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写给在大学修读「普通心理学」的基督徒

张逸萍

 

 

今天在大学里,你不必主修心理学,很多学科,例如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甚至护理学等,都要求学生选修一两科的心理学。换言之,很多基督徒上大学,都需要修读「普通心理学」一门功课。

无可否认,心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当然,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心,圣经说:「我受造,奇妙可畏。」(诗一三九14)所以人的心灵和行为所呈现的现象,引人入胜。但当我们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去看这门功课时,又怎样呢?

 

基本前设

基督教大型出版商所出版的《贝克心理学和辅导百科全书》(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由两位很受敬重的基督徒心理学家编辑。根据他们,心理学有八个基本前设:[i]

1)自然主义(Naturalism——意即没有超自然事物。

2)唯物主义(Materialism——意即一切都是物质,没有灵界。

3)简化论(Reductionism,或译作约化论、还原主义)——意即一切生命现象,可从物理学和化学完全说明。[ii]

4)决定论(Determinism——意即所有事情,包括人的行动,都由从前曾发生的事件所决定的。

5)进化论(Evolution——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所奠基的进化论,影响心理学界不亚于生物学界。

6)逻辑实证主义(Empiricism——意即所有知识必须来自五官所得的经验或实验。

7)相对主义(Relativism——意即一切视乎观点和角度,即没有绝对真理之意。此词比较常用于道德和宗教事情上。

8)人本主义(Humanism——意即人不需要神,凭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人生问题。[1]

我们很容易看出:自然主义、唯物主义、简化论、逻辑实证主义都可算为:无神和唯物。进化论事实上也是基于无神和唯物,但因它对心理学的影响甚深,所以必须另谈。因为这样的基本前设,所以带来:决定论、相对主义、人本主义。

事实上,心理学里还有:

9)秘术主义(Occultism——例如容格派(Jungian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和超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都是典型例子,但因心理学基本上是唯物的,所以一般学派视灵异现象为人的潜能,只有少数的学派会承认灵界的存在。所以,虽然心理学自始已有秘术,今天心理学又和新纪元界线难分,但心理学家们不以秘术主义为前设。

换一句话说:心理学不知道有神、有灵界、人有灵魂、有良心、有罪性、有审判;又因为进化论的前设,不知道人是按著神形像造的,与其他动物大有分别;而且还有神秘主义。任何基督徒大学生都能明白,这都是问题的根源。

 

无神、唯物

 

大脑是否等于心灵?

不同的心理学课本给心理学的定义稍有不同。一般而言,心理学的定义是:对人类心灵(Mind)、心理活动(Mental process)、行为的研究。[iii]

所以我们必须先问:什么是心灵?既然心理学的基本前设之一是唯物主义,那么,非物质的心灵、心理现象、心理活动从何来?我们的「意识」(Consciousness)经历何来?又因为今天的趋势是以人的大脑、基因、DNA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就是问:大脑是否等于心灵?

原来专家之中,基本上有两大派:一元论(Monism)和二元论(Dualism)。前者说:心灵和大脑不可分割。后者认为,心灵和大脑可以是分开的,但因某种原因,它能影响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但心理学从唯物主义的科学家观点考虑二元论,认为它违反物理学原则。[iv] 所以一般心理学家主张,心灵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诺贝尔奖得克里克(Francis Crick)研究意识,发表了《惊异的假说「心」、「视」界》(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最能代表这方面的观点。他说:要理解行为,无论是个人、是群体,决定于了解神经元(Neurons)的表现。负责意识的细胞,无论它是一种、是多类,或是很多细胞的联合功能,我们必须先把它们找出来。[v] 所以他在书开始时说:「你的快乐、悲伤、你的回忆、你的雄心壮志、你对自己的认同和你的自由意志,这些都只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和与它们有关的分子所构成的行为。……你只是一堆神经元。」[vi]他继续说:「现代的精神生物学家还不需要用到宗教性质的灵魂观念,来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为。……绝大多数的神经科学家相信灵魂并不存在。」[vii]

我曾经问过一个心理学教授,人有没有灵魂这事,所得到的答案是:没有灵魂这回事,但「灵魂」的观念,对大脑来说,是一个刺激。讽刺的是:心理学这字,来自希腊字根PSYCHE,原意是「灵魂的研究」![viii]

既然人没有灵魂、没有神、没有超自然事情,当然也没有没有所谓良心或道德。所以,心理学课本不谈道德,若谈的话,常描写之为在窘境(dilemma)中做决定(decision making)。若使用「道德」一词,它们谈及道德标准的种类和从孩子时代怎样发展而有。[ix] 若谈及价值观,也是谈及它的种类和形成的过程。[x] 若谈及灵异事情或神秘现象,他们亦以之为「自然现象」,从「人的自然潜能」去研究。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数

暂时不谈心理学家不相信人有神、有灵魂之事,让我们花时间想一想心理学家怎样做研究。

任何在大学修读过一些基本科学课程的学生,都能明白,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所谓「自变数」(Independent variableIV)和「应变数」(Dependent variableDV)。例如,若烧热一条铁棒,铁棒变长。所加的热量就是自变数,铁棒长度就是应变数。实验者可结论说:热量使铁棒变长。因为铁棒本身没有一个心灵(它不自行决定怎样做),所以实验结果可以很准确,屡试不爽。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假若研究量度一群五岁孩子的阅读能力,然后给他们一个为期六个月的训练班,之后再量度他们的阅读能力。那么,我们可以结论说,这六个月的训练帮助了孩子的阅读吗?不能,因为这些孩子的阅读能力可能在六个月内自然增加,或有其他因素影响。于是他们要设计更好的研究办法,例如有一个「对照组」(Control group),又或者需要一个「遮盲观察员」(Blind observer)等等。但是,物理学家却不需要担心铁棒自己会变长。

