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心理學豈不是科學?真理?上帝的普通啟示?

改編自《心理學偏離真道》第十九章    

《邪魔登講台》第九章

 

筆者曾經和很多基督徒討論及心理學的問題,發現有一些常常出現的反應,例如說﹕「心理學豈不是科學嗎?」,所以在下面列舉一些常有的反應﹕

(1) 所有真理都從上帝而來,所以心理學也是從上帝而來。

(2) 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General Revelation)

(3) 心理學豈不是一門科學嗎?難道基督徒不相信科學?

(4) 心理學家們做研究的啦,怎麼可以說心理學不是科學?

(5) 我們使用其他科學發明,為什麼不能使用心理學?

(6) 心理學是一個工具,完全看人怎樣使用它。

(7) 聖經豈不是說,有病的人需要醫生(太九12)?難道我們不需要醫治這些心靈上有病的人嗎?

(8) 心理學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其中有一些純粹是科學,不涉及道德。

(9) 聖經沒有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所以有需要加上心理學。

(10) 聖經和心理學都講及人的心智、思想、行為,所以可以互相合作。

(11) 心理學理論有錯有對,有敵基督教的,有的不是。我們不會照單全收,懂得去蕪存菁的。

(12) 大部分基督徒都是支持心理學的,所以不接納心理學的人是極少數的偏激份子。

(13) 和洽要緊,基督徒不應該樹敵,必須面面俱圓,所以反對心理學是一件壞事。

(14) 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那麼,就是說,完全視乎你怎樣使用心理學。

  •     現在讓我們來思想這些推理﹕

    (一)所有真理都從上帝而來,所以心理學也是從上帝而來

    二三十年前,邱清泰博士帶到香港台灣,向華人基督徒推動心理學的名美國基督徒心理學家常Gary Collins博士說﹕「神就是真理,而所有的真理都是從祂那裡來的。」[i] 可是,所有真理都從上帝來?心理學是真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為真理下一個定義,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或者上帝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7),心理學就不能擠身在這個層次的真理裡。但是,如果將定義標準放得低一點,真理就是一些真實的道理(譬如1+1=2),是否所有真實的道理都是從神來?試想,蛇曾經對夏娃說﹕「你們喫的日子眼晴就明亮了」(創三5)這句話是真的,因為「他們二人的眼晴就明亮了」(創三7),這個真理是從神來的嗎?再舉一個例,所有新紀元技術似乎都跟隨同一個模式﹕設法讓頭腦空白,於是進入變異意識狀態,覺得自己和天地合一,無論禪定、瑜伽、催眠術,這都是真的。這個真理是從神來的嗎?

    其次,我們要問,心理學裡面有多少真理?如果心理學是真理的話,為什麼它會隨著時代和專家而變遷呢?哪一派的心理學才是真理?黃維仁博士說,只要是一個只要是一個誠實的「真理的追尋者」,就不必擔心心理學理論和聖經衝突,[ii]換言之,心理學家們不能肯定心理學是真理。如果還未肯定得著真理,怎麼膽敢把這些理論和上帝的啟示結合?這樣做不但是瞎子領路,而且有點僭妄。

    既然現在我們知道心理學中有邪靈的教導(請見《邪魔登講台》),我們仍然相信心理學是從上帝而來的真理嗎?

    回頁頂

    (二)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General revelation

    Gary Collins的書創造了另外一個非常流行的藉口,他說﹕「基督徒假設神透過兩種方法向人啟示真理,神學家稱呼這兩種方法為"一般啟示""特殊啟示"。一般啟示有時也叫做自然啟示,是指那些神透過自然科學或者歷史而啟示的真理,而人可以透過觀察、實證的研究、邏輯的推論、直覺、感覺、對傳統的研究,或者聖經以外其它任何知識所能了解的真理。」[iii]所以很多基督徒心理學家也會這麼告訴你,聖經是神的特別啟示,而心理學是神的一般(普通)啟示,我們必須二者兼具,才能得著上帝的所有啟示。

