论以解释之后,因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无法进行实验,它只能算为伪科学。进化论就是一个好例子。从来没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或大自然中,观察到或成功制造,生物从一种进化至另一种。何来证实?所以,我们把进化论归类为伪科学。

正如维基百科说:「伪科学(英语:PseudoscienceBad Science),又称假科学、坏科学、疑似科学,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方法论、信仰或是实务经验。」[2]

科学方法

伪科学

观察

观察

解释观察(构成假设)

解释观察(构成理论)

预测结果

 

设计实验

 

若实验成功,假设升级为理论

 

重复实验

 

若能成功重复多次,升级为定律

 

 

诚然,心理学中有很多分支。例如今天大脑科学(Neuroscience)兴起,在某程度上和传统心理学结合,它研究人大脑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用,又或者研究基因、激素、DNA对人行为的影响,这一类研究可算为真正的科学。

但是,心理学有很多题目,例如心理治疗,就不怎么科学了。心理学家只能观察现象,提出理论解释(心理学理论),但是他们不可能做实验。举个例,心理学家说,父母若常谴责孩子,体罚孩子,孩子长大之后自尊低落,于是酗酒或有暴力行为。我们怎么实验?分派一组的父母常常这样做?另一组父母不这样做?所以在心理学的研究里面,我们最常见的是一些统计数字,然后引伸出一些相互关系。那就是说:研究员只能止于观察、统计、解释,或只能做「相互关系」(Correlation)之类的研究。(但相互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此外,真正的科学理论,可以让研究员预测结果。如果心理学研究的观察,只能归纳为统计数字,就是说它的预测能力不高、不准确。

 

其他专家的意见

关于心理学能否算为真正科学的问题,最有名的研究应首举科克(Sigmund Koch)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了要对心理学作评价,请科克来计划和指挥一个研究,有八位卓越的学者参加,一同衡量心理学的事实、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详细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心理学:科学研究》(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一书。[3]之后科克在《今天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心理学不是一门有一贯性的科学」(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他在文章中攻击心理学研究为「假知识」和「无意义的思考」。科克使用「coherent」一字非常巧妙,也很难翻译得传神。意指心理学中各门各派的理论,完全不一致,有如一个人「糊言乱语」(incoherent)。「若这些理论是真正的科学,这些差异就不会出现了。」「『科学』这名字不能应用在感觉、认知、动机……心理治疗、性格、美学、创意……等领域中。」[4]

科学哲学家帕琶(Karl Popper)对科学和伪科学理论最感兴趣。帕琶研究物理学理论和人类行为的理论的差别,叫他怀疑心理治疗背后的心理学,认为它不能被算作真正的科学。[5] 帕琶又说,那些佛洛伊德,阿德列,和其他人所创造的心理学理论,「外貌似是科学,事实上,它更像原始的神话,类似占星术,多于类似天文学。」[6]他又说,「拿这些理论来形容事实的时候,好像神话一般。它们包含最有趣的心理学提议,但是这些提议却是不可能测试的。」[7]

近年有几位在心理学界相当受敬重的心理学家,合著了一本书,叫《心理学中的科学和伪科学》[8] 作者们表示,很多心理治疗技术,都没有科学证据作为支持。作者们呼吁教育大众,「但他们同意,这行业目前的情形,并不乐观。」[9]

近年又有一篇文章,被好些大学程度的心理学课程采用为必读材料。文章首先解释怎样才是真正的科学,然后在结论中,将心理学比作宗教和进化论,说:「如果心理学是科学,正如很多人所相信的,它的临床失败经验,早已反证了……它的理论……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从来不是基于科学 ……[却是基于]信心。」[10]

我见过最「客气」的一个评论是:有些学科,如生物学,是「硬科学」,因为它们是依照真正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但是心理学应该叫「软科学」,因为它研究人的情绪和思想,都是不可能直接观察的。举个例,你怎样量度「侵略行为」,又怎样为「觉得生气」下定义?[11]

讲到底,人的心灵不是物质,它有自由意志,不会死板地跟随一些定律;而科学只能研究没有自由意志的物质。所以心理学的研究难以准确,故难以正式被归类为科学研究。

 

心理学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我无意把心理学家们从科学家的宝座上拉下来,我并不关心他们是否真正的科学家,我更关心的是——心理学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1)个人主观见解

 研究者的偏见(Personal bias)绝对可以影响他的解释,甚至他的观察。不但他们的信念和经历,会成为一个「过滤器」,甚至他们所预期的结果,也会引起偏差(Expectancy bias)。所以心理学研究常需一些基本的设计,其中就是「遮盲观察员」(Blind observer),免得因为观察员知道实验目标,所以受影响。有时甚至设计一个「双盲实验」(Double blind study),就是只有一组人得到实验中的治疗,其他「对照组」(Control group)只得到「宽心药」(Placebo),观察员和被研究者都不知道谁得到真正的治疗,谁得宽心药,将人的主观成分减至最低。[12]