正因人有心灵,所以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一个「干扰变数」(Confounding variable,混淆变数),就是一些会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者未必马上知道,需要慢慢分析、推测、继续研究。有人说:这是心理学实验之梦魇。

心理学有一种常见的研究法,叫做:「相互关系」(Correlation)的研究。举个例,心理学家们研究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相对于他的测验(阅读和数学)分数。结果,每天花在看电视的时间愈多,成积愈低。[xi]但是真正的原因是电视?还是学生缺乏纪律和自制?可能即使家中没有电视,他也不能集中学习,于是成积欠佳。又例如:抑郁可能是睡不著的原因,睡不著,也可能是抑郁的原因,但更可能的是,家庭纠纷才是真正的原因,它引起抑郁、也引起失眠。 [xii]所以,「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当两种现象被发现有相关时,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或者它们是以其他的方式产生相关的。」[xiii]这些都是干扰变数的好例子,研究者必须面对。

无论如何,因为人心很复杂,所以,做心理学实验和做其他自然科学实验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学不愿意认识的干扰变数

在此再提醒大家:心理学的基本前设是:无神、唯物,所以不但没有上帝,没有灵界(魔鬼等),人也没有灵魂。

1)有神、有灵界

但是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或魔鬼绝对是存在的,而且能影响我们的行动、感情、意志。上帝影响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腓二13)魔鬼影响人:「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弗二2)圣经称魔鬼为「引诱人的邪灵」(提前四1)。经文例子很多!

近年有很多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尤其对那些在出生时被分开收养的。研究他们的各项行为表现,都显示基因有稳定的影响。可是,研究员所能找到的,唯一和基因没有相互关系的行为,就是他们所选择的宗教信仰![xiv]

基督徒可以很容易解释,人选择成为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等等,不完全是人自己的选择,更不是基因能决定的,因为每个宗教背后都有一个灵。人之所以能接受基督救恩,是上帝的作为:「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六44)其他「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著他们。」(林后四4)就是说,他们被撒但所左右,所以拒绝基督。

另一个例子:有一些实验似乎证明有(Extra sensory perceptionESP)但却难于复制。例如,有一调查发现,十个实验室的复制工作,有六次成功。之后,另一次,十四个类似的调查却显示,成功不过是机遇。[xv] 当然,灵异现象不是自然界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灵体的介入,不是实验员所能控制的。

最有智慧的所罗门说:他「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可是,他「看明 神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传八16-17

的确,因为神作为的参与,所以人不能从「日光之下」(物质世界的角度去调查,无神唯物的基础去研究),而得到真相,「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2)人有灵魂

基督徒都明白,人有一个灵魂,「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撒十二1)。身体死后,灵魂仍然存(太十28,雅二26),灵魂要面对上帝, 「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神都必审问。」(传十二14)耶稣的比喻中,有一个财主,他对自己说:我有很多财物,可以安安逸逸的渡过余生了,但上帝对他说:上帝若今夜要你的灵魂,你怎样呢?(路十二16-21)因为人有灵魂,他有道德感、宗教感、会想到有永恒的事情,意识到将来有审判(见下面更详细的讨论)。

弟兄姐妹们,这些都是影响人的心理、思想、行为、情绪、意志的重要因素!

无神和唯物的心理学研究不愿意认识这些干扰变数,怎么可能明白人的心理和行为? 

 

 

进化论

上文提到,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前设是进化论。一般人大概会以为,只有读生物学的基督徒,才需要面对进化论的挑战。但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适者生存观念,对心理学有著巨大的冲击,正如对生物学的影响一样。

 

以进化解释行为的例子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从猿猴长期进化而来的产品,「人的意识不是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所赋予的,而是物质运动的产物。……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从动物脑演化到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xvi]所以,不必到「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书籍中寻找,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课本中,也经常看见作者们介绍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举个例,为什么很多人和动物都喜欢甜的食物,不愿意吃苦的?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甜的食物都是有营养的,几乎所有苦的物质都是有毒的。从前的动物吃水果和其他甜的食物,得以生存下来,结果成为人类的祖先;那些吃了苦的东西,很可能就死掉,无法留下后裔。[xvii]

若从进化的观点看我们的性爱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雌性和雄性的动物交配,是为了留传后裔,结果它们各自发展了一些战略。因为雌性动物需要怀孕和乳养,一生之中只能产下有限的后裔,所以她们在选择交配对象上比较小心;而雄性动物的投资比较少,它们只需要选择那些在最佳繁殖状态中的雌性。所以,今天我们看见男人,为了能有后裔,通常选择年轻和身体发育得好的女人;而女人则可能选择年纪比较大,又或者有充足资源的男人,是为了更能保护后裔。[xviii] (这样的理论,叫人心里寒凉!)

还好,某普通心理学课本的作者公平地表示,很多基于进化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都很具说服力;另一些却值得争议。他又表示,「有些推测靠不住,难以测试」,所以我们必须小心。进化只是影响力之一,很多行为是人终生学来的,但他仍说:「是的,大脑,正如其他器官,是进化的产品。[xix]

 

因此使用动物做实验

达尔文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有著同一个祖先,进一步意味著,其他动物,在不同程度上,展现著和人类一样的特性。所以,翻开任何心理学课本、杂志、学术性研究报告,不难发现心理学家们使用动物,如老鼠、猴子等做实验,将所得到的结论,应用在人类行为上。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家史金纳(B. F. Skinner)使小老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是一个每一本普通心理学课本都记载的实验。他后来更发现,老鼠比他想象中聪明,于是他设计了有名的史金纳箱,箱内有一根连接著食物台的杠杆或一块踏板,当老鼠按压杠杆时,它可以得到一点食物,以此作为奖励。他的结论是:动物的行为可以由实验者用一定的刺激及奖惩方式塑造。我们甚至可以同样地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xx] 例如小朋友听从父母或师长,得到糖果(报酬),或者人罪犯法被关进监狱(处罚),于是可以改良人的行为。

事实上,奖罚观念自古而有,那里是专家研究才知道的?的确,奖和罚,在某程度上可以约制动物或人类的行为。可是,人只为奖罚而活?奖罚可以改变人心吗?所以,我们必须问:观察动物行为可明白人类吗?可明白多少?人可从动物身上学习吗?