    甚至自稱從未接受過心理學訓練,只是一位神學家,但以「牧笛」為筆名的人,也模仿著Gary Collins這句話﹕「既然科學的發現,是神一般啟示的一部分,難道我們不應善用它而使神得到榮耀嗎?可見,摒除與輔導有關的人体科學研究,就是對一般啟示的一種忽略與漠視……那麼,到底聖經中的一般啟示,是否與特殊啟示一樣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iv]

    我想Collins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對「一般啟示」的了解錯誤,根據一本系統神學﹕「人類從創造中得見神的存在、性格、道德律,叫做一般啟示」[v],就是說人從自然界可見神的永能和神性,叫他們對神的存在無可推諉(羅一19-20),不是說所有人類的知識和科學都是普通啟示。也就是說,人若研究天文學或心理學,因而了解創造主存在,這人就得著了上帝的普通啟示,但是天文學和心理學的本身,不是上帝的普通啟示。

    牧笛在同一篇文章中責備聖經輔導員否認有普通啟示這回事。我想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謠言,因為聖經輔導並非否認有普通啟示,只不過他們對普通啟示一神學名詞的認識正確,所以不同意Collins 的套用。

    其次,如果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我們怎麼可能在其中找到這樣多的邪靈啟示?(請見《邪魔登講台》)難道上帝和魔鬼啟示同樣的「真理」?簡直是褻瀆!

    回頁頂

    (三)心理學豈不是一門科學嗎?基督徒難道不相信科學?

    現代的基督徒通常不擔心科學和聖經有衝突,因為都相信真正的科學一定會和聖經和諧,不但如此,都非常擔心自己心胸太過狹窄,所以盡量接納科學,黃維仁博士說﹕「歷史上也曾有不少人對科學發生過同樣的疑慮……逼迫加利略與哥白尼的教會領袖……反而使世上許多人懷疑信仰」,[vi]董建林教授說﹕「已經是21世紀了,教會內部居然有人將《聖經》於科學對立。」[vii]

    換言之,因為心理學是科學,所以基督徒應該接受,否則不榮耀神。問題是﹕心理學是科學嗎?

    1950 年代,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舉行了一次研究。這次的研究動員了八十位著名的學者,同來衡量心理學的事實、理論和方法。他們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我想,心理學很顯然並不是一門科學。」[viii] 至少還有兩本世俗人士寫的書,也有同樣表示﹕《心理學酷似邪術》(Psychology’s Occult Doubles: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Pseudoscience)出版於1983,此書表示,心理學和邪術大有關係,而且是一門偽科學。[ix] 另一本書《心理學中的科學和偽科學》(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x] 出版於2000年,此書表示,有很多的心理治療技術,都沒有科學證據作為支持。作者們呼籲教育大眾,「雖然他們同意,這行業目前的情形,並不樂觀。」[xi]

    所以結論是﹕心理學不是科學,是偽科學,至少不是自然科學。

    最後,即使某學科可算為真正的自然科學,它也不一定就是真理。弟兄姐妹們,請不要把科學當作真理。還有,如果心理學理論都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我們怎麼可能找到這樣多的邪靈啟示?(請見拙作《邪魔登講台》)難道邪靈們也是科學家?

    回頁頂

    (四)心理學家們做研究的啦,怎麼可以說心理學不是科學?