 

2)研究员的世界观

心理学界一直有一个两极性的争论:人的性格和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教养学来的(Nature or Nurture)?当佛洛伊德派心理学流行,心理学家比较重视父母对幼年孩子的影响;新佛洛伊德派则比较留意长大中所受的影响,以至教会中有「原生家庭伤害」的讲法。2000年《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报导:「我们是被遗传基因所控制吗?……科学家还需要很多的研究,但是答案已经开始呈现。到目前,答案是:是的、是的、是的、是的。」[13]可见,流行趋势认为: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这是典型例子,有人从环境解释、有人从遗传解释。世界观变为有色眼镜,影响对数据的解释,以至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论。

 

3)研究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研究员被自己的成见或世界观所左右,并不太奇怪。若仅止于此,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问题,说到底,科学不等于真理。但若一个研究题目与道德价值有涉,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可是,很多有关人的行为和思维的题目,无法不涉及道德范畴。

我们看见,自佛洛伊德起,心理学家们推动性革命。现在又以同性恋为正常,不赞成任何专业人士,帮助同性恋者改变性倾向。请见:「心理学和性革命  」。心理学本身不谈道德。但若翻开一些辅导性的书籍,都可以看见它们反对绝对道德,主张道德是相对的,人自行决的,按情形而定的。事实上,当他们说「不谈道德」或「没有绝对道德」,他们实在是反对圣经的道德标准。请见「心理学家的上帝观、道德观、冥想观、性爱婚姻观」。

上边的现象,就是因为心理学理论,反映了心理学家的道德价值观。

 

4)研究员的宗教观念

虽然心理学的基本前设是无神和唯物的,但是,心理学研究无法不涉及宗教观念,尤其当他们研究灵异现象、灵异能力、催眠术和冥想的时候,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就必须有不同的判断。

有一些学派研究灵异现象,并以科学名词去解释。很多心理学家都和新纪元人物一样,认为灵异现象是自然现象,灵异能力是人的潜能。于是这些心理学研究以「科学」姿势,在社会上推动新纪元思想和技术。所以心理学中常有新纪元技术,如催眠术(Hypnosis)和冥想,有一些甚至公开通灵交鬼。请见「心理学和新纪元界线难分」。

我们不可能要求非基督徒心理学家和基督徒在此意见相同。为什么呢?大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可见,研究员的宗教观,著实影响了心理学研究。

【令人心痛的是,新纪元思想和技术,已经有很多,以心理学为桥梁,被接纳到来教会。请见:《邪魔登讲台》的分析。】

 

**********

 

假若一个基督徒、一个佛教徒、一个无神论者,同去研究微积分、电能汽车、紫外线消毒法,他们就不必因为大家的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分歧而有不同的结论,甚至个人主观见解的影响也相对之下显得未微小。

这就是心理学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基督徒怎样面对

正如上边提及,真正的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人的心理和精神,不是物质,人的心灵有自由意志,不必服从任何定律。所以,心理学只能被归类为伪科学、不准确的科学、软科学。若要考虑心理辅导有可能涉及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的问题,那就更不属科学的范畴,而且问题就更明显了。

理论的准确性还是其次,若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提供建议,为人辅导,指导人生。那么,基督徒是否更需要谨慎呢?

 

 

 

 



[1] R. L. Wysong, 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 (East Lansing, MI: Inquiry Press, 1976), 40-41. FROM 《进化和创造的真相》)[2] 「伪科学」,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1%BD%E7%A7%91%E5%AD%B8)。[3] Sigmund 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963). [4] Sigmund Koch, “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 Psychology Today (Sept., 1969), p. 67. http://www.igs.net/~pballan/Psycannotbe(KochS,1969).htm[5] Karl Popper, “Scientific Theory and Falsifiability” in Perspectives in Philosophy, Robert N. Beck,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75), p. 342. [6] Ibid., p. 343. [7] Ibid., p. 346. [8]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and Jeffrey M. Lohr,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 [9] Brandon A. Gaudiano, “The Disease of Pseudoscience and the Hope for a Cure,” Skeptical Inquirer (July-Aug 2003), p. 48-9. [10] Paul Lutus, "Is Psychology a Science?" (http://www.arachnoid.com/psychology/) [11] “How does psychology differ from Pseudoscience?” (http://wiki.answers.com/Q/How_does_psychology_differ_from_Pseudoscience). [12] James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with New Practice Tests, 10th ed. (Mason, OH: Cengage Learning, 2011), p. 40. [13] Thomas Hayden, “A Sense of Self,” Newsweek (Fall/Winter 2000), p. 57-62.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2vkl3.html

 

 

 

 

 

回「基督徒和心理学」页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