不久前,美国同性恋(Homosexual)者要走出壁橱,据说同性恋是自然之事,不过是另类性行为。有心理学家从动物性行为来辩解人类的同性恋行为。他们表示,根据观察,有好几百种动物种,都有同性恋和双性恋(bisexual)的行为。所以「假若『自然』就是在大自然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同性恋是自然之事。」[xxi] 畜生有同性恋,可见人也应该有!。

近年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花边新闻:美国某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尝试教导猴子有关金钱的观念,让猴子以硬币换取食物。结果发现,雄性猴子把硬币送给雌猴子,作性交易。事实上,早另有研究员观察到野外猴子进行性交易。于是,推动卖淫合法化人士多了一个藉口,争论说:卖淫是『自然之事』。[xxii] 既然有动物这样做,所以人类也可以。

圣经吩咐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十二2),「不可像外邦人……不可效法他们」(太六7-8),我们却效法那些神派我们管理(创一28)、赐我们为食物(创九2-3)的「禽兽」「畜生」!

大错特错!我们应该效法神(弗五1)、效法基督耶稣(罗十五5)!

 

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和动物大有不同

圣经怎样讲:(1)人是不是进化的产品?(2)人和动物有分别吗?

创世记第一和第二章的创造记载,是今天的无神论者所大肆攻击的对象,因为自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以来,一般自认「知识份子」的人都愿意采取进化论,摒弃不科学的创造论。甚至基督徒也用不同的方法来使创造记载和进化和解。暂时不提他们的各种理论。

但是有一点,圣经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神创造人,和创造其他动物,截然不同。

神造非人类的生物,是这样的:「 神说……要有…… 神就造出……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事就这样成了。于是 神造出……」(创一20-25)但是,当神造人,圣经记载得非常详细:「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一26-27)「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

人是神的一个特别的创造!是按著神的形像创造,即使读圣经的人相信其他动物是进化而来,他也不可能从圣经支持人是猴子变来的!既然我们是按著神的形像造,而且,即使在堕落之后,仍保存某程度的神的形象(创九6),当然和动物仍截然有异。再者,人有一个灵魂,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因为圣经说: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彼后12)。

那么神的形像的独特点在何?是什么地方叫我们和其他动物有不同?

1)道德方面:上帝的形像是怎样的?圣经说:「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弗四24)可见神的形像就是:能明白真理,而且满有仁义和圣洁。神赐所有人,包括那些已经堕落了的人,一个良心:「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二14-15)神又为人类设立婚姻制度:「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

人有道德感,做错事就会内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无论怎样把它解释掉、磨掉、压制,它还没有消灭!虽然性革命对家庭有很多坏影响,但一般人仍以一夫一妻的婚姻为正统。反之,动物没有道德感,也没有婚姻这回事。

2)灵性方面:我们不但有一个身体,也有一个灵魂,身体死后灵魂仍存,所以我们需要面对创造主。因为人能意识到永恒:「神……将永生(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所以人有宗教感。人扪心自问,他明白有神:「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即使「他们虽然知道 神,却不当作 神荣耀他」,人们仍然「敬拜事奉受造之物」(罗一19-25),以满足他们在灵性方面的需要。

人类有史以来,就有宗教,科学无论如何发达、政权无论怎样压迫,宗教没有死去。反之,从来没有人在观察到猴子或其他动物崇拜偶像。

3)精神方面:我们有逻辑推理能力,还有语言能力,又有各种样的音乐、艺术、科学的发明。虽然动物在某程度上有智能,都是远不及人类。人类的确是万物之灵,谁可以否认或忽略这一点?

一本普通的心理学书籍虽然相信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但该书亦不得不承认:最接近人类的「类人猿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行为,但它与人类的智慧有著本质的区别。」该作者继续指出,人和动物有几方面显著不同。例如,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有时也用某些声音信号进行交际……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反应。」[xxiii]这位非基督徒作者不认识圣经,亦能指出一些重要的不同。

所以,将人贬低至其他动物的位置,放弃圣经教导,反观察其他创造物的行为,以为人类可以从中得取行事原则,是对人类的侮辱,实在愚不可及!!!

 

真理?科学?

 

理论随著时代、随著专家变迁

上边提到史金纳用老鼠研究处罚的效用。最后他结论说:处罚只是暂时有效,对改变行为没有长期效果。很多心理学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教育上,于是反对体罚,据说体罚可以增加不良行为,他们建议非体罚的纪律方式,例如和孩子讲理,或者「Timeout」(罚站、面壁思过、或关在房中等)。但是,有思想的人都可以想得到,体罚增加不良行为一事,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体罚引起不良行为;(2)行为不良的孩子多惹来父母体罚。

后来另有研究指出:那些经常使用Timeout等非体罚方式纪律的孩子,也有很多不当的行为!接著之后,有研究比较那些常受体罚的,和非体罚方式管教的孩子的行为不当程度,但几个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没有结论。某课本结论说:「对某孩子有效的办法,并不见得对所有孩子有效。[xxiv]

在很多事情上,心理学家都无法达成共识,常是各说各话。下面又是一些例子: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的孩子思维常不合逻辑,主要由于基模功能受到一些心理上的限制:(1)只集中注意于事物单一向度或单一层面。(2)思维问题时,不能从正反两面去想。(3)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但是,后来的心理学家们有很多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这时期的孩子,不是能力不足,而只不过是未能表达自己。[xxv]