    這正是進一步解釋心理學為什麼是偽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的機會。

    《牛津美國字典》對科學介定為﹕「一門研究的學問,將一些證實的真理連貫在一起,或對事實的觀察作有系統地分類,並收集為定理。這包括在它的領域內用可信之方法去發現新的真理。」所以,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觀察和記錄肯定的自然現象,而從所觀察的事物構成一個概念(科學假設)。這個概念應該讓研究員能預測結果,然後繼續進行實驗去試驗假設,測定它所預期的結果能否被重複。如果預期的結果能被證明的話,假設就被證實。經一連串試驗,繼續被證實假設便成為理論,而理論再經長時間考驗,便可升級為科學定律。[xii]總而言之,科學工作包括觀察、提出假設、用實驗去重複觀察、預測結果、作比較、等等。

    如果因為事物的本性,不可能有被重複測試證實,只能停留在提出假設(理論),這樣的研究,算是偽科學。所以一般人認為進化論、心理學都是偽科學。

    我們還要留意,心理學理論是心理學家們對他們的觀察的解釋。例如,心理學家們說,兩歲時候的孩子是最淘氣的(terrible two),這可能是他們的客觀觀察和統計。首先,我們也許可以使用這些觀察 和統計為參考,但是心理學家們對觀察的解釋(心理學理論),和他們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心理治療),就不可能是中性的,因為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涉及道德和價值範疇。理論發明人的世界觀會影響他們的解釋和理論。

    大部分心理學理論發明人,如果不是無神論者,就是涉足邪術的人。這樣的世界觀當然會影響他們的理論。誠然,今天有很多基督徒心理學家,但這些人不是理論發明人,他們不過是把這些世俗心理學帶到教會來。

    其次,統計的平均數字不能應用在每個案中,也許一般而言,兩歲的孩子是最淘氣的時候,但是,我們能否說,每一個孩子都在兩歲的時候最淘氣?當然不能。心理學家Rollo May說﹕「如果你將一個人看成一組人中的一個,用用這一組人的平均數目去預測他,你正是忘記了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人有他自己獨特的地方,因為他是他自己。」[xiii]

    請務必一讀﹕「Is Psychology a Science? 」(http://www.arachnoid.com/psychology/)看看社會人士怎樣講。

    回頁頂

    (五)我們使用其他科學發明,為什麼不能使用心理學?

    曾經有很多基督徒疑問,為什麼我們接受其他科學發明,譬如電燈、電腦、印刷、醫學,這是否說,我們不相信聖經了?為什麼沒有人反對使用這些科學發明?原因很簡單,只有心理學是涉及道德、價值觀、世界觀的學問。

    我們需要知道聖經教導的主旨。聖經說﹕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17)所以,聖經告訴我們怎樣可以得救,和怎樣行事做人。換一句神學家的話來講﹕聖經是信仰和行為的唯一準則。

    聖經不是一本有關癌症的書,也不是一本電腦手冊。研究醫學或電腦,與信仰無關,它們不是道德教訓,也不涉及世界觀或價值觀。這些學科和聖經沒有競爭性。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卻剛剛相反,它告訴我們怎樣行事做人,它也涉及價值觀、世界觀、道德範疇。所以,心理學卻不是道德和價值中性的。換言之,心理學是和聖經競爭的,它「撈過界」了。

    回頁頂

    (六)心理學是一個工具,完全看人怎樣使用它。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表示﹕「心理學是一門不斷改變的工具, 可以被不同時代的基督徒學者用於推動靈命的成長。[xiv] 如果心理學是一個工具,視乎人怎樣使用它,就是說心理學是中性的。但是心理學不是道德中性的學問,上邊已經討論過。

    這個問題就和問題第五題(我們使用其他科學發明,為什麼不能使用心理學?)一樣。心理學是一套教訓、它背後有一個與聖經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其他科技卻不是這樣。譬如人使用電郵,它所寫的,無論是傳福音信息、是反基督教言論、是色情小說、是健康、理財,電腦和互聯網上所有的工具,只能忠忠實實地傳遞這人的信息,因為這些科技本身不是一套理論或教導。但是心理學卻告訴我們怎樣思想、怎樣為人,所以它不是一個工具。

    回頁頂

    (七)聖經豈不是說,有病的人需要醫生(太九12)嗎?難道我們不應該醫治這些心靈上有病的人嗎?