离婚对孩子有没有不良影响?婚姻家庭专家沃勒斯坦(Judith Wallerstein)曾经做了很详细的纵向的研究,长期追踪离婚家庭的孩子,她认为损伤非常长远,直延留至孩子的成年。但,哈瑟林顿(Mavis Hetherington)等研究员,后来又使用另外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方式去研究,但仍然是非常长期,数据非常多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几年后,80%的孩子,都能健康地适应新生活。[xxvi]

即使不过是调查统计数字,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有时研究者操纵问卷,为了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例如,有一个调查发现,92%男孩和98%女孩都曾受性骚扰,显然,这是研究员操纵问卷的结果。有时,回答问卷的人,并不认真,糊乱回答。例如,有一个调查,45%说,他们相信有外星球生物,同问卷的几个问题之后,82%的人相信美国政府故意隐瞒外星球生物的证据。所以,有一位普通心理学课本作者说:「当你下次听到某些调查结果,应该抱怀疑态度。[xxvii]

上边这些例子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说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灵不是物质,有意志、有思维、能自主,故难于触摸。另一方面,当研究员解释数据时候,渗进了很多个人主观见解。再者,实验的设计和进行也常有漏洞。所以,我们看见心理学理论不断地随著时间和专家变迁,顶多可以说是某人当时的哲学思想,绝对不能说是真理。

科学本来就不等于真理,心理学理论和真理相距更远。那么,心理学理论能算科学吗?至少不如自然科学的准确。是吗?

 

 

真正的科学?伪科学?

在此,我们需要处理一个问题:心理学是不是真正科学?还是伪科学?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如果环视一般字典,「科学」一词有两个定义:

1)有系统的研究,以获取知识

根据这个比较不严谨的定义,瑜伽、掌相、风水,都可以有资格成为科学。所以也不希罕。

2)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件事,是去观察和记录肯定的自然现象,从所观察的事物构成一个概念(科学假设),然后,这个概念让他能预测结果,又进行实验去考验假设,测定所预期的结果是否能被重复,如果所预期的结果能被证明的话,假设就被证实,如果能够继续被证实,假设便成为一个理论,理论再经长时间的考验,升级为科学定律。[xxviii]

根据第二个定义,真正的科学是:经过观察;解释观察(构成理论);根据理论预测结果;设计实验以证实理论;重复实验;若能多次重复成功,升级为定律。

至于另一些研究,当研究员观察现象,构成理论以解释之后,因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无法进行实验,只能算为伪科学。进化论就是一个好例子。从来没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或大自然中,观察到或成功制造,生物从一种进化至另一种。何来证实?所以,我们把进化论归类为伪科学。

心理学有很多题目也是落在同一情况中(虽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只能观察现象,提出理论解释(心理学理论),但是他们可能根本不可能做实验。举个例,心理学家说,父母若常谴责孩子,体罚孩子,孩子长大之后自尊低落,甚至酗酒或有暴力行为。我们怎么实验?分派一组的父母常常这样做?另一组不这样做?那就是说:研究员只能止于观察和解释,或只能做「相互关系」等的研究。(但相互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上文已经解释过。

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理论时,因为心理学是关乎人的行为、心理和情绪,他们必须加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观点,又和人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心理治疗员根据这样的理论为人解决人生问题(心理治疗),基督徒是否需要担心呢?

 

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在我的印象中,基督徒心理学家们都非常关心他们的科学家地位,为心理学是科学而竭力争辩。我无意把他们从科学家的宝座上拉下来,我并不关心他们是否真正的科学家,我更关心的是——心理学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1)个人主观见解

 研究者的偏见(Personal bias)绝对可以影响他的解释,甚至他的观察。不但他们的信念和经历,会成为一个「过滤器」,甚至他们所预期的结果,也会引起偏差(Expectancy bias)。曾有一个实验,研究员随便将同一窝的老鼠分两组;告诉学生们,一组很聪明,一组学习迟钝;然后请学生们记录老鼠们在迷宫中跑的所需时间。结果,被贴聪明标签的老鼠跑得快,被贴迟钝标签的,跑得慢![xxix]

所以心理学研究常需一些基本的设计,其中就是「遮盲观察员」(Blind observer),免得因为观察员知道实验目标,所以受影响。有时甚至设计一个「双盲实验」(Double blind study),就是只有一组人得到实验中的治疗,其他「对照组」(Control group)只得到「宽心药」(Placebo),观察员和被研究者都不知道谁得到真正的治疗,谁得宽心药,将人的主观成分减至最低。[xxx]

上文亦已经指出,相互关系的研究不是最准确的科学,因为它不一等于因果关系,数据的解释,总会被研究员的个人见解影响。

 

2)研究员的世界观

心理学界一直有一个两极性的争论:人的性格和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教养学来的(Nature or Nurture)?

当佛洛伊德派心理学流行,心理学家比较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教会里有「原生家庭探讨」,据说祖宗父母三四代怎样教养孩子,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三岁或六岁,就是最早几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持续一生。[xxxi]

近年有一个180度的转变,佛洛伊德派被认为落伍,现在流行以基因解释行为。例如,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Harris)因为观察自己亲生的女儿和收养的女儿,而写了《教养的迷思》(Nurture Assumption)的书,她说,一旦父母献出精子和卵子中的DNA之后,就没有什么作为的了。她在书中列举了750篇文章,用以支持她的理论。[xxxii]换言之,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这是典型例子,有人从环境解释、有人从遗传解释。世界观变为有色眼镜,影响对数据的解释,以至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论。

 

3)研究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研究员被自己的偏见、世界观所左右,并不太奇怪。若仅止如此,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问题,说到底,科学不等于真理。

但若一个研究题目与道德价值有涉,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上边提到,心理学课本不谈道德,若谈,多是谈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但是有很多人生问题、现象、行为,的确涉及道德范畴。

我们看见,自佛洛伊德起,心理学家们推动性革命。罗杰斯(Carl Rogers)赞成同居,甚至开放式婚姻(Open marriage);埃利斯(Albert Ellis)认为,婚前婚外性行为,有好有坏,不必为之内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以同性恋为正常,最后宣告,他们不赞成任何专业人士,尝试帮助同性恋者去改变他或她的生活方式。请见:「心理学和性革命  」。原因何在?专家们不能接纳圣经的道德价值观。

事实上,心理学圈子一般高举道德相对。例如,自尊权威布兰德(Nathaniel Branden)建议我们发展「自己的一套合理和客观的道德观」,是「基于理性的,对自己有益的道德观。」我们不必被他人的价值观所震慑,因而削弱自己的自尊/自信。[xxxiii] 布兰德的意思是说,道德应该是相对的。

翻开一些辅导性的书籍,如教养孩子、婚姻辅导等,都可以看见它们反对「应该」和「必须」。《家庭会伤人》的作者,布雷萧(John Bradshaw)说:人若要活出真我,他不能被父母所强加的「应该」和「必须」所限制。相反的,「不健全家庭设有『应该』、『必须』,是衡量每个家庭成员的准则。」他称之为「毒性教育」。[xxxiv]

所以,与其说「不谈道德」,不如说「推翻传统道德」。请见「心理学家的上帝观、道德观、冥想观、性爱婚姻观」中的「道德观」。

 

4)研究员的宗教观念

虽然心理学的基本前设是无神的,但是,心理学研究无法不涉及宗教观念,尤其当他们研究灵异现象或灵异能力的时候。

打从最开始,心理学中已经有一分支叫心灵学(Parapsychology),他们研究灵异现象,如超感知觉、灵魂出窍、心灵致动等现象,但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不相信有灵界,所以他们用「宇宙潜意识心灵」(Universal Subconscious Mind)等理论来解释。甚至交鬼的容格(Carl Jung)也以无意识(Unconscious)或共时性(Synchronicity)等理论解释灵异现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新纪元人物一样,认为灵异现象是自然现象,灵异能力是人的潜能。今天这两派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界线难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演变而来的超心理学更进一步,他们似乎是唯一认识有灵界的学派,可是,对他们而言,所有灵体都是善良的,所以很多超心理学家公开交鬼。

心理学中有一些相当普遍的技术,实际的上是来自异教,但心理学亦视之为中性技术。例如,几乎所有普通心理学课本都会提到催眠术(Hypnosis)和冥想,作者们总以它们为意识状态之一,所以是科学题目。可是,冥想主要是东方宗教的操作,催眠术就是圣经所称的「迷术」

我们不可能要求非基督徒心理学家和基督徒在此意见相同,无他,大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可见,研究员的宗教观念著实影响了心理学理论。

 

*************** 

 

假若一个基督徒、一个佛教徒、一个无神论者,同去研究微积分、电能汽车、紫外线消毒法,他们就不必因为大家的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分歧而有不同的结论,甚至个人主观见解的影响也相对之下显得未微小。

这就是心理学作为伪科学的含义。

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还是其次,若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提供建议,为人辅导,指导人生。那么,基督徒是否更需要谨慎呢?

 

几类心理学研究

上文已经讨论过,心理学研究结果大有可能被研究员的个人主观见解、世界观、道德价值观,甚至宗教信仰所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心理学题目与信仰、道德、价值无关,不可能被研究员的个人因素影响,可算为中性学问,无伤大雅;若与道德价值观和信仰有关,基督徒应该回到圣经去,免得被无神论者或新纪元人物的思想所影响。是否很合理呢?

现在让我们粗略地根据这样的观念分类:

 

(一)应算为生理学的中性题目

我们若是研究人最简单的反射(Reflex,本能反应),例如,人被推撞,几乎跌倒,他必本能地保持平衡。我们可以从基因和大脑来谈,因为这是不经思维,没有意志的介入的现象,所以是化学、物理学已经可以解释的。

又例如:「幻肢」(Phantom Limb)就是病患受伤末端肢体被截断,有一部分病患者会感受到被截掉的肢体还存在,或仍感到痛楚。科学家们对此现象向有不同解释,近年的意见是:被截肢体的神经细胞之「轴索」(Axon)不再活跃,可其他身体部分(如面部)的神经轴索,却慢慢地侵占处理已被截肢体资信的脑域,产生「线路错接」现象,所以当任何刺激从面部产生,就好像是来自该已截肢体。 [xxxv]

这似乎是心理现象,仍然是生理现象。这样的科学研究,最好归类为生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生理学研究人的物质身体。可因为今天「心理生物学」(Psychobiology)的流行,所以很多题目也再没有分割得那么清楚了。无论如何,这是中性的科学研究。

 

(二)与道德价值观无关的中性题目

有一些题目,显然属心理学范畴,不是生理问题,但与道德价值观无关,这样的研究算为中性。

又例如,研究记忆力的心理学家发现,「自由回忆」(Free recall)就是光叫被实验者回想一些名字或事情;「线索回忆」(Cued recall)就是在被实验者回想时,给予线索帮助。例如,光请他们回想他们小学二年级同学的名字,叫自由回忆;若给他们一张全班同学的集体照片,更或提供同学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就是线索回忆。心理学研究发现,自由回忆的果效不及线索回忆。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光是勉强自己记得所学习的事物,不是最有效;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是同时构成一个联想。进一步应用这发现,心理学家建议:不要光读书,还要多思想所读的,记忆会更牢固。[xxxvi]

例如,如果一个熟悉的图案(如三角形,或英文字母)的一部分被遮盖,或其中一些线变成虚线,我们仍然可以认得出这是一个三角形或某个字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想像图案的其余部分,给这幅图案一个完结。[xxxvii] 很多非常有趣的「完形艺术」(Gestalt art)就是根据这个现象而设计。

 

(三)似乎中性,至终涉及道德价值观的题目

可是,有一个很大部分的心理学题目,似乎是中性的纯科学研究,但慢慢地也涉及道德价值观范畴。例如,完形艺术是中性的,但进一步的「完形治疗」(Gestalt therapy,或作「格式塔治疗」)却是另一回事。