    如果小心看,當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太九12、可二17、路五31),是因為法利賽人和文士攻擊耶穌,祂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所以耶穌用這比喻說明,有罪的人需要救主。耶穌並不是建議我們去見醫生。

    聖經沒有反對、也沒有贊成我們去見醫生。無論如何,當時並沒有心理治療這一回事。從前的人指醫生是指那些醫治身體生理機能毛病的人,沒有人認為心理上的問題是疾病。

    董建林教授說﹕「耶穌基督徒醫治各種病人,當然包括各種心理精神疾病,……肉體疾病在今天可以有醫學……治療,精神、心理障碍有專業精神、心理醫生研究治療也就一點不奇怪。」[xv]

    請留意,今天的人帶到心理「醫生」的問題,絕大部分都不是身體生理機能問題,都是道德和價值觀的問題。試想,夫婦不和、婚外情、上癮、人際關係困難、仇恨、不能原諒人、憂慮、恐懼等等,那裡是身體生理機能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人的罪性、是基督徒成聖過程中的掙扎、是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中所必須面對的。在這方面,主耶穌才是真正的醫生,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前二24

    誠然,果真有生理毛病,以至精神失常,基督徒是應該服藥。精神醫科是處理生理障礙所引發的行為問題。原生家庭探討、增加自信、自尊等等流行心理治療法,不能醫治生理毛病。還有,觀想、積極思想、內在醫治、催眠術等,根本源自邪術。那麼,我們是見醫生,還是見巫醫?

    回頁頂

    (八)心理學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其中有一些純粹是科學,不涉及道德。

    也許有人馬上想到,有一部分心理學研究與道德價值觀無關,例如,研究人睡眠有幾多個層次,這不是道德問題。但是,此類道德中性的心理學題目卻不可能被帶到教會講台上,也不可能應用在輔導上。講台上講的都是道德價值觀的問題,輔導也是。

    我們不反對這一部分道德中性的題目。

    回頁頂

    (九)聖經沒有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所以有需要加上心理學。

    很多基督徒都說,聖經當然最好,但是如果能夠在聖經上加上心理學,就可以同時得到屬世和屬靈的好處,其實這樣就等於說聖經不夠好。一位心理輔導員討論到心理輔導和聖經真理的關係,說﹕「唯有兩者相互補充才能真正的造福世人」[xvi],換言之,單用聖經,不足造福世人。如果是真的話,未有心理學之前,教會怎樣造福世人?

    牧笛問﹕「聖經可以提供一切的答案嗎?」然後說﹕「到底聖經的全備性所指為何?是否聖經足以幫助科學家進行生物實驗?是否聖經足以使人成為更好的化學家?是否聖經足以讓人了解所有的人類行為?」[xvii]

    馬丁路德改教的口號是﹕「唯獨聖經」,聖經不但在教義上足夠,也在信徒生活行為的指導上足夠,無需加添。事實上,歷代信條中有很多是特別聲明這點,例如1871年,The Oberlin Declar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gregational Council宣告「聖經是信仰和生活唯一無誤的和足夠的準則。」[xviii]聖經宣稱自己是完備的(足夠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2] 你相信聖經的話嗎?奇怪的是,很多福音派信徒相信聖經是神所默示,他們相信神蹟、復活、創造,但是不能相信聖經足夠成為他們生活的指導!輔導是教會教導的一種形式,也應該遵守「唯獨聖經」的原則,不能被世俗思想所影響。

    聖經講的是(1)信仰(2)行為,上邊已經清楚了,在這兩方面,聖經是完備的(足夠的)。它應該是信徒的唯一權威。至於科學、歷史等等,這些學科,聖經並不自稱完預,但若聖經提及,都是準確的。心理學是涉及「行為」的範疇,所以基督徒應該跟從聖經,不是心理學,上邊已經討論過。