研究人的IQ(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似乎是中性科学。但是IQ能否准确地预告成功?一些研究指出,IQ不是最终成功的原因。有研究指出:八年级学生成积和自我纪律大有关连;另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成积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技巧最有关连。[xxxviii] 这是涉及价值观了。

同样地,当心理学课本讨论注意(Attention),多会提到「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心理学家们有从基因著手研究,有说是大脑成熟较迟,但是有一位心理学家结论说:「ADDADHD患者比较其他人,易于选择眼前的满足」。[xxxix] 意即不能忍受暂时未能满足的煎熬,以换取日后更大的满足。这是节制问题,是圣经所讨论的美德,换言之,这样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涉及道德价值观了。

上边两个例,虽然涉及道德价值观,其结论却未违反圣经原则,但不是每一个研究和例子都如此单纯无害。

讨论感情一题目,更容易涉及道德价值观范畴。心理学家们做实验,显示人和其他动物有感情;研究与之同来的生理现象,这些研究题目表面上和圣经没有抵触之处。但是,圣经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其原因,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恶的。虽然心理学家鼓励我们多多表达情绪,基督徒不能忘记在神面前自省。请见「喜怒哀乐 」一文。

尤其当心理学家们研究愤怒、侵略行为、暴力行为等题目,基督徒更须谨慎。心理学家们提出的解释有:自尊低落、精神病、曾被虐待等等;又因今天流行从生理著手解释行为,于是他们以一种叫MAO的大脑蛋白质解释。[xl] 我们在此很容易看得见问题所在:心理学家们不知道人有罪性,不知道神能帮助人自我控制。另一方面,圣经常谈各种情绪,为人提供很多解决之道。

研究动机(Motivation)也似乎是一个中性,至少无伤大雅的题目。心理学家们用动物做实验,譬如它们饿了,就有动机去觅食;交尾期则寻找异性。可是,当谈到人的动机,就不完全是中性的了。难道人类每一个活动,都是被食欲和性欲所推动?心理学家继续说,人类还有其他动机,有为了成就感,或为了权力等等。[xli] 但基督徒爱主爱人是否为了成就感?在教会中事奉是为了权力欲?

 

(四)似乎中性,至终带进异教邪术的题目

这些中性科学题目,不但慢慢涉及道德价值观点,而且更有带进异教邪术的:

普通心理学课本,谈动机时,总会谈到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因为它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生理需要、心理上需要被爱被尊敬等。这些似乎也是推动人行为的动机,可是,普通心理学不会告诉你,马氏理论中最后一层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实际上是一个神秘经历,以冥想技术提升表现,以协助成功。[xlii] 请见「人生有什么需要?」。

又举一个例:研究人的睡眠是中性学问。例如,研究生理时钟(Circadian rhythm[xliii],又或者睡眠几个周期(Sleep cycle),其中分快速动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和非快速动眼期,此时有什么生理现象等等,哪一个周期最容易作梦。[xliv] 可因这些都是意识状态,是人的自然现象,那么有心理学推论,梦境和解梦当然也是中性科学。虽然今天比较难找到主张解梦的心理学家,一般也不相信梦有其意思,但从前的佛洛伊德派和容格派,都很重视解梦工作。[xlv]

心理学家又从「科学」角度去看催眠,结论说,这又是人的另一个意识状态,不过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暗示的精神状态。[xlvi] 同样地,冥想状态不过是变异了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xlvii]冥想的各种变化方式,如观想,或观照、[xlviii] 或者程度似乎比较轻微的冥想——松弛技术和生理回馈疗法(Biofeedback)也出现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中。[xlix]可是,催眠术就是圣经所称的迷术冥想 叫人倒空头脑,先甜头、后祸害,积极思想就是观想  

因为基督徒以心理学为科学,于是各种异教技术,新纪元邪术,都在科学的外衣掩护下,被基督徒接受,最终被带到教堂来。基督教圈子里出现了「基督徒催眠治疗师」一事,就应该叫我们警惕了。

 

(五)明显基于不合圣经观念的题目

心理学中有一门功课叫「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学家们一般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角度去解释这些异常行为。[l] 非基督徒抱这样的态度,不足为怪,可是,基督徒应该明白,某程度上,一些被归类于此的精神毛病,很有可能是犯罪的结果,或是罪的本身,甚至是邪灵骚扰。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简称DSM中有所谓「反社会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和「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前者的定义是:对别人缺乏慈爱;大有可能伤害别人而不内疚;显然没有什么感情。后者的定义是:极度重视自己,轻视别人。[li] 请问:这些是疾病?是生理现象?大脑和基因所推使?不,圣经叫这样的行为——罪。

还有,所谓「人格分裂」「多重人格(本命名为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据说,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lii] 对圣经有认识的人是否会想到这「疾病」和邪灵附身没有什么两样?虽然我们无法马上有定论,(这样的事情,应该按情形而定。)但是,我们若被无神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所影响,而拒绝考虑邪灵附身的可能性,是否非常吃亏?

 

**********

 

请留意:若一个心理学题目与道德价值观或信仰无关,它通常是比较接近生理学范畴,而且不可能带到教会讲台上,也不能被使用在辅导上。一旦涉及道德、价值、信仰(圣经的内容),基督徒就应该回到圣经去。

例如,牧师大概不会教导我们,有关人各种情绪背后的生理现象;但当他们教导我们怎样明白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就应该回到圣经去。又例如,牧师不可能在讲台上教导「睡眠中的『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除非是帮助阐明当天讲道的主题。但若把随著而来的解梦、催眠、冥想状态带来教会,那么冲突和争拗定然发生。

 

 

圣经的话

 

圣经里的「心」

一般普通心理学课本普常根据心灵的功能分章,所见的有:感觉和知觉、学习、记忆、认知(cognition)、语言、思想和智力、意识、动机、情绪、性格等等。

现在让我们到圣经去,看圣经有没有讲这些题目:

学习:「……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传七25

记忆:「我的心哪……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诗一零三2)「听我的言词……要存记在你心中。」(箴四20-21

认知:被群鬼所附的、坐著、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可五15

思维推理:「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一19

智力:「…… 心里有智慧作工的,」(出三十六8)「智慧的心在此可以思想。」(启十七9

思想和决定:「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一8

动机:「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十二35

各种情绪:「我的心欢喜……」(诗十六9)「心中的苦楚……心里的喜乐」(箴十四10)「心也不安。」(传二23)「人心忧虑……使心欢乐。」(箴十二25

其他:圣经提及「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知觉」(传六3-5),换言之,活著的人,能感受到这个物质世界,这样的感受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感觉、知觉、意识」等。但圣经并不太注重这方面,原因显然是因为这几方面,和信仰、道德、价值观无直接关系。圣经的目的是叫人得永生(约二十31)和教导人怎样行事为人(提后三16-17),所以不著重人怎样感受到物质世界的事物和得到资讯。

另一方面,人心还有一个功能,是心理学所不愿意提的,圣经却非常注重:

道德价值观:「 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罗马一28)「……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林后十一3

结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圣经所讲的「心」。无论它有多少功能,我们应该「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

  

 

谁能明白人心?

既然心理学研究人的心,圣经有没有说,我们能明白人心呢?

圣经没有说,我们不可以明白人心。在某程度上,是有可能的:「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箴二十5)「人的灵……鉴察人的心腹。」(箴二十27

但是,最终能完全明白人心的,只有神自己。圣经说:「神……晓得人心里的隐秘。」(诗四十四21)「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耶十七10)。事实上,圣经多次用「鉴察人心的」(罗八27)「衡量人心」(箴二十一2)「知道人心的」(王上八39)等字眼,指神自己。

有时我们自己也没有自知之明。故此,诗人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有时,神的话也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四12

有一件事,非提不可:调查指出,离婚者分析自己离婚的原因,婚外情只居第七位。但另一个研究却指出「婚外性行为是最能预告离婚。」[liii]所以一本家庭婚姻学课本说:「人不常明白自己行为的原因。[liv]

的确,「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

 

圣经讲的人心是怎样的?

既然人不能尽明白自己的心,我们就应该看看圣经怎样描写人心。

圣经说,未重生者「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一28-31)耶稣说:「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 。」(太十五19)真是可怕!

但是,圣经有好消息,人信主之后,圣灵入住心中,产生了改变:「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罗八9-10)因为「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里。」(约壹三9

感谢神!于是我们可以靠著主改变自己的心:「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2-24

总而言之,「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2)「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二5)「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

这一类的经文甚多,相信任何对圣经有基本认识的基督徒,都能举一反三。

 

 

基督徒和心理学

最后。我们还要讨论几个有关题目。

 

基督教心理学是否另一回事?

也许读者在阅读「无神、唯物」一段时,早已经有一个问题:「基督徒心理学家至少相信有上帝、人有灵魂,那么,基督教心理学是否可接纳呢?」

「基督教心理学研究协会」(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简称CAPS)是由自称基督徒的心理学家们所组成的,在他们的一个会议中,曾经承认:「人家常常问我们是否『基督徒心理学家』……我们是基督徒,也是心理学家,但是现在被接纳为基督教心理学的,和非基督教的心理学没有明显的差别。……直到目前,没有一个理论、研究、或者治疗办法是基督教所独有的。[lv]

换言之,基督教心理学不过是一些基督徒,把世俗心理学带到教会来。

不过,我明白基督徒心理学家已经尽力过滤世俗心理学中的不良成分,可惜,因心理学的性质,所以很多不合圣经的理论和各种冥想类异教操作仍然在「科学」的外衣下被带进来。拙作《邪魔登讲台》显示:「大部分的新纪元通灵教导(魔鬼藉著交鬼者所发表的谈话)可以在世俗心理学中找到,超过半数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学中找到。」正好反映这一点。

 

心理学是否上帝的普通启示?

我常在教会中听说:心理学是上帝的「普通启示」(General revelation),所以也是来自上帝,是上帝所赐的,故基督徒应该接受。

原来这是从前邱清泰博士带到港台,向中国教会介绍心理学的,名心理学家柯联思(Gary Collins)所发明的。他说:「基督徒假设神透过两种方法向人启示真理,神学家称呼这两种方法为"一般启示""特殊启示"。一般启示……是指那些神透过自然科学或者历史而启示的真理,而人可以透过观察、实证的研究、逻辑的推论、直觉、感觉、对传统的研究,或者圣经以外其它任何知识所能了解的真理。」[lvi] 真是冠冕堂皇!

但是一本神学辞典:「启示的两方面——『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圣经教导说:神在自然界,在历中,在人良心里把自己启示给人……普通启示……人能凭神在自然界的启示认识神。」「特殊启示即如今成形在圣经中的。圣经确实是特殊启示之书……[lvii]其他神学参考书的意思也基本一样。

普通启示就是圣经所说的:「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 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一19-20

所以「普通启示」就是说人从创造物得知有创造主,不是指任何人间学问。柯联思错了!

 

可否结合圣经和心理学?

还有一些基督徒表示:如果将圣经和心理学「结合」(Integration),就可以化腐 为神奇了。

但,让我们先思想:结合是什么意思?有说,这是行为科学和神学的相交相合。[lviii] 有说,结合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基督教,也从基督教角度去看心理学。[lix]总而言之,基督徒心理学家们无法为「结合」下一个定义。虽然如此,我们可以把事情说得简单一点:结合就是把心理学带到教会,让它影响教会教导。

非常不幸,结合运动二十年之后,代表结合主义的柯联思承认:近年的结合工作已经缓慢下来,很多本来努力于结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改变了工作的重点,我们发现无论是神学家们或者是属世的心理学家们,都对结合运动没有兴趣,所以我们很失望。今天我们仍然谈论「结合」,但是这个名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它被用为「吸引学生的花招」,不是「真正的学术成就,或者实际的方法」。[lx]

如果结合运动的领袖也承认失败,我想,聪明的人不会继续坚持。何况圣经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呢?」(林后六14-15)怎样去结合信和不信?结合义和不义?结合光明和黑暗?