    回頁頂

    (十)聖經和心理學都講及人的心智、思想、行為,所以兩者可以互相合作。

    網路上有篇文章表示﹕「心理學究竟是什麼呢?心理學是一門學科,用科學方法去研究人的心智與行為。宗教信仰也離不開人的心智與行為;從基督教來說,無論我們在決志信主、或成長的經歷裏,都可見兩者的關係。」所以心理學可以成為宗教的伙伴。[xix] 從該網版的立場而言,作者是講基督教,不是泛指所有宗教。

    但是,佛教、回教等等,豈不都講人的心智和行為?為什麼不讓基督教和佛教、回教等成為合作伙伴?相信任何基督徒都能回答﹕因為這些宗教的前設和教導,與基督教完全不同。基督教和心理學一樣,二者的前設、道理、教導、方法,完全不同,無法合作。

    請再考慮拙作《邪魔登講台》的信息——心理學中有很多邪靈的教導,邪靈們也講到人的心智、思想、行為,難道我們相信邪靈和聖靈可以合作嗎?

    回頁頂

    (十一)心理學理論有對有錯,有敵基督教的,有的不是。我們不會照單全收,懂得去蕪存菁 的。

    網路上有一篇沒有簽名的文章,表示心理學和宗教可以成為伙伴,說﹕「很多人以心理學的理論是統一性的;這就是說如果心理學其中有一個理論否定信仰,那麼心理學整體就是否定信仰的了……也有很多人以心理學的理論是持久性的,以為如果以前有一個理論否定信仰,今天及以後這理論仍存在,有能力否定信仰。」[xx] 言下之意,不是所有心理學都是錯的,基督徒不要因為它裡面有一些是錯的,於是完全丟棄它。

    很多基督徒都說,我們不會照單全收,只是選擇那些合聖經的。可是,如果合聖經的才要,不如光讀聖經,萬無一失,何必多此一舉?

    試想,摩門教的家庭觀念和人際關係的教導,人人稱善,為什麼我們不把它帶來教會?孔子學說中也有很多好東西,老子和莊子也有很多智慧,中國基督徒為什麼不結合孔子和聖經,或者結合老子和聖經?佛教和回教也有好教導,法輪功也教導人「真善忍」,都是好的,為什麼不統統帶來教會和聖經結合?

    聖經中污鬼和邪靈講的話不見得都是錯的,牠們稱耶穌為「神的聖者」(可一24),但是耶穌禁止牠們說話。附在使女身上的巫鬼說保羅是「至高神的僕人…傳說救人的道」(徒十六17),保羅沒有請牠們合作,為自己捧場,卻把巫鬼趕出。耶穌和保羅都沒有從污鬼的話中挑選那些好的部分,和自己所傳的道結合!

    為什麼獨有心理學可以例外?

    回頁頂

    (十二)大部分基督徒都是支持心理學的,所以不接納心理學的人是極少數的偏激份子。

    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基督徒都支持心理學,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基督徒,尤其是中國基督徒,他們是沒有留意心理學,不是支持、不支持的問題,只要稍微提醒,他們都能提高警惕

    此外,基督徒的做事的原則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果真如此,我們今天應該仍然敬拜聖母馬利亞,因為天主教的人數仍然比基督教的多。大多數人所主張的,不一定就是對的。耶穌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4)可見多數人的選擇不見得是真理。

    回頁頂

    (十三)和洽要緊,為基督徒不應該樹敵,必須面面俱圓,所以反對心理學是一件壞事。

    如果說我們不應該反對心理學,恐怕這樣會失去和睦,請看教會內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們怎樣攻擊那些不同意他們的人﹕余裕義牧師指責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是「毒性父母」、「毒性宗教」。[xxi](瑞士心理醫生Alice Miller老早指控和她不同的想法為「毒性教育」。[xxii])請大家評理﹕基督徒心理學家可以控訴那些影響他們生意的人,察覺到心理學危險的基督徒卻不應該說話?合理不合理?聖經教導信徒要為真理挺身,為真道爭辯(猶3)。如果基督徒最重要的是面面俱圓,你好我好,馬丁路德根本不應該改教!讓我在此引用Norman Geisler的一句話﹕「我們寧可為真理而分裂,也不願意在錯誤中合一。」[xxiii]