 

结论

那么基督徒应该怎样面对心理学?是否应该在大学避免修读心理学呢?

不见得。我们可以在大学修读任何学科,但是,我们必须懂得分辨。正如修读生物学的基督徒,必须明白进化论不合圣经;修读哲学的基督徒,也要明白很多哲学家的写作是谬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此外,上边已经讨论过,有一部分心理学题目与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无涉,是纯粹中性的科学。当然,基督徒可在这些地方继续研究,甚至成为专家;只需小心这些题目有可以进一步涉及信仰、道德、价值观。但另一方面,中性的题目不可能被带进教会,不可能用在辅导上,也没有人在讲台上传讲。因为在教会讲台上讲的,辅导室内谈论的,都是信仰、道德、价值观问题。

而在这些方面,圣经自称「全备」(Sufficiency of Scripture):「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假若真有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和圣经相符,那么,光读圣经,专以圣经为根据辅导,也没有什么吃亏。另一方面,心理学和圣经都谈论相似的题目,但内容是互相冲突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竞争性,若把心理学带来教会,它便会破坏教会教导、混淆信徒思想。

结论是:基督徒必须批判心理学,更不应该把它带到教会来。

 

**********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因为 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西二8-10

「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虚谈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提前六20),「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要远避世俗的虚谈」(提后二15-16),因为「有人自称有这学问,就偏离了真道。」(提前六21)。



[1]人本主义一词来自美国人本主义协会所发表的《人本主义宣言》(Humanist manifesto ),其中有一句名言:「没有上帝可以救我们,我们必须自救。」所以人本主义就是:「我们不需要上帝,我们可以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i] David Benner & Peter Hill,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2n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9), p. 960. [ii] 参「词酷」(http://www.nciku.com.tw/search/en/detail/reductionism/62995)。[iii] James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with New Practice Tests, 10th ed. (Mason, OH: Cengage Learning, 2011), p. 3.Philip G. Zimbardo, Ann L. Weber, Robert L. Johnson,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3), p. 5.;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页1[iv] Ibid., p. 5-6. [v] “Francis Crick's Astonishing Hypothesis,” (http://www.princeton.edu/~freshman/science/crick/ast.html). [vi] 克里克著,刘明勋译,《惊异的假说「心」、「视」界:科学方法寻找灵魂》(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页4[vii] 同上,页9[viii]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页 16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3. [ix] 同上,254-55[x]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332-33[xi]  同上,11[xii]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46. [xiii]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页11[xiv]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150. [xv] Ibid., p. 35. [xvi]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页55-56[xvii]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12. [xviii] Zimbardo, et. al.,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p. 370-71. [xix]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12, 152. [xx] Ibid., p. 216-17.[xxi] Ibid., p. 397. [xxii] Ian Huyett, “Prostitution should be legalized” (http://www.kstatecollegian.com/mobile/opinion/prostitution-should-be-legalized-1.2644211, Oct 3, 2011.) [xxiii]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页50-57[xxiv]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213. [xxv] Zimbardo, et. al.,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p. 134-35. [xxvi] Bryan Strong, Christine DeVault & Theodore F. Cohe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Experienc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a Changing Society, 9th ed. (Thomson Wadsworth, 2005), p. 485-86. [xxvii]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41-43. [xxviii] R. L. Wysong, 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 (East Lansing, MI: Inquiry Press, 1976), 40-41. FROM 《进化和创造的真相》)[xxix] Zimbardo, et. al.,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p. 27. [xxx]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40. [xxxi]林国亮,《家庭树,生命树--原生家庭探讨》,录音带#5[xxxii] Sharon Begley, “The Parent Trap,” Newsweek, September 7, 98, p. 53-59. [xxxiii] Nathaniel Branden, How To Raise Your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8), p. 73. [xxxiv] John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A New Way of Creating Solid Self-Esteem, rev. ed.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1996), 76-77, 72. [xxxv]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116-17. [xxxvi] Ibid., p. 236, 250. [xxxvii] Ibid., p. 129-31. [xxxviii] Ibid., p. 329. [xxxix] Ibid., p. 280. [xl] Ibid., p. 432. [xli]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页348-51[xlii]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377. [xliii] Ibid., p. 351. [xliv] Ibid., p. 356-57. [xlv] Ibid., p. 360-61. [xlvi] Ibid., Module 10.3. [xlvii] Ibid., p. 370. [xlviii] Ibid.,, p. 444-45. [xlix] Zimbardo, et. al., Psychology Core Concepts, p. 405. [l] Kalat, General Psychology, p. 539. [li] Ibid., p. 543. [lii] Ibid., p. 540.;「解离性人格疾患」,《维基百科》。[liii] Strong, et. al.,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Experience, p. 468-69. [liv] Ibid., p. 471-72. [lv] P. Sutherland and P. Poelstra, “Aspects of Integ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Santa Barbara, CA, June 1976. [lvi] Gary Collins著,邱清泰译,《心理学的重建》(台北:校园书房,1981),页102[lvii] 「启示」「普通启示」「特殊启示」,赵中辉编著,《英汉神学名词辞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lviii] John Carter & Bruce Narramore,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9), p.13. [lix] Roland Fleck and John Carter, ed.,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Integrative Readings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don, 1981), p. 16-23. [lx] Gary Collin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eds. 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p. 105.

 

 

分享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36712e0101i6it.html

 

 

12