    回頁頂

    (十四)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那麼,就是說,完全視乎你怎樣使用心理學了。[xxiv]

                    哥林多前書這一段聖經是講到基督徒應否吃祭偶像之物,不是講到基督徒應否接受世俗思想,或使用新紀元技術。

    林前十章14-22節講到不可與鬼相交,不能參與外邦人祭鬼的宴席,不能又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但是,23-33節是講到「凡市上所賣的」,基督徒是可以吃的,只要自己良心不軟弱,也不叫別人跌倒,吃這些肉是沒有問題的。很多解經的人都認為,當時市場所買的肉,都是外邦人在廟中獻祭之後,送到菜場的。所以,保羅認為,基督徒不能參與廟中的祭禮,包括不能參與祭祀中的宴席;但是,祭祀之後,那些肉被送到菜場,就於祭祀偶像無關,所吃不吃都無所謂。

    吃肉本身是道德中性的,祭偶像不是,使用心理學也不是。

    回頁頂

     

    *************

     

    最後,可能還有人問﹕「你是否百分百絕對知道,我們可以不使用心理學?會不會因此吃虧?」如果你還是這樣擔心,請看本網站上有關「心理學效用」一文。

     


     

    [i] Gary Collins 著,邱清泰譯,《心理學的重建》(台北﹕校園書房,1981,頁102 [ii] 黃維仁,「基督徒可用心理學嗎?」,《使者》,9-10/97,頁40[iii] Collins 《心理學的重建》102[iv]牧笛著/琴韻譯「但神說……──由神學角度論聖經輔導運動(Biblical Counseling)」,《舉目》,2005年九月。[v]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94), p. 122.[vi] 黃維仁,「基督徒可用心理學嗎?」。[vii] 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348[viii] 引自﹕安克伯、韋爾登合著,逸萍譯,《自尊、心理學與康復運動的真相》(香港﹕天道書樓,1998),頁17-18[ix] Thomas Hardy Leahey and Grace Evans Leahey, Psychology Occult Doubles: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Pseudoscience (Chicago: Nelson-Hall, 1983).[x] Scott O. Lilienfeld, Steven Jay Lynn, and Jeffrey M. Lohr,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xi] Brandon A. Gaudiano, “The Disease of Pseudoscience and the Hope for a Cure,” Skeptical Inquirer (July-Aug 2003):  48-9.[xii] 安克伯、韋爾登合著,逸萍譯,《進化論與創造論的真相》(香港﹕天道書樓1999),頁12[xiii] Rollo May, The Discovery of Being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1983), p. 25.[xiv] 「心理學能成為宗教的伙伴嗎?」(http://www.psy-religion.com/viewarticle.php?unit=2&id=39[xv] 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xvi] 黃業玲,「聖經真理與輔導方法」,《使者》,9-10/97,頁48[xvii] 牧笛,「但神說……」[xviii] Norman Geisler & William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IL: Moody Press, 1986) , p. 125.  [xix] 「心理學能成為宗教的伙伴嗎?」[xx]  同上。[xxi] 余裕義,「愛會傷人」,台福通訊vol. 32, No. 3, 2001, p. 4。 [xxii] John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A New Way of Creating Solid Self-Esteem. rev. ed.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1996), p. 7-9.[xxiii] Norman Geisler,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Faith (Fort Worth TX: Tyndale Theological Seminary and Biblical Institute, course AP-114), tape #8A.[xxiv]董建林,「浅析《圣经》辅导、教牧辅导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338863832972125?pnref=story

     

     

     

    回「基督徒和心理學